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因素研究

2009-04-29

关键词:加工贸易

邱 斌 尹 威

[摘要]全球生产网络中主要的两种生产转移方式是FDI和外包,加工贸易进口数量是对这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程度的直接衡量。本文利用江苏省加工贸易制造业2002-200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了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决定因素的异同。总体回归结果显示,规模经济效应、低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对加工贸易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的进口决定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FDI生产转移方式下企业技术进步是加工贸易进口增加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外包转移方式下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不显著,进口增加更多依赖于规模经济和低税收。研究还发现接受外包的行业其劳动力成本对进口的影响作用存在着“门槛效应”。

[关键词]加工贸易;FDI外包;全球生产网络;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5-0063-08

一、引言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生产网络下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如Grossman和Helpman感叹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包(out-sourcing)的时代”,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生产转移已遍布全球。加工贸易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种贸易模式,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方式以进口中间投入品和出口产成品的加工贸易为主。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源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转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相对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基本无优势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在快速增长,进口额自1999年以来持续上升,2006年为3214.72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474.6亿美元,2007年达到3684.75亿美元。除了劳动力成本以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在推动中国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全球生产网络下跨国公司进行生产转移主要有两种途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包,这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增长的决定因素有何差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江苏省加工贸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往研究加工贸易发展或增长的决定因素大多以加工贸易出口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未区分FDI与外包)进行研究,同已有研究相比,本文试图从以下诸方面进行拓展:(1)以加工贸易的进口作为研究对象,直接衡量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生产转移程度,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加工贸易各行业间增殖率的不同造成研究数据的偏差;(2)对比研究FDI和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决定因素的异同,分析外资和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接受生产转移的不同动因;(3)从行业角度出发,有利于分析行业间由于劳动力成本、技术、规模等因素的不同引起的差异。

二、理论回顾与基本原理

关于生产的转移,主要解释理论有中间投入品贸易理论、片段化生产理论和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理论。中间投入品贸易理论强调比较优势,认为一个最终产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中间产品生产是基于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分布的,东道国通常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来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Sanyal和Jones以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为基础,推导出如果一个国家中间产品的进口相对价格降低,则该国可以获得更大的最终产品产出;Findley和Jones构建了两国的比较优势模型,阐述了中间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他们在文章中指出,中间产品贸易不仅可以使一国获益,而且可以改变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格局。

片段化生产理论又称为分散生产理论,强调全球生产网络将原来集中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两个或者更多的生产阶段,并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几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的特征。Jones和Kierz-kowski提出了分散生产(Fragmentation)理论,认为服务部门的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文化的沟通等因素是导致分散生产的主要原因。Deardoff提出成本的节约是进行全球分散生产配置的主要原因,卢峰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即分散生产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配置可以带来成本的下降,他还指出各国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发达国家鼓励生产转移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也影响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邱斌从生产非一体化和FDI及其技术溢出的角度对生产转移中出现的贸易逆差现象和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

生产率异质性理论从企业层面出发,在同一个行业内企业生产率不一致基础上,分析了有些企业出口、有些企业不出口、有些企业进行跨国生产和有些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原因。该理论认为最高生产率的企业将会选择跨国生产的方式,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而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理论模型最初由Melitz提出,主要考察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选择国内市场和进行出口时的行为差异。Grossman,Helpman和Szeidl扩展了Melitz的模型,将解释范围扩展到为什么有的企业以水平FDI的形式将所有生产工序都放在国外,有的企业以垂直FDI的形式将部分生产工序放在国外这一事实。

1生产“片段”发展的基本原理

以上三种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原因,总结起来有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服务联系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等影响因素。从微观看来,当企业将生产制造部分转移到他国后可以获得较原来更多的利润时(或表现为更少的成本),生产转移就可能发生。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以使生产转移后制造成本下降,从而具有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条件。但近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不断地上升,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要继续吸引生产转移,还需要有其他各因素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建立以下模型来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假设有A、B两个发展中国家,A国生产网络先进人国家,B国较A国有更低的人力成本ωβ<ωA,C国为发达国家。C国生产产品x,x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中间投入品Y,X第二阶段的生产为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回到c国。当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都可以参与国际贸易时,X第二阶段的生产可以由A国负责,也可以由B国负责,如下图所示。

假定,T为生产效率系数;ω为工资率,f(ωA)、f(wB)为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函数,f(ωA)>f(ωb)。x产品在生产第二阶段的成本可以表示为:Tf(ω),生产效率越高,T值越低,总成本越低。第二阶段分散到A国生产的利润为πA(πA>0),交易成本为CA,满足下式:

