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职业福利失序现象及其社会影响

2009-04-29杨艳东

理论月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收入分配

摘要:职业福利作为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其水平应该与劳动能力高低和贡献大小成正比,合理有序的职业福利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不同行业的职业福利差距出现了加大的趋势,职业福利失序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国有垄断行业凭借特权享受着超高福利;另一方面是一些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者职业福利严重缺失。职业福利失序不但有悖于社会公平,而且会打乱职业声望的正常排序,误导择业倾向,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关键词:职业福利; 福利腐败; 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098-03

一、 职业福利的合理差异与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根据福利的提供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由政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福利;另一种是由雇主向本企业员工及其家属提供的职业福利;第三种是由社会福利机构为特殊群体提供的救助性社会福利。其中职业福利是与劳动者密切相关的主要福利形式。

职业福利又称员工福利或机构福利,是指雇佣方支付给员工的除工资之外的间接报酬,依据与国家强制性法令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称为法定福利(或强制性福利),包括各类社会保险和法定休假等强制性福利内容,是职业福利的基本层次;另一层称为非法定福利(或自愿性福利),是雇佣方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有目的、自主地为员工提供的补充福利,是职业福利的较高层次。不同行业、机构之间职业福利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非法定福利方面。

现代职业福利源自于19世纪初期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劳工保护措施,从最初由雇主提供的“小额优惠”(fringe benefits)发展为员工法定收入的一部分,历经了大约两百年的演变。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职业福利已经开始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养老和风险预防的保障。如今,职业福利不仅是社会生活中主要的福利形式之一,而且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企业展开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手段。

职业福利主要依赖其差异性达到竞争的目的。职业福利的差异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与公共福利和其他社会福利相比,职业福利是一种有差别的福利。公共福利及救助性社会福利基本是无差异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旨在追求社会公平;而职业福利仅针对本企业内部的员工,提供的动机在于激励员工工作士气、提高劳动效率,决定其水平的是工作绩效和企业利润,因此,职业福利的就业关联性很强,福利水平与劳动者贡献大小、职业地位密切相关。不同行业、机构间福利的差异使其对人力资源产生不同的吸引力,造就了不同的竞争优势。职业福利的合理差异及水平差距调节着职业声望的排序,促进了职业流动,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

其二,与工资相比,职业福利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均衡性。职业福利与工资共同构成了劳动者的薪酬收入,相比于工资的刚性和直接性,职业福利灵活性和间接性使其更人性化关怀。在同一行业领域,工资水平是一定的,难以随意调节,但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自愿性福利却是可以千差万别的,很多企业因而注重在福利设计上不断创新,网罗了大量的优秀员工。在同一企业内部,员工享有的职业福利项目则差别不大,职业福利的均等性又可以缩小由于工资的层级差别而造成的内部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相对公平,弥补了员工心理的失衡,起到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

因此,职业福利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合理差异的存在也是必要的,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愿望的人对福利的不同需求。从本质上说,职业福利是企业成本和利润的一部分,其水平高低应该与劳动者的能力大小及贡献多少成正比。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职业福利主要承担着社会福利的职责,秉承平均主义倾向,各类公有制单位基本都是依照国家的统一规定举办职工福利,单位自主性的福利项目很少,因此不同行业间的职业福利水平差别不大,激励效应不强。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后,企业拥有了较大的经营和用人自主权,得以根据企业效益自行设计员工的非法定福利项目。不同行业不同机构间的职业福利逐渐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主体的增多,公有、私营、外资等不同性质企业间的职业福利差距更是明显,福利水平出现了分化。

二、 当前职业福利失序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的职业福利失序主要表现为两类极端现象:一是某些掌握公共资源的行业背离成本收益规则滥发福利,即民众所指的“福利腐败”问题大行其道;二是某些私营企业主或非正规就业领域为劳动者提供的福利项目过少,甚至连基本的法定福利都不能保证,使这些领域的劳动者陷于严重的“福利缺失”。职业福利失序的这两类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反差,不仅扰乱了合理的薪酬秩序,并且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失衡。

