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刊叙事策略探索
2009-04-29高姿英
高姿英
【摘要】本文从青年期刊的发展现状入手,以青春叙事为切入点,分析了青春叙事主题的独特性和叙事方式的独特性,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以求对青年期刊发展路径做出一些探索。
【关键词】青年期刊 叙事主题 叙事方式
青年期刊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而在现阶段很多青年期刊包括一些名刊却出现转型艰难、发行量大幅度下滑的问题。这一问题出现后,媒体业界人士纷纷为青年期刊发展出谋献策,从杂志的本土意识开发、杂志的价值取向确定、杂志读者群细分、杂志的办刊理念、杂志的营销、杂志的设计包装等方面作出探索。本文力图从杂志的叙事方面出发,结合一些成功案例的经验,以求为青年杂志的发展作出一些探索。
一、张扬青春叙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之初,新思潮、新观念、新风气强烈冲击着年轻人的大脑,大家迫切希望吸收一些新鲜东西充实自己。青年期刊扛起思想、理性的大旗,成为大家学习思考的参照物。
这段时间是青年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辽宁青年》曾经创造过240万份发行量的辉煌纪录;《山西青年》首创“刊授”成人教育模式,发行量一度超过100万份;《中国青年》更是以人生价值的探寻者的姿态引领了一代青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青年期刊整体发展出现下滑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由团委、妇联、教委主办的青年刊物基本退化为系统行政发行。一些期刊表面上发行量比较大,其实影响力和信誉度有限。一些期刊开始由青年类转为生活类、情感类、纪实类、时尚类读物,虽然还是沿用原来的名字,但是内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2008年,《辽宁青年》《中国青年》的发行量已经萎缩至十几万份,而更多的青年期刊逐渐走出了当代青年的视野。青年期刊原创类杂志市场的低迷化状态仍在进行中,一些文摘类期刊却把握市场空间,异军突起,如《意林》《格言》等月发行量都在100万以上,引来大批跟风者,老牌文摘杂志《青年文摘》在经过一段时间低迷期、发行量滑坡以后,及时调整办刊思路,现今发行量在200万份高峰运转。一些新创办的杂志,能够把握住青年读者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迅速在市场上崛起。如《最小说》杂志完全走市场的路子,月发行量现今已经达到100万以上。
青年期刊呈现出这种发展态势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时代到来。广大青年是网络媒体的最先接受群体也是主要接受人群。网络必然分割了青年的部分阅读时间,改变了青年的阅读心理需求。二是青年群体个性化需求意识的增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需求。而他们对刊物的选择上也会将兴趣作为首选标准。期刊分众时代已经到来。
各种青年期刊发展情况如何,与对上述两点的把握有很大关系。网络媒体的发展使青年阅读呈现了浅阅读、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这要求青年期刊在内容上、在叙述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而青年个性化需求意识的增强,也要求青年期刊在读者定位、办刊理念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很多青年期刊仍然在走综合路线,没有细分市场,而纯粹以年龄段来定位期刊的方式,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现今情况下,青年期刊的发展落实到实际操作上,提出“青春叙事”这个要求比较合适。“青春叙事”就是按照青年的个性化需求方式提供青年喜欢的个性化内容,要求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呈现青春化特点。纵观青年期刊市场,凡是受青年读者欢迎的杂志,在青春叙事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反之,那些与时代脱节、与青年需求不吻合的期刊,发展之路就非常的曲折。
二、青春叙事主题的独特性
前苏联青年心理学家科恩指出,“青年期是完成一个人的生理成熟的时期,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观、选择职业和开始参加成年人生活的时期。”①青年时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青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人梦想多、冲动多、烦恼多,他们独立性强、情绪不稳定,创造力旺盛,想象力丰富。面对这样一群读者,青年期刊在青春叙事的叙事主题上要满足三个要求:时代性、贴近性、实践性。
时代性。青年是对社会变化、时代变更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们渴望融入社会,不愿做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人。青年的人际关系范围逐渐扩大和复杂,他们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选择社会职业,需要把握时代的主流。青春叙事的叙事主题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现象、重要事件,青年需要了解。以往青年期刊也注重对时代性主题的开掘,但是组稿上略显生硬,总是要充当青年的精神领袖和一些国家政策的传声筒。这些内容,不是青年想从青年期刊中看到的。在这方面,报纸时效性强,优势更加明显。青年期刊要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一些符合青年审美兴趣的事件和时代偶像。报纸注重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青年期刊可以注重对细节、对人性美、对人情美的开掘。比如,在对“5·12地震”的反应中,几乎所有的青年期刊抓住这个话题,但是具体组稿方面差别很大。《意林》《青年文摘》抓住了其中的感人故事,也注重刊发其他国家面对地震的反应,给青年一个参照系。而新兴青年杂志《可乐》则刊发了地震后如何树立信心、如何乐观生活的一些稿子,如《一片树叶落下来》《谁来讲第一个笑话》等文章。