πA=[Tcf(ωc)-TAf(ωA)]-CA

(1)

同理,如果c国将生产阶段Ⅱ转移到B国生产,需要满足等式(2):

πB=[Tcf(ωc)-TBf(ωB)]-CB(2)

A国要保持产业的竞争优势,要满足πA-πB>0,即(1)-(2)>O:

[TBf(ωB)-TAf(ωA)]一[CA-CB]>0(3)

(3)式成立有多种可能,如TA

模型中A国的条件与当前中国的情况较为相似,可见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单单取决于劳动力的成本。此外,中国的加工贸易包括FDI和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从二者当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竞争环境与发展条件可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2竞争存在下FDI与外包不同表现的基本原理

当引入第三国竞争时,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外包遭遇的竞争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国际外包是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工序通过合约的方式转移给国外与自身不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的方式,企业间的联系以合约为主。相对于投资而言,合约的成本是较低的,更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接受国际外包的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当第三国的劳动力成本足够低,而服务联系成本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国际外包会出现转移。Grossman和Helpman的系列论文中提到,除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外,国家规模越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与合约环境越好越容易吸引外包。但这些因素是否能在中国得到证实,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承接前一节的理论分析,我们假设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地理位置上的毗邻,在生产转移方面A国和B国的交易费用接近,由于合约(订单)成本比较低,此时可以近似的认为CA-CB=0,此时:

πA-πB=TBf(ωB)-TAf(ωa)>O(4)

这要求仅当TB/TA>f(WA)/f(ωB)>1时,A国的竞争优势才得以保留。即对于国际外包这种生产转移方式而言,如果A国不能保持足够的技术优势来弥补劳动力成本的劣势,A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将无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对A国的生产转移将会减少。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则要复杂许多。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发生后会产生沉没成本;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会进行区位选择,考虑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区位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已有很多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徐康宁和陈健利用企业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区位选择时发现,区域经济的市场规模是决定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对于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转移而言,中国的竞争优势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因而不容易被取代。

此时,即使同外包的假设一样,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地理位置上的毗邻,在生产转移方面A国和B国的交易费用接近,外商直接投资的转移是要付出沉没成本的。假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A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固定成本为FCA,A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只需满足:

πA-πB=TBf(ωB)-TAf(ωA)+FCA>O(5)

显而易见,相对国际外包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更易于维持。

总体看来,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长期行为,而外包是一个短期行为(每一个订单都是短期的、易变的)。我们因此推断,对于中国而言,在国际竞争存在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转移方式的竞争优势更易于维持,而接受外包的企业更容易被取代,故两种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因素可能是不同的。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加工贸易出口额占贸易总出口额的比例和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发展的历史与经验可以对全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借鉴,选择江苏省加工贸易为例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江苏省加工贸易自1985年以来,出口年均增幅稳定在45%以上,2006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3.4%,加工贸易已成为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其主要来源是东亚以及东盟成员国,2006年进口额为66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89.9%。我国台湾地区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最多的地区,其次是韩国和日本。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地区是欧盟和美国,累计出口530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出口的50%。总体看来,江苏省加工贸易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从东亚以及东盟成员国地区进口上游产品,经生产装配后向欧美市场出口加工产成品,具体见表1。

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2006年,江苏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7210家,其中,外资企业5485家,出口100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95%。这一数据在2005年为777.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94.7%。同时,外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出口超过10亿美元的外资企业共计16家。此外,外资企业的同比增长速度高于内资企业的增长速度,内外资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具体见表2。加工贸易中的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代表着不同的片段化生产方式,外资为加工贸易的主导,说明当前向中国的生产转移以FDI的方式为主,国际外包与FDI方式数量上的差异是否体现了其在竞争优势上的差异,本文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四、理论假说与变量说明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经验观察,我们在这里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说,然后对本文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分析和说明。

1理论假说

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加工贸易的进口额仍然不断增多,这表明有其他影响因素在推动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低税率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吸引更多的生产转移。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的理论假说一。

理论假说一:总体样本下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不利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低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是促进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对于东道国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外资企业工资普遍较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可能更不易于保持,但技术优势会十分明显。对于外包而言,由于订单的转移相对容易,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产品的成本上,因此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是关键;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生产技术因素对

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假说一。

理论假说二:FDI生产转移方式下和外包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进口的决定因素存在差异。生产技术的提高对加工贸易外资企业进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接受外包的内资企业而言,生产技术因素对进口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效应和低税收负担。

