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化的典范

2009-04-29王艳文

理论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典范游戏活动

王艳文

摘要:“十七年”儿童文学领域,在政治对儿童文学不断渗透与儿童文学家对政治的积极响应下,儿童文学开始追求对各项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紧密配合,“正面教育”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潜规则,于是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大公无私、勇于革新的儿童典范。塑造这类儿童形象的主要目的是为现实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动员他们以典范为样,以劳动为荣,以集体为重。

关键词:典范; 游戏活动;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35-03

一、 儿童文学对各项任务的配合

建国初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强调,使得教育的目的性和政治性越来越明确,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具体。儿童文学从教育儿童的文学变成了教育儿童的工具。主流意识形态对儿童文学的不断渗透和肩负重任的儿童文学家对方针政策的积极响应,使得儿童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各项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紧密配合的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儿童文学就开始表现出对各项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紧密配合。1954年4月22日,中国青年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同年5月22日,中宣部发布《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马烽旋即在当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反映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小说”[1]——《韩梅梅》,这篇小说对政治号召的呼应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明确的。儿童文学的工具化与政治化的特点可见一斑。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立刻响应,在1955年11月27日联合发出《关于支持全国少年儿童开展“小五年计划”的联合指示》。1956年1月,《少年文艺》就设置了“今天搞‘小五年计划,明天搞‘大五年计划”的栏目,全面展现少年儿童参加祖国建设的热情和决心。很快一大批反映当前工作任务、解决现存实际问题,进行科技革新的作品迅速出炉。

紧接着1957年对《慧眼》与《老鼠的一家》的讨论便明显存在着把学术研究与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的左倾意图。如果说对《慧眼》的讨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常的学术争鸣轨道的话,对《老鼠的一家》的讨论则是紧靠现实的政治运动。讨论的背景是这样的:1956年,国家提出了“除七害”(后改为“除四害”)的口号。于是有人质问“在应当教育儿童消灭老鼠的时候,为什么却相反教育他们去爱护老鼠?用心何在?”这就将文艺论争和政治运动联系起来了,使一场再平常不过的艺术看法上的分歧有了政治斗争的性质。引起了许多教师,辅导员、大中学生、儿童文学作者、家长们的注意。于是1958年1月3日,上海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小组就此问题专门组织了座谈会。最后的结论是“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它是个坏作品,因为它对‘除七害运动会起到反作用;……以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它在艺术上也是失败的”。这场讨论最终是以这种观点结束讨论的:“作者、编者首先应当以自己最大的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热情,去努力组织与创作密切配合除四害运动的作品,以帮助儿童认识四害的害处,参加除四害运动。”[2]于是一大批以弹麻雀为题材,紧密配合除四害运动的小说便应运而生。

1958年对“古人动物满天飞,可怜寂寞工农兵”的批判后,“古人、动物题材的作品只好被打入冷宫,一切都必须围绕着当前运动转。” [2]

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的这种倾向便不言而喻。虽然其间还有过1956年的双百方针与1957年扩大儿童文学题材问题的呼吁,但没能扭转儿童文学的实用化与政治化的倾向。在“反右”政治运动与文学批判的训导与规范下,儿童文学作家怀着真诚心情,会意于一切暗示,或惶恐心态,听命于一切指示。配合各项中心任务,开展“‘正面教育成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条法则”。[3]于是取材现实生活,塑造先进典范,反映儿童支援工农业建设的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便蓬勃兴盛起来。

二、 儿童小说对先进典范的描写

正是上述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先进儿童的先进事迹的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有马烽的《韩梅梅》、张有德的《五分》、李述宽的《瓜瓜看瓜》、康濯的《小社员》、黄新心的《长在屋里的竹笋》、龙世寿的《一条鲤鱼》、林雨根的《堆草》、水生的《红领巾星星》、郭书琪的《装梨》、杏绵的《小香的工分》等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在1957年还特地编辑出版了《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高小毕业生》这部小说集,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先进的儿童典范。

