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康德的自然目的论思想

2009-04-29毛新志向云霞

理论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超越康德

毛新志 刘 星 向云霞

摘要:自然目的论思想在康德那里是以一种先验的形式出现的。康德认为自然界是有目的的,生物有机体也是有目的的。康德的自然目的论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现代生物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生物学哲学结合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自然目的论的合理思想,并对其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康德; 自然目的论; 超越

中图分类号:B516.31;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042-03

康德通过批判反思性判断力,考察了自然的各种合目的性及其原因,论证了创造自身的终极目的,使西方传统的目的性思想开始围绕着人的先验的合目的性活动展开,从而使西方近代人文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而这场革命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断激励、启发着人们对其进行思索,甚至引领现代生物学哲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哲学的合目的性思想是对其不断发展和超越的结果。

一、 康德自然目的论的基本内涵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强调自然界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凸显自然界的发展是一种具有自身目的性的有机整体的创造性过程,彰显自然界的发展的自组织结构的创造的生成性、目的性和规律性,透视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内在的客观目的性结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目的与合目的性?康德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依据先验的规定(而不以愉快的情感这类经验性的东西为前提)解释什么是目的:那么目的就是一个概念的对象,只要这概念被看作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实在的根据)。”[1]在此,康德把目的看作是一个概念的对象、一个事物得以可能的先验根据,只要这概念被视为那对象的原因,而这个概念在其客观方面的因果性就是合目的性。关于自然的一个对象,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概念(普遍性)对之进行规定,如果判断力是规定性的,那么,这个对象就在与客体的关系中被认识。如果判断力是反思性的,那么,这个对象就在与目的的关系中被认识。客体是知性范畴通过先验想象力形成的先验图型,目的则是自由的想象力形成的普遍形式。目的(普遍形式)在这里不是对特殊的东西的规定,相反是从特殊的东西中设想出来的,“在这里,结果的表象就是这结果的原因的规定根据,并且先行于它的原因。” [1]因此,它并不构成一个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一种合目的性。同时,康德对目的作了内外之分。“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是这样的,在其中一切都是目的而交互地也是手段。在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白费的,无目的的,或是要归之于某种盲目的自然机械作用。”[1]他在这里指的是事物的内在的目的,因为它是属于作为自然对象本身的。只有内在目的,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与内在根据。而外在目的是指一物的存在是为了其他事物,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适应性。内在目的是绝对的目的,是事物自身的原因和根据,外在目的则是实现内在目的一种手段或条件,并通过内在目的发挥作用。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柏拉图的庸俗目的论思想看成一种“外在的相对的合目的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目的论。在康德看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目的是一种“内在而固具的合目的性”,是指自然界生物因自身特殊、复杂的有机组织结构而具有的自组织、自生长、自修复的形构力。康德说:“在这样一个自然产品中,每一个部分,正如它只有通过其他一切部分才存在那样,它也被设想成为了其他部分及整体而实存着的,也就是被设想成工具(器官)……,也只是因为这,一个这样的产品作为有组织的和自组织的存在者,才能被称为自然目的。”[1]自然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组织整体,它的生长、发育并非完全受机械法则的盲目操作,而是具有自身内在的合目的性的一种必然的发展与创造过程。

二、 康德自然目的论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以目的(希腊文tele)为取向的目的论思想在西方广泛传播。但是,到了近代,这种目的论思想却被因果性的(“机械的”)考察所排挤,被培根讽刺为“从未生育过的圣职处女”。[2]在康德的时代,机械论的观点十分盛行,科学的观点就是机械的观点,但是自然界的发展并非完全遵循这种机械因果性。正如康德所说,“一个有机存在者不只是机器:因为机器只有运动力;而有机物则在自身中具有形成力,而且这样一种力有机物把它传给不具有它的那些质料(把它们组织起来):所以这是一种能传播的形成力,它单凭运动能力(机械作用)是不能解释的。”[1]康德认为,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整体交替地相互作用,只有在与整体的同一性中才能够存在,这种有机整体性是机械作用不能够解释的。康德在此已经突破了机械自然观的统治地位,为目的论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打开了缺口。