不同行业中接受外包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是不同的。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竞争市场里,劳动力平均工资的高低是该行业技术的复杂程度衡量标准之一。技术相对简单的行业,劳动力供给量大,工资相对较低;技术复杂的行业,劳动力供给量较小,工资相对较高。低劳动力工资的行业由于较低的技术壁垒和相对简单的生产工艺,更容易被复制和模仿,较难保持竞争优势;而拥有高劳动力工资的行业可能因为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较复杂的生产工艺,更容易保持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劳动力工资不同的行业分组间将会出现“门槛”,当行业平均工资跨过这一“门槛”时,加工贸易进口增长受到的冲击较小。由此,我们得到理论假说三。

理论假说三:如果以行业劳动力平均工资的高低作为衡量行业制造技术复杂程度的标准,高平均工资代表较复杂的制造技术,低平均工资代表较简单的制造技术,那么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因素在行业间将会出现“门槛效应”。技术复杂度低的行业其劳动力成本将对进口产生负向影响,而当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平均工资)突破某一“门槛”值时,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对进口不再产生负向作用。

2变量说明

在合理性、内在关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找出了可能影响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考察变量。具体说明如下。

WAGE:劳动力成本因素。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考察因素,本文使用行业年平均劳动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高低的衡量。中间投入品理论认为最终产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中间产品生产是基于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配置,东道国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来参与国际生产网络。

TECH:生产技术因素。对制造业生产技术的衡量通常的指标有效率指数(行业产出占全国GDP比例与该行业劳动投入占全国总劳动投入比例的比值)、研发投入、技术人员比例、新产品产值比重等。本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生产技术。

SCAL:规模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规模的变量,主要的衡量方式有销售收入、固定资产与员工人数三种。考虑到行业之间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差异,以及变量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借鉴钟昌标的做法,选择行业年产销售收入/行业企业个数作为规模经济因素的衡量。“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在市场影响力、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市场价格决定、品牌效应和消费者锁定等方面比小规模企业具有优势(Krugman),对于加工贸易的增长也更加有利。

TAX:税收负担因素。本文使用应交税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税收影响因素的变量。行业经营的税收负担显然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行业的经营税负越高,生产的成本越高,企业的生产量将会减少,不利于生产的转移;行业的经营税负较低,企业将会扩大生产,从而有利于吸引生产转移。

GROWTH:行业发展前景。本文采用行业亏损企业数占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衡量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的盈亏面是对行业市场交易,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好坏的一种反映,最终可以反映为经营的成本和发展的前景。

OPENNESS行业开放度因素。本文以存量分析的视角,使用三资企业的年资产额占行业资产总额的比例来衡量行业开放度这一影响因素。从以往经验分析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有显著的影响。

各变量定义及其预期符号汇总于表3。

五、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变量的定义,本文进行回归的具体模型如下:

由于随机误差项εit。中包括有我们所观测不到的并且与时间无关的行业差异效果。如果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εit中所具备的有价值的差异性信息被丢弃掉了,造成回归的不准确,固定效果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均能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异质性。因此,对(1)式的估计我们采用三种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按照通常的作法,我们采用最大似然比率检验(LR)比较OLS和FE模型;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比较OLS和RE模型;用Hausman检验(HS)比较RE和FE模型,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解释模型。

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提供的2002-2006年江苏省加工贸易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数据以及和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各相对应行业工资、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数据。本文所用的回归工具为Eviews5.1。经过变量相关系数检验,各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最终回归结果见表4、表5和表6。

表4显示了利用全部样本对模型(2)的估计结果,LR和LM值都显著,说明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均好于最小二乘法(OLS),而HS值是显著,表明固定效应模型(FE)优于随机效应模型(RE),综合比较检验结果,因此,本文的解释以固定效应模型(FE)的值为主,考虑到OLS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在随后的检验中均将其结果列出。

对加工贸易进口整体回归结果显示,SCALE(规模经济)、TAX(税收负担)和GROWTH(行业发展前景)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规模经济效应,低的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因素显著的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这和我们假说一的内容一致。TECH(生产技术)因素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总体上看,行业生产技术提高对加工进口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固定效应模型WAGE(劳动力工资)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变量具有1%的显著水平,并且和加工贸易进口正相关,这和我们的预期相反。这说明计量分析不支持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的负向影响因素,可能是生产转移更看重劳动力的素质和加工产成品的质量,尤其是知名的跨国公司。