马烽的《韩梅梅》是一篇“反映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小说。“这是当时农村的许多高小毕业生所碰到的一个难题。”[4]小说通过塑造韩梅梅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来告诉读者碰到这一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韩梅梅高小毕业没有考上中学,她顶着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回乡给社里喂猪,而且还全心研究养猪技术,最后被评为劳模,派到省国营农场去学习养猪技术。《韩梅梅》这篇小说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影响的深广上,还表现为它奠定了先进典范儿童的模式。先进的儿童形象特点要么是为了集体利益而大公无私,要么为了社会建设而进行科技革新,很少具有儿童的游戏天性。

1. 大公无私

这类先进儿童一心为公,毫不利己。有的敢于与自私自利的家人、落后的群众、投机倒把的不良分子作斗争。《瓜瓜看瓜》中的瓜瓜替爷爷给社里看西瓜,不但略施小计阻止刘二混子用队里的西瓜搞投机活动,而且铁面无私,就是最宠爱自己的奶奶来买瓜,钱也照收不误,没钱就不给。“这是队里的,谁也不能白吃,这是规矩。”[5]《长在屋里的竹笋》中秀秀姐弟俩把从队里园里长到自己家来的笋送给队里。“集体的东西一点半星也不能往家里拿。”[6]《一条鲤鱼》中奶奶拿了队里的一条鲤鱼煮给小武吃,小武想:“拿大家的东西给自己用是不对的,难道鲤鱼不是大家的东西吗?是的。”[7]于是小武不但不吃,还一溜烟似地跑出去告诉了社长。《荣荣》中的荣荣为了保护公社里的白薯,把自留地里的还没有熟透的白薯,刨出来给弟弟吃。总之他们公私分明,绝不把公有财产据为己有;他们克己奉公,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关心集体,对损公利己、假公济私的行为决不姑息。

有的热爱劳动,积极地投身到农业合作社运动与其它行业的生产建设中去。《五分》中两个农村女学生在星期天主动帮助合作社点玉米,使自己的劳动也得了“五分”。在表扬少年突击队时,“还只有6岁的小金金,今天也参加了突击队送秧……”[8]《我和小金金》、《小香的工分》中小香在帮队里摘棉花时情愿受委屈、被误解也不能让社里受损失。《竹林牛会》中一个高小毕业生将社里一头牛喂得膘肥体壮,因而引起人们的羡慕与赞叹。《竹娃》中一群小孩子自告奋勇地为送公粮的大人铺路与送茶。《小会计》中高小毕业的陈小英回乡当了小会计,她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一个人完成了全社的现金分配任务,赢得了怀疑与不信任她的人们的赞扬。《堆草》中秋根与大宝在风狂夜黑的晚上抢堆大队支援给国家的工业用草。“这是国家的草呀,一根都不能丢。”[9]《腊妹子》、《少年突击手》、《光荣的小老头》中的少年儿童组织成立了一个除四害运动小组,保护农业生产,且战果辉煌。上述这些少年儿童,为了他人、集体或国家,不辞辛苦地劳动着、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他们竭尽全力、他们各尽所能,支援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等的建设。茅盾在《六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中说,在题材上,“除了革命题材的少数几册,其余的几乎全是描写(当然也是鼓励)少年儿童们怎样支援工业、农业(而以支援农业为描写的重点),参加各种有思想教育作用的活动。”[10]

2. 科技革新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他们还利用科学,进行技术革新。《小小牛司令》中的金东奉像韩梅梅养猪一样,科学养牛,对队里牛棚进行了清洁与消毒工作,使队里的耕牛少生病,降低了小牛的死亡率,解决了农忙时队里耕牛不够的紧张局面。《小社员》中合作社里在讨论肥料不够时,小社员刘吉新马上给社长支招,建议把好些社员的家里,杀了猪,宰了羊,还扔着好些骨头烧成粉,变成磷肥,以解决社里肥料短缺不足的问题。“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红领巾星星》中杨春水利用学校放假休息时间上水库工地上去帮忙,研究制作了一辆胶轮土车,胶轮土车比木轮车装得多,跑得快,又轻松又省力。加快了水库工地的建设进程。《小树苗》六岁的小文文也懂得科学的重要性,为了给公社食堂里多送点辣椒做菜,于是决定把辣椒秧嫁接到小槐树苗上,期待着小槐树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一串串的辣椒。虽然小文文的想法是有点可笑,但谁又能否定她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大胆试验、敢于尝试的革新精神!