康德认为目的有内外之分。外在目的是指一物存在就是为了它物,如旧有的目的论认为:老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猫吃,所有动植物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等。这种外在的目的性是康德极为反对的。“对一个应当被自身及按其内在可能性被评判为自然目的的物体来说,就要求其各个部分按其形式和关系而全都相互交替地产生出来,并这样从自己的原因性中产生出一个整体,这整体的概念……反过来又根据一条原则而成为该物体的原因……”。[1]康德认为自然界所有动植物都是拥有自身特定组织结构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交互而组成为一个复杂的、自行组织、自行发展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维持、缺一不可。因此,这种带有辩证法色彩的主张,无疑违反了当时流行的以牛顿力学(主要是机械因果法则)解释世界的观点,突破了机械力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使自然摆脱了神的控制,取得了自主性地位。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把人作为宇宙的中心实体或目的,这种目的论设定及其根据在本体论上当然不能成立,但是在其关于人是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世界上能够唯一形成目的概念的存在者以及人是不依赖于他物而自足地成为目的的思想却是很有道理的。“他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具有知性、因而具有自己给自己建立任意目的的能力的存在者,……,这种目的关系将能独立于自然界而本身自足,因而能够是一个终极目的,但这种终极目的是根本不必到自然中去寻找的。”[1]康德认为,没有人类,所有形形色色的自然生命不管如何符合目的都是毫无意义的,自然生命的合目的性只是我们对其反思的结果;同时在确定人与他物的关系上,人因具有了自我意识而能够依据自我需要、自我利益和能力来确立自我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因此,在我们和其他事物形成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作为主体,我们能够根据自己自身而不是他物的认识尺度来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这种对人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肯定,彰显了人类伟大的理性和实践力量,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认识、实践和反思的结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三、 现代生物学哲学对康德自然目的论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总体上讲,关于有机体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行为,现代生物学哲学家们和康德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都赞成有机体和自然界具有特定的自组织的合目的性行为;然而,对于这一合目的性行为背后的可能性问题,当代学者和康德的观点却有很大分歧;并且对于包括生物有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目的性问题,现代生物学哲学家们提出了新的观点并阐释了使用“目的性”一词的确切范围,是对康德自然目的论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1. 有机体有无目的性

康德认为,作为自然之目的的生物有机体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整体,它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交互地作为自己形式的原因和结果而构成一个整体的统一体。但是,康德的有机体的合目的性的观点只是一种类比和反思的判断力,它们并不构成真正的科学知识。“虽然目的论的评判至少是有理由悬拟地引入到自然的研究上来的;但这只是为了按照和以目的为根据的原因的类比而将它纳入到观察和研究的诸原则之下,而不自以为能据此来解释它、所以它属于反思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判断力。”[1]虽然康德认识到了有机体自身的合目的性行为,但是他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合目的性观念只是反思的结果,并不是客观实在性的概念,这种关于我们对于自然物的知识只具有“调节性”,并不构成真正的科学知识;它只是和具有理性行为能力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在类比的意义上使用的,以便帮助我们在使用机械规律对生物有机体进行研究时的不充分加以补充。因此,康德强调:“这种弥补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反思的判断力,所以不能当作真正的科学。”[3]

然而,“目的性”一词不仅成为当代生物学分析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已经取得其“合法”性地位,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和解释的必要。目的性一词从一开始就把意向性排除在外,探讨的是系统的指向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胡文耕说:“……讨论目的性,是因为指向目标的活动在生物学中尤为重要,它是对传统目的论的否定,又能反映生物学对象的特定。”[4]“个体发育、创伤修复、机体再生,甚至可以说有机体在其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存在指向目标的活动。因此,有机体可以称之为指向目标的系统。”[4]

当代学者不仅肯定了目的性在生物学中的地位,而且对生物有机体这种合目的性行为之所以可能的背后机制进行了探讨。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能自身调节的有若干转换机制的整体性自组织结构。生物有机体的合目的性的基础就是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能保证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遗传密码,并非是和有意识活动的人做类比的结果,也不受人类意识活动的支配,是有机体自组织一种自为的内在行为。胡先生认为,“有机体之所以是目的性系统,外在的表现为偏爱状态,过程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内在的根据则是自身具有指向目标活动的程序,即编码于脱氧核糖核酸(DNA)上的遗传程序。”[4]桂起权先生也认为,“自然的合目的性并非出于神的意志,而是可以根据自然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通过技术的方式来实现的。”[5]

