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09-04-29张文生李玉红
张文生 李玉红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素质的养成和创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束缚,不利于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完善,也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179-03
一、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人类素质的养成和创塑,通过教育可以使个体由自然人走向真正的社会人。好的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造就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好的教育不能促进人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人的发展,造就痛苦和不幸的人生。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养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1]
纵观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曾经在理念上有过不少偏颇,在实践中走过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很快意识到其弊端并做出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发展思路。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提法,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较之以往有了重大进步和质的提升。它要求我们的一切教育以及教育的一切方面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教育理念的确立,使得长期形成的落后观念得以改变,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上了成为培养“人”而不是生产“机器”(盛装知识的容器)的正确道路。那么,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发展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不断追求人的完善、和谐和丰富,既是人内在和本能的自然追求,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前者成为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后者成为人全面发展的外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和丰富。“片面发展”的实质是指人在发展上遭受压迫和奴役,感受到的是痛苦和不幸,由此而造成人的分裂、失衡和畸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指“会做一切工作”的人,恩格斯称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他们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全面而自由的人将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个性和行为。恩格斯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也有论述,他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3]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这种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是他们为人的发展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最基本的层次,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分工造成智力同体力的分离,摆脱“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4]实现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往,逐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广泛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给当代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求处在社会转型和全面进步期的当代中国教育,应该以更为宏观的战略眼光深切关注人的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6]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具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是人性的弘扬、个性的完善,即叫人成为人。这一功能强调教育在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身体与心灵健全发展的作用。第二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是把人培养成为国家的公民,这一功能强调教育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教育的本质是人本教育,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模式来落实。好的教育模式能把两种教育功能很好协调起来,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好的教育模式不能将两者协调起来,总是偏重于教育的某一种功能而忽视另一种功能,不仅不能很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会严重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现状来看,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还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侧重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忽视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理想、理念和宣传的口号而存在,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种状况,需要人们认真思考。
二、 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差不多是一种共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工具理性的驱使,导致了我国教育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只重视科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应试教育道路。这种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而它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追求短期效应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走向极致,就会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起一系列消极后果。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为地造成教育的不平等。应试教育的机制是选拔机制,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和排斥了多数分数低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导致许多所谓的差生迫于竞争的压力而辍学。
第二,教育目标的狭隘化。应试教育偏重与应试相关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忽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审美观、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知识面窄,导致个性畸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7]
第三,智育目标的片面化。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传授,忽视发展,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强调反复强化训练,挤占了学生参与有益于智育发展的课外活动。因而,不能实现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
第四,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应试教育是以封闭传授知识为主,所有的教学设置和活动安排都是既定的,使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导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甚至被扼杀了。
第五,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整个工作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学校管理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教育的任务演化成了一味地追求分数。教师只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严重局限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扩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近年来,多次课程改革不断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但升学大战迫使学生在校内减下的负担又在课外重新补上,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七,形成严重的考试弊端。应试教育歪曲了考试的功能,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考试不是为了监测、反馈和服务教学,反而成了教学的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考试作弊泛滥,诚信意识淡化。
第八,缺乏社会基础。应试教育是只注重对分数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造成学生缺乏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因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
以上诸多弊端的存在,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不能很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之根本目的。所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模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途径
1996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适应时代、社会需要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教育,是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第一,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第二,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重他们之间的融合性和渗透性,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第三,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要求教育不能把学生看作物,而是把学生看作有思想的人,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器,而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主人。第四,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建立起课堂、活动、和潜在课堂的融合。第五,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生发展的需求。第六,素质教育强调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它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在各尽其能的基础上达到协调统一,造就一个人人参与的教育大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育人模式。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是单纯的追求升学率,而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适应考试的需要,而是为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符合教育的本源意义,它不以某种功利为驱动力,而是以人性的拓展为坐标来塑造人格和个性,其目标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竞争的世界。封闭的传统应试教育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的长远目标。面向世界的素质教育能以开阔的眼界和思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深化,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人才的和国民素质的竞争。竞争取胜的关键取决于教育的成败。许多国家为了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9]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其弊端已经充分显露,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潜意识中根深蒂固,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就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0]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因而,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新教育观。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要,改革传统的以社会整合为唯一目的的功利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德性的培育,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的、能够主宰自己生活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与充满高尚情趣的人。
2. 转变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正确引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律等。
3. 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进取的精神和探究事物的潜能。
4. 改革课程体系。通过权力下放,形成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基本课程,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格局。
5. 改革高考制度。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改为地方自主命题考试,避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恶性竞争。如果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多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就可以把集中在一个项目上的竞争转移到多个项目上,就可以把只能产生一个冠军的考试变成产生多个冠军的考试。
6.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技,更需要高度的人文关切,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
7. 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各方面都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社会各方面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改变过去偏重学历的用人观念,注重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察。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一个不断超越某种历史束缚,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现状,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探索适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素质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就一定能够促进教育的大发展,人的素质的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的命运[J].读书,1993,(10).
[2]沈雪松.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攀登,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刘丰.打包中国教育-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6-06-17.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杨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