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与实施的探讨
2009-04-29贵州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贵州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探索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定位,是改变贵州欠发达状况,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制定、实施贵州经济发展战略既要符合贵州省情,又要适应贵州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因此应选择以地区合作为战略的支撑面,实施“比较优势模式和科技优先模式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贵州经济发展战略
贵州是我国的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发展潜力很大。然而,贵州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水平,人均cDP、年人均收入、教育、医疗等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排在全国的末端。显然,贵州经济发展的力度、强度、效果和水平,与贵州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历史要求、与贵州资源优势必须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要求、与贵州近4000万父老乡亲共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有很大差距。因此,探索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定位,是改变贵州欠发达状况,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首先要明确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战略,即: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符合贵州省情,又要适应贵州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
一、贵州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约束条件
在贵州的发展进程中,资源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步显现。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了贵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这种单一的资源型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制约。其次,缺乏发展后劲。目前,贵州的一些资源开采已经过了“鼎盛”时期,资源品质有所下降,开采的难度、安全生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第三,企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基本上靠资源和资金驱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第四,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养成了人们躺在资源的怀抱里吃“祖宗”饭的思维惯性,难以摆脱资源导向型和思维封闭型的束缚,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桎梏。
严峻的形势警示我们,贵州未来的发展依靠什么?应该怎样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成为政府目前最紧迫、最现实、最重要的课题。如果继续走以前的发展道路,不要说既定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就是维持目前的发展水平都成问题。因此,推进经济发展战略重新定位不但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二、约束条件下的贵州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在技术引进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与资本,进而在先进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研发,争取技术突破和原创,才能保持不断加速发展的势头。因此,贵州省情决定了应选择以地区合作为战略的支撑面,实施“比较优势模式和科技优先模式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全面打造战略支撑面。一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寻找比较优势战略支撑面,二是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寻找比较优势战略支撑面。其次,在打造战略支撑面的过程中着力提升自己的发展层次,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需要以科技优先为主导,做好价值链文章,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增强优势产业集聚能力;做好自主创新文章,提高涵养和自主开发各类资源的能力等等。
三、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一)促进“区域协作合作”地区互动,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林树森省长在“研究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协作”的文章中提到了“确定区域经济合作重心”和“借助外力加快自身发展”两个问题,并提出了将珠三角确定为贵州经济的区域经济合作重心,打通贵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直达铁路,加强黔粤合作,打开门户实现贵州经济大开放的战略规划思想。贵州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主要有,一是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目前,合作的领域、形式、内容正向纵深发展。这对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机遇。“泛珠三角”经济圈建立,有利于区域内各省区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推进多行业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联合进行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发展优势产业,构建滇、黔、桂连接粤港澳的市场并进而连接东南亚、南亚开放性的、区域性的大市场,多渠道增加珠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投资,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等。三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贵州省带来的机遇。
因此,贵州面,临的选择,一是积极回应广东提出的“9+2”计划(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亦称泛珠江三角经济圈设想),接受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实现共赢目标。二是以重新激活“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为契机,通过发展旅游业起步,融入拟议中的成渝经济圈。这对于贵州黔北、黔西北等地区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把前二者结合起来,即一部分(黔南、黔东南、黔西南)融入泛珠三角发展。一部分(黔北、黔西北)融入成渝经济圈发展,黔中地区作为一极独立发展。贵州需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多极化的趋势,权衡利弊和可行性,作出决策。
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需要贵州各级政府在治理中采取动态的策略来进行配合。也就是说,通过政府机构自身的内部治理,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程序,调整同其它地方利益团体的位置关系等等工作,来更好地运转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与此同时,贵州在承担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双重任务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的权衡上,尤其在产业接收上,应慎重选择,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竞争压力的增加,未来的区域合作将以开拓市场、产业分工、寻求双赢或多赢局面为主要内容。因此贵州在扩大和深化地区合作,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和良性互动。
(二)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根据贵州省情,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审视贵州资源结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通过纵向产业链的延伸保持其动态优势,扩大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形成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资源优势过渡到区域创新优势。
其次,依靠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优势的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单一的、传统的农业逐步调整为农、林、牧、副、渔,种、养全面发展。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进一步促进农药、种子、技术培训、流通中介、产品
经纪、技术咨询等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优化生产要素,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延伸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供必要的支撑。
再次,依靠区际联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贵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能带动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加快贵州作为南方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等工业。把原材料工业做大做强,形成一个有贵州特色的第二产业。有特色就有竞争力,要利用贵州特有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发展我省的特色食品和特色药业。要充分利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军工企业的优势,加快贵州的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酿酒、烟草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单一型资源化工业区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出地区型的主导产业,在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三)充分发挥政府功能,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产业集群经济主体之一,要发挥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从人为政策方面克服产业集群内部的不合理和严重浪费。要加快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础调节作用,以克服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次的市场问题。
大力改善贵州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降低企业日常运行的成本,减少集群发展中的硬件障碍;积极推进资源企业与公共研发机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资源生产技术的创新,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传统文化,改变人们观念,为外资注入提供好的软环境;积极培育贵州劳动力市场,实行合理的人才政策,既要留住贵州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劳动力。充分挖掘、利用贵州潜在的人力资源。在充分利用省内各种人力资源的同时,应努力去发现、挖掘贵州有可能利用的人力资源。
建立有效的地区协调机制一方面形成基于产业梯度、产业共生链、产业价值链的地区相协调的机制;另一方面在贵州内部形成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协调机制。建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以促进农村工业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强化以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为主的政府服务职能。
建立城市经济圈,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模式,促进地区内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中等城市,一方面承接大城市功能的转移,另一方面为小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提升开拓空间,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有利的接受平台。
尽快推动贵州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贵州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投资,而产业基金采取以境外私募为主的形式募集,完全的市场化经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设立贵州的产业基金,对于吸引外资进入贵州,弥补资多不足、形成贵州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完善贵州资本市场、提升贵州市场经济形象、拉动贵州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规范科技优先战略实施,建设产业化环境
由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较高要求,贵州需要先优化发展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面”上取得突破非常困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取得“后发优势”的机会。贵州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上,以资产重组为切入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民族制药等产业领域已经拥有一定的局部优势和优质资产,基本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应充分挖掘潜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驱动点,努力争取在“点”上获得突破。下一步应围绕着产业集群建设,以优质资产吸引和推动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获得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与实力,它涉及而广,就业人员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首先,加速高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产业的扩散与渗透。针对传统工业产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少、更新换代慢等突出问题,采用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对原有的装备、工艺、管理和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主要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产品优质化、专用化和无公害化,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保鲜储运等关键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再次,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商业及服务业的普及与应用。利用已有信息网络和平台,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在商贸、餐饮、仓储以及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普及与运用,建立市场交易和营销系统等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政府应以建设产业化环境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以建设产业为最终目标,建设产业仅是阶段性目标。近期应以摆脱“后发劣势”制约,强化利用“后发优势”能力为重点,增强其造血能力,推进贵州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二次创业”;专心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为企业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利用好和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执笔人李勤)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