接下来对本文理论假说二进行检验。我们将总体样本分为外资加工贸易进口和内资加工贸易进口两类进行考察。外资进口代表了FDI方式的生产转移,内资进口代表了以外包方式进行的生产转移。进行分组回归时,各变量的数据也分别采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相关数据,详见上一节的变量说明。分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如前所述,在这里只列出OLS和最佳的固定效应模型(FE)的回归结果。

对比分析的回归结果同我们的理论假说二基本一致,FDI生产转移方式与外包生产转移方式的决定因素存在着显著差异。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

动力成本。FDI生产转移方式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在10%水平上同进口负向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企业由于平均工资较高,已不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外包生产转移方式劳动力成本因素和总体样本下回归结果相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包对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要求。(2)生产技术因素。FDI生产转移方式中生产技术因素同加工贸易进口显著正相关,而在外包转移方式中生产转移因素不显著,这和我们之前的分析一致。以FDI作为生产转移方式的跨国公司对于技术进步十分看重,相应的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内资企业却很难通过技术发展来增加生产的转移。(3)行业开放度因素。计量结果显示FDI生产转移方式下进口与行业开放度无关,但外包生产转移方式与行业开放度显著负向相关。这可能是FDI生产转移方式并不看重行业的开放程度,但显然外资的进入将会对内资加工贸易企业产生冲击。

同时,从表5中也可以看出,两种生产转移方式有相同的决定因素:规模经济因素和税收负担因素。这个结果和总体样本下的回归结果一致,由此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更多利润是跨国公司进行生产转移的主要目的。另外,在行业发展前景上,FDI生产转移方式在1%水平上显著,而外包生产转移方式仅在10%水平上显著,这说明FDI在投资选择上更加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

现实中的观察发现接受外包企业行业间的生产技术存在着差异,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着差别。我们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说三的内容:以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工资高低作为生产技术复杂度高低的衡量标准,技术复杂度低的行业劳动力成本会对进口产生负向影响,当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平均工资)突破某一“门槛”值时,劳动力成本对进口没有负向影响。

我们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按照由低到高的方式排列,按高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低技术复杂度行业组(行业平均工资较低)和高技术复杂度行业组(行业平均工资较高)。为防止简单分组回归造成样本量减少,我们在回归中引入虚拟变量DUM,以DUM一1表示低技术复杂度行业组,DUM—O表示高技术复杂度行业组,通过构建如下的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在以(2)式为模型进行回归,下表中平均分组结果显示,虚拟变量DUM的值显著为负,系数为-0.1,而WAGE(劳动力工资因素)不显著,这说明,对于低技术复杂度行业组(行业平均工资较低),劳动力成本升高不利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对于行业平均工资较高的一组而言,劳动力成本反而没有负向的影响,这证明了劳动力成本的“门槛”确实存在,此时其他影响因素和表5中基本一致。

为了准确地找到劳动力成本的“门槛”所在,我们参考何洁的方法,采用虚拟试赋值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测算。首先假设所有行业的DUM=1,即所用行业为低技术复杂度行业,利用回归方程(2)进行回归,记录下虚拟变量的T值;然后,假设行业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DUM=0,利用回归方程(2)进行回归,记录下虚拟变量的T值;再假设行业平均工资第二高的行业为相对优势高低组,将平均工资第二高的行业DUM值由1变为0重复上述过程。以此类推,找到DUM项最大的T检验值,此时的分组为临界值分组,回归结果详见表6。此时低技术复杂度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对自身加工贸易进口产生了负向影响,这也与现实观察基本相符,我们的理论假说三得到验证。

六、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加工贸易进口为研究对象,通过总体样本研究和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的对比分析,考察了劳动力成本、规模经济、生产技术等因素对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总体看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效应,低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这说明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不是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的唯一原因,跨国公司在进行生产转移对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目标很敏感,但并不完全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经营环境、发展前景与生产规模也是影响生产转移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跨国公司在进行生产转移时可能更看重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2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决定因素存在着差异。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注重以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强自身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从而对加工贸易进口增加产生促进作用,这也可能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更容易发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有关。对于接受外包的内资企业而言,由于被“锁定”在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低端,生产技术很难对进口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效应与低税收负担。如果内资企业不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品牌的创建,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3接受外包的加工贸易行业其劳动力成本对进口的影响作用存在着“门槛效应”。以行业劳动力平均工资的高低作为行业制造技术复杂程度高低的衡量,技术复杂度低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将对进口产生负向影响,而当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平均工资)突破某一“门槛”值时,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对进口不再产生负向影响。这也再次验证了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生产转移过程中并非全部是廉价劳动力寻找型的这一观点,该结论对我国政府制订吸引外资和发展加工贸易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浅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