1. “福利腐败”是一种典型的职业福利失序现象

所谓“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1]多年以来,我国垄断行业灰色“福利腐败”的存在已是普遍现象,在电力、燃气、电信、公交、供水、铁路、民航、医院、有线电视等垄断性行业内由来已久。公交、铁路的职工及家属可以免费乘车;电信职工装电话、打电话都不用付钱;邮局的人寄信不贴邮资;供电局的职工敞开用电;煤气公司职员家里可以使用免费煤气……即使一些花钱的服务,本系统职工也可享受内部价,与系统外消费者存在极大差距。

更为公众所不能接受的是,不少垄断行业甚至是顶着“亏损”的帽子实行高福利。全国政协委员宋绍华指出,一些垄断性行业尽管天天喊穷,但是种种内部福利却雷打不动,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成本核算由企业自己说了算,直接导致了这些行业借助垄断地位维持高福利。[2]

垄断行业的单位内部福利之所以被称为“福利腐败”,不在于福利的丰厚,而在于福利的来源——这些表面上属于内部的“免费午餐”,实际上是侵蚀了本属于全民的公共资源,最终都会变成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转嫁到政府和公众头上,由政府和公众埋单;这些行业甚至通过提高垄断价格,让社会来背负其福利开支。因此,垄断行业的这类福利实质上是一种变质的职业福利,不仅与企业绩效无关,而且有悖于按劳分配的原则,破坏了职业福利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福利泛滥。

2. 非正规就业领域职业福利的严重缺失是另一种典型的失序现象

我国非正规就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离退休再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由于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特点,国家对这部分从业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还不到位,而这类就业领域的职业福利水平也是最为低下的。大多数非正规从业人员很少享受到雇主提供的职业福利,除了其中自雇人员和部分自由职业者有其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此类劳动者职业福利的缺失源于雇主的自利性和劳动保障法规制定执行的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制,很多非正规就业领域的部门雇主连国家强制性职业福利项目都不能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更谈不上自愿性福利的提供了。实际上,即使是在正规部门里工作的非正式雇用人员,也大多不能和同岗位的正式工作人员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

当前,从劳动贡献的角度来说,这些非正规就业人员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财富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然而,从收入角度上说,这一群体得到的劳动回报实际上远低于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这一现象同样违背了多劳多得的分配秩序。

三、 职业福利失序的社会影响

1. 职业福利失序将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

我国公有制单位的薪酬福利设计是与员工身份资格密切相关的,表现为薪酬收入越高,其福利水平也越高,由此导致高收入者高福利,低收入者低福利。近几年的工资改革表明,基本工资高的人群,所得到的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养老金等各项福利补贴都较基本工资低的人群多。处于同一城市、同水平的物价条件下,其生活福利补贴标准却不同,这一分配制度有很大的不合理性。现实制度中,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政策的差异性损害了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使企业提供员工福利的能力很不平衡。例如在企业年金的发展中,国内目前已经建立起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是大型国有垄断性企业,而大量非垄断性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尚无此条件,这就将造成垄断企业与其他非优势企业的员工在养老金收入上出现更大的差距。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甚至可达10倍。[3]

2. 职业福利失序有悖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破坏了社会公平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职业福利作为劳动收入的一部分,同样应坚持按贡献分配的原则。然而当前的职业福利失序现象中,职业福利的分配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与贡献大小无关,甚至与企业盈利多少无关,却与行业地位、资源优势、特殊权力等非贡献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的垄断行业大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垄断机构,一方面享有先天的地位优势,另一方面又有官方作后盾,在竞争中拥有特权,即使经营不善,也可以通过涨价或政府补贴等方式把亏损成本转嫁给社会。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垄断企业顶着亏损的帽子大搞福利的不合理现象,明显违背了基本的分配原则,动摇了按劳取酬的价值观念,破坏了社会公平。

同时,一些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难以获得等价的福利回报。即使是在正规部门,同一岗位同样劳动强度的“正式工”和“非正式工”(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临时雇佣者)在福利待遇上也截然不同,“非正式工”几乎无权享受“正式工”的各类福利,收入的多少不再与贡献大小成正比。长此以往,难免使这些群体对社会公平产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制度产生不满。因此,职业福利的失序将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

