APP下载

在乡农民思想状况亟需关注

2009-04-29张再杰

理论与当代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民思想农村

张再杰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关注“三农”现实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的根本是什么?是农民。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了农民问题,就从根本上破解了“三农”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实际案例分析”的要求,笔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我省一些地方当前在乡的农民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调研。调研认为,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亟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调查

状况一:维权意识增强,但期望值过高。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群众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经常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中央和省里的惠农政策,拿着国家或省里的文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在矿群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矿区,很多农民手里都有一份省里《关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三者”利益建设和谐矿区的意见》复印件,随时与企业和政府“讨价还价”。但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很茫然。有的农民甚至对政策断章取义,只记住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没有利的不去管。如在沼气池建设、“烟水配套”工程中,部分农民更多希望国家全部包揽,却不愿意自己义务投工投劳或投入资金,认为这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无关,“以人为本”,就是以他个人为本。

状况二:市场意识觉醒,但适应性还不强。调查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国家逐步放开农产品购销市场,广大农民的生产活动核心由单纯农产品种养,逐步主动或被动地发展到以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关注生产、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物价”、“成本”、“农产品销售市场”、“经济效益”等市场经济语言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日常用语和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要素的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下,90%的农民其土地情结逐渐松动,农转商、农转工、农转建和农转服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的市场溶入度愈来愈高,市场意识逐步觉醒。但如何应对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尽快致富奔小康,思路还不是很清晰,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强。

状况三:主体意识增强,但责任意识和传统美德在淡化。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群众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都有着强烈愿望,民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不断提高,过去的服从意识、盲从随大流思想逐渐弱化,几千年的等级尊卑思想在当地农民的思想意识中日渐淡化,政府机关和干部的神秘感和威慑力基本消除,群众上访、民抗管、民告官的事情时有发生。但部分群众出现“四心失衡”的状况:一是责任心淡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天平中,个人意识、个人利益明显重于前二者,只想着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导致部分农民为了个人利益的纠纷增多,乡村在开展一些集体性工作时,不接受统一安排指导,不投工不出钱。二是孝敬心丧失。有的青年农民对上不瞻养,对下不抚养,有的自私到代领老人的“低保金”后不给老人,甚至出现个别虐待老人的情况。三是同情心减弱。个别生活宽裕的农民对贫困农户视若不见,缺乏同情心,在落实低保政策时,有的农民要享受者拿出来平分,有的要求抓阄,有的要求轮流坐庄等等。四是攀比心抬头。部分农民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渐起,修房时比谁家的面积大,办喜事时比谁家的礼金多。传统的勤俭持家、勤劳朴素的优秀传统道德意识淡化。

状况四:对政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对村级基层组织依赖性减弱。调查得知群众对国家政策的渴求,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是非常强烈的,如农村道路不通,农民希望上级解决;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希望国家保护;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希望政府控制;子女上高中后学费高、生病住院费用贵,农民希望社会保障等等。但是由于村级组织在引导农民增收上领导作用发挥不足,村民普遍认为谁当村干部无所谓。有的村两委在引导农民结构调整上的多次无功而返后,‘逐渐失去了组织、动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的能力。村民不愿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对村级基层组织的依赖感渐渐失去。

二、当前农民思想问题的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民已经从“集体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经济行为具有独立性。认识上,在对外对内开放的浪潮中,农村的封闭被日益打破,农民的思想一时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农民思想中固有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在挑战中抗争,难免有“伤员”和“逃兵”。物质上,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农民一家一户的个体观念,弱化了义务观念和国家、集体意识。也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必要“共贏”观念,随着农业链条向纵深不断延伸,部分产业已由传统生产性农民向农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市场开拓型农民转换,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也不断增多,农民的经济行为日趋独立性和多元化。经验上,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过程中,农民无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引领,不少农民在历经失败的教训后,产生畏难情绪。

2农村政策的影响。影响一,惠农政策不配套。彼此抵消,惠而不实,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不大,如农村低保由于缺少必要的收入统计手段而难于操作,农村养老至今不能落实,“干部退休靠工资,农民老来靠儿子,现在儿女都外出打工去了,我们靠谁?”。影响二,担心惠农政策不稳定。有些农民把国家的好政策当成是在“搞运动”,怀疑时冷时热,没有形成机制,容易反弹,农民心中缺少“定心丸”。影响三,惠农政策沟通不够。由于政策宣传时走了高线,农民期望值过高,普遍感到有截留现象,产生抱怨情绪。至于惠农政策。村民自己则完全作为受众,被动享受和承担政策执行结果,过分依赖政策的“输血”,不注重自身如何“造血”。

3思想工作的滞后。一方面,思想工作形式化。对新时期农村历经土地延包、税费改革、村组合并、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变革大事,以及近年来中央发出的几个“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究竟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震荡,农民的思想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研究不够、不深、不透,不实在。另一方面,思想工作力度不够。在对乡镇和村逐级工作考核上,宣传思想工作分值低,缺乏全面科学的考核办法。基层领导和干部的工作重点只落在计生、安全、维稳等几个“一票否决”

上。农民的思想教育主要依靠媒体影响和会议灌输两大渠道,由于不系统、无计划、不规范,没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客观上削弱了教育效果。

4政治环境的刺激。一是部门官僚作风。有些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服务不到位,让农民“增加成本,降低收入”,有些部门以部门利益为重,在服务中坑农伤农农民怨气很大。二是干部腐败现象。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甚至借手中公权与民争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权钱交易,跑官要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不敢作为等现象,农民非常不满,影响了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和评价。三是社会身份歧视。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民受社会歧视,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依然不均衡,失去了平等机遇的农民视野局限,居住分散,言行散漫等自身客观因素,对他们的思想解放起着制约和牵制作用,影响他们与时俱进的行动和步伐。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1对于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再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在我们这样的国度,不懂农民就不懂农村,不懂农村,就不懂中国;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失去了农民,就失去了农村,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主体。我们党在发动农民革命的初期,就提出“农民需要教育和引导”思想,毛泽东同志说过,“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继续教育成为人们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民需要教育,就像其他公民需要教育一样,丝毫没有贬损农民的意思。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对党和政府的态度、对邻里的看法极容易受到一些事件表象的影响,产生偏激甚至对立的情绪,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方式甚至成败。这里既有文化素质问题,又有思想基础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2制定农民教育的主要目标。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

。“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农村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此外,还要我们“有责任”,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每个农民学会约束自己,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3构建农民教育的机制体制。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国家、省、市、县各级各个层次的农民教育机构,整合各种涉农教育培训资源,可以采取开展党员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县级技校、乡村夜校和业余党校相结合的形式,编写出成体系的、便于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教材,将农民纳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改变现行农民培训工作中零碎而无体系、随意而无计划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将教育的要求与党的农村惠民政策、支农项目挂钩,作为享受政策优惠的前提条件,切忌培训走过场,搞形式。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变农民逼迫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充分利用党的政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大局利益。

4搭建农民思想表现的有效载体。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大多数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必须结合实际,除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效的维权渠道外,一方面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李华

猜你喜欢

农民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