贴近性。青年是人类最敏锐、最有活力、最敢想敢为、变化最快的一个群体。以前十几年换一代人,现在二三年孕育一代“新新人类”。而很多青年刊物大多沿袭旧制,呈现地域性强、综合性较强、行政色彩强等特点。青年需要贴近自己生活状态的期刊,如果期刊主题总是远离青年生活,青年就会产生距离感,期刊的吸引力也会下降。分众媒体时代,青年也分许多类型,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青年的主流心理需求是可以把握的。几乎所有的青年期刊都会有时代偶像的栏目,说法虽然不同,但内容却是以当今社会青年精英的故事为主。青年偶像可以激发青年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成就理想的力量,但是如果偶像的经历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多数青年难以实现,就必然降低了贴近性。《青年文摘》很好地把握了贴近性原则。他们的“青年一代”栏目一般有两个故事,一个属于社会青年精英,另一个则是普通青年的成长故事。这样既满足了青年对偶像的渴望,又有一个可以触摸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实践性。面对缤纷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青年难免会有一些成长的烦恼,比如成才成功方面的、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情感方面的。当这些成长的烦恼在现实中无法圆满解决时,青年就可能求助于期刊。一些青年期刊总是扮演精神导师的角色,给出的一些解决烦恼的方式,但它们往往是大而空的,无法解决现实的矛盾。成功的青年期刊却往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一些故事人物的经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青年感受到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处理情感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青年期刊开办了职场栏目,通过职场故事中人物遇到的矛盾以及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当代青年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青春叙事方式的独特性
进入青年期后,“个体的智力发展开始达到成人水平,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的发展,加上想象力丰富,使青年的创造性显著增强”。②青年是一个充满阳光活力的群体,是一个新潮时尚的群体,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群体。他们不盲从、不轻信,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厌恶因循守旧。这就要求青年期刊在注重叙事主题的独特性同时,还要注重表达方式的青春新颖。
视角的变化。青年本来在家庭、学校、职场有家长、老师、上司等角色会提供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指导,规范他们的行为。青年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一直都处于亚文化状态,无法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彻底发出自己的声音。青年每日接受到的自上而下的各种要求、各色训导已经很多,他们恐怕不再想从杂志上再获得类似的信息。杂志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心灵休息的场所,一份轻松愉悦的体验,一种暂时忘记外界纷扰的身心状态。过去青年期刊曾担当青年精神导师的角色,企图在青年的成长、成才乃至情感方面给予理性的指导。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期刊的角色定位要转变,那种动不动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人的方式将无法赢得读者。叙事视角是建构叙事作品的基础。“不同的叙事视角,决定了媒体在报道方面体现出不同的态度、风格与职能。”③青年期刊要从良师的角色退出来,以平等的地位对待青年读者,做青年的好朋友、好伙伴,分担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分享他们成长中的秘密。《青年文摘》主编张景岩曾说:“《青年文摘》在对青年进行宣传、辅导的同时,不是以说教的方式,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朋友的方式。”
语言的变化。青年无法从亚文化的地位中摆脱出来,但是,他们又渴望在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因此,语言成为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青年是最热衷时尚、追逐时尚的人群,是喜欢新潮、喜欢个性的人群。青春叙事要能为青年喜欢,首先要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一切语言都是思想的标记,反之,思想标记最优越的方式,就是运用语言这种最广泛的工具来了解自己和别人。”④当今,网络语言大规模地被引入到纸媒期刊中。而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大部分是活跃在网络上的青年人。在青年期刊中适当引用网络化语言、网络化的表述方式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时代渐渐来临,喜欢图片语言,也是青年的一大阅读特点。青年期刊要运用时尚、另类的语言,加强图片类栏目的分量,来迎合青年的语言表达需求。另外,青年期刊在体裁和文本的独特性等方面也可以做些探索。■
注释
①②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③王舒,《青春励志:青少年期刊永恒的主题》,《编辑学刊》2008年第2期
④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