3. 职业福利失序打乱了职业声望的正常排序,误导择业倾向

通常情况下,职业声望高低及其排序应以其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为依据。职业声望位序的正常变动有利于引导求职者结合社会需要选择职业。在普通劳动者心目中,职业福利是衡量职业声望的一项主要因素。在择业时,福利高、待遇好的职业自然会对求职者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而一旦职业福利出现失序状况,就会对择业者造成错误的导向。这种误导对解决我国近年来的就业难问题有害无益。国内劳动力市场还出现了如此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单位亟待用人却招不来;一些社会急需的岗位如社会工作、技术服务等,遭到大学生的冷遇;而一些公共部门的招聘门槛已被趋之若鹜的求职者抬高到不相宜的地步,甚至出现硕士、博士蜂拥竞聘环卫工岗位的现象,[4]还有的宁可去福利好的垄断行业当一名普通办事员,也不愿学有所用地去基层从事研究、创新工作。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职业福利的不合理差距和排序,一些对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更有意义的职业在待遇上反而不如那些靠垄断或特权获得利益的普通职业,出现诸如一个电力行业普通抄表工的年薪相当于三名大学讲师的年收入总和的怪现象,造成了事实上的贡献与收入分配倒挂。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势必改变人们心目中的择业价值观,并会造成大量优质人力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4. 福利腐败吞噬了社会公共资源,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我国当前存在福利腐败的行业主要是担负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垄断性部门。这些部门可以凭借其垄断特权自行制定高于市场均衡机制的价格,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从归属上说,这些部门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利润应归于全体国民,然而这些利润却被垄断部门以各种方式截留,用于提高内部福利。对他们而言,经营成绩的好坏、盈亏与否这些都是事关国家的,而工资、福利是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因此,中国的垄断行业已经形成集团利益,表现为亏损上的不负责任和福利上的没有节制,对经济发展产生两方面的危害:

一方面,垄断行业福利腐败提高了资源成本,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据南京大学对保险业、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等部分行业的一项统计分析,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由于行政垄断造成的净社会福利损失为91816亿元,占GNP的11.5%,垄断租金则达到2930亿元之多,占GNP的3.68%左右,这些留在垄断部门内的租金大部分被作为内部福利消耗、挥霍掉了。[5]更为不合理的是,垄断行业在亏损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高福利的成本转嫁给社会,使行业外公众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公共产品,加重了公众的生活负担,实质上降低了国民福利;尤其是对那些福利缺失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垄断价格的提高使他们的经济境况进一步恶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家的救助补贴,使社会福利开支加大。

另一方面,垄断行业福利腐败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垄断企业凭借其“出身”优势,亏损时由公共财政补贴,盈利时却千方百计自己留存,借助公共资源搞福利,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有政府和公众为自己埋单,垄断行业没有必要节约资源,也不去努力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更缺乏寻求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际上,垄断企业的亏损大多源于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的福利待遇与GDP增长严重脱节。从更深层次看,行业性的福利腐败导致国家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改革难以推进,从而也就降低、减弱乃至摧毁国家经济的竞争优势,妨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透过现象看本质,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与非正规就业领域劳动者的福利缺失现象的极大反差,说明当前我国的职业福利失序状况已较为严重,这种状况的持续不但会妨碍职业福利基本功能的实现、抹去职业福利合理差异的实际意义,而且还将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后果,加剧收入分化,破坏社会分工秩序,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分配制度改革中,不仅要着力于调整显性的工资收入部分,而且要注重规范职业福利这一隐性收入部分,使其更趋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王春.垄断行业“福利腐败”众生相[J].廉政瞭望,2006,(5).

[2]你凭什么享受“免费午餐”,政协委员抨击“福利腐败” [DB/OL].新华网,2006-3-3.(www.xinhuanet.com).

[3]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垄断行业工资过高[N].西安晚报,2006-5-15.

[4]广州本科生研究生竞聘环卫工作[N].工人日报,2006-10-28.

[5]杨丽媼.拷问垄断福利[J].社会观察,2006,(8).

[6]郑功成等.规范、公平、共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职业,2006,(05).

[7]杨艳东.试论当前我国职业福利的社会功效及政策保障[J].求实,2008,(08).

[8]杨宜勇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9]胡鞍钢,过勇.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J].改革,2002,(1).

[10]郑功成.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理性判断与政策选择[J]. 中国金融,2007,(9)

[1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 [R].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刘世锦,冯飞.垄断性行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梅瑞祥

猜你喜欢

收入分配
调节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有效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调节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政策建议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收入分配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