现在生物学哲学家继承和肯定了康德“目的性”思想的合理内涵,而且结合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其进行了改造,他们对目的论的改造是从“目的论”一词开始的,R·Satter认为目的论概念共有四种不同的用法。“(1)以自然规律来解释指向目标的活动,在这里排除了意识的作用;(2)意向性,即主张有一个有目的的意识在负责指向目标道德活动;(3)活力论的用法,主张在生物有机体内部有某种活力指导有目的的活动;(4)指终极目的,如上帝、创造者的行动决定客体的活动。”[4]在胡先生看来,目的论在历史上只有后三种用法,并且第一种用法由于“目的论”一词在历史上的固定含义,使用它只会使古老的概念现代化;它们都不能反映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并且不利于生物学研究。我们完全赞同这种观点,用“目的性”代替“目的论”能够把意向性排除在外,不仅能理清传统混乱的目的论,又能反映生物学对象的特征、促进生物学的发展。同时,我们认为,在使用“目的性”时还要注意区分它和“目的”的差别,“目的性”一词从一开始给它定义时就把意向性排除在外,探讨的是系统的指向目标的活动,而“目的”只有人才有,生物只有“合目的性”的行为,不存在“目的性”。

2. 自然界有无目的性

康德指出,人们一旦承认有机物的内在目的性必然会导致人们将之进行类比,将整个自然界也看着是具有内在目的性的,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的有机整体。康德说:“一旦我们在自然身上发现了能够产生出那些只能按照目的因概念被我们设想的产物的能力,……因为这种超感性原则的统一必须被看作不仅适用于自然物的某些物种,而且以同一种方式适用于作为系统的自然整体。”[1]他强调内在目的性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体,而且同样适用于系统的自然界整体。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康德之所以认为自然界整体是具有内在目的性的,是基于对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性原理的一种反思,是把有机体内在的合目的性原理外在化推理的结果。

关于自然界的目的性问题,国内外学者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选择”理论的理解上,其中一派认为“进化理论废黜了目的论”,另一派认为“把目的重新引入了自然界”。在美国学者Ayala看来,尽管“不能在如下意义上把进化的总体过程看作是有目的的:它指向特定的DNA信息密码、即有机体的产生”,但是在它“指向DNA密码的产生,这些密码提高了生活在一个环境中的种群的繁殖适度。既然进化过程具有产生指向目的的DNA密码的潜能,而且它实际上导致了具有目的性的结构、行为模式以及自我调节机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有目的的”。胡先生认为,由于:“宇宙的演化,即不存在虚无的“奥米伽点”,也不是向“宇宙合理性”方向运动。它完全是个自组织的过程。……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目标、目的。”[4]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的发展与演化由于没有特定的目标或目的,不是一个目的性系统。

特定的目标状态和自身反馈调节能力是保持和界定目的性系统的关键。胡文耕先生之所以认为自然界不是一个目的性系统,主要在于他持有的是一个“强目的论”观点,即认为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我们认为,首先,自然选择是一个机械性的指向目标的过程,它导致了生物有机体繁殖效能的提高,可以把繁殖适度看作是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或目标。其次,自然选择产生和保存了指向目标的器官和过程,而这些器官或过程为之服务的功能或目的状态提高了有机体繁殖适度。在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自然选择看成是一个比较弱的目的论诠释,即它的目标就是提高生物有机体繁殖适度。而且,自然界的合目的性行为并不是和有机物类比的结果,它是具有自身反馈调节机制和特定目标或目的的有机组织整体,它所构成的合目的性行为是有科学基础的。

康德的这种带有辩证法色彩的合目的性思想,突破了机械力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使生命科学摆脱了物理科学标准范式的影响,为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自主性地位;同时,康德认为人是作为目的、作为主体存在的思想是对人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肯定,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进步;康德的合目的性思想得到了当代生物学哲学家们的肯定、继承、发展和超越,对于探究生命问题不仅具有启发和引导功能,最为重要的是对生命科学知识具有建构作用,对现代生物学研究摆脱机械还原论纲领限制、寻求新的方法论转向奠定了基础,对生物学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梅瑞祥

猜你喜欢

超越康德
康德的法律法则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