3. 节制游戏

这些典范儿童承担着为现实儿童树立劳动光荣榜样的功能。所以典范儿童的一切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也都必需符合他们作为典范的身份。这也使他们的主要行为是热爱劳动,而不是尽情游戏,为参加集体劳动而不再玩游戏的典范儿童比比皆是。就算是要游戏,也要以劳动为重,以不误“正事”为前提。

这些典范儿童比成人还理智,他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克制自己的贪玩,能玩时候就玩,不能玩时就立刻停止,不误正事。我们知道,儿童的游戏常常是在某种突然出现的契机下自由地生成,“非将儿童游戏限制在特定时间,地点不可,其实是很难写出真正本色的儿童游戏的。”[11]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自由与快乐,没有了自由的活动是很难带来快乐的,也就不能体现儿童的游戏天性与“游戏精神”。最能体现儿童游戏天性的游戏活动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存在已不具有游戏本质,这也是这类小说中儿童形象理想化的主要代价。为了表明这些人还是少年儿童,作家有必要给他们搽着“天真稚气的脂粉”,[10]在片言只语或细枝末节处进行一些无伤大雅的儿童特征的描写。这些儿童特征的描写大部分只是其儿童身份的一种表白,常有的套路是“他今年十几岁”,很少显露出儿童特有的天性,更别说游戏的天性。只在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游戏活动才偶露真容。且这种微乎其微的,以此显示儿童身份的游戏活动的描写还必须以有利于表现他的先进性为前提。“游戏活动在这类先进型儿童身上只起到一种点缀与装饰作用”。

三、 儿童典范对现实儿童的意义

先进的儿童典范是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期望。他们是众心所望、是学习的榜样、言行的模楷。正是因为他们被认为代表着少年儿童成长的正确方向,所以他们在文本中都表现出对自己言行的自信性与自豪感,处于主动的施教的地位。“作为头罩光圈的儿童形象的陪衬物”[12]的成人长者都在典范先进的言行下感到汗颜与惭愧。

这些被树立的少年儿童的典范在小说处于主动的施教地位,主要源于他们利他的行为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对自己施教者的身份与地位也特别自豪,自信有资格教育他们,对与自己行为有冲突的他人不由自主地要为他们担心,担心他们的落后,盘算着怎样帮助他们。而这些所谓的落后的他人,面对典范的先进事迹,也渐感惭愧。小说中的自愧不如典范的人们都受到了影响,对小说外的少年读者来说,就会很清楚的知道该怎样去做了,也会对自己不合典范的行为感到惭愧。“.这些榜样形象不仅影响他们思想认识,而且还具体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推动他们下决心去做。”[13]并时时以典范来要求自己,这就是典范所要起到的作用。他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立像,让少年儿童从中看到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并努力朝这样方向发展。正如加里宁曾经说过的:“这是在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14]如果儿童文学能更加突出表现儿童的游戏天性就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严文井.〈1954——1955儿童文学选〉序言[A].锡金.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C].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2]蒋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3]陈子君.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1.

[4]张永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5]李述宽.瓜瓜看瓜[A].严文井、崔坪.短篇小说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黄新心.长在屋里的竹笋[A].中国作协会湖南分会.湖南儿童文学选(1949-1979)[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7]龙世寿.一条鲤鱼[A].吉林儿童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吉林儿童文学作品选(1949-1979)[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8]徐伯青.我和小金金[A].中国作协会湖南分会.湖南儿童文学选(1949-1979)[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9]林雨根.堆草[A].严文井、崔坪.短篇小说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茅盾.六0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A].金燕玉.茅盾与儿童文学[C].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11]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12]张锦江.儿童文学论评[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7.

[13]郑薏苡.儿童文学中的榜样形象的塑造[J].教育评论,2006,(1).

[14]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转引自卞秋华.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2003.

责任编辑 肖 利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典范游戏活动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围棋教育功能的探索
游戏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