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大学“中级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

2009-04-29

教学与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教学目标教材

赵 准

[关键词] 中级政治经济学;价值判断;教学目标;教材;研讨式授课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中级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开课背景、教学目标、教材、授课方法、考试方式、学生的体会和收获,以及课程的核心思想。该课程主要的核心思想有:(1)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理解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一门交叉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方法;(2)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及价值相关性;(3)倡导多元、包容的政治经济学学科视野;(4)介绍了国内经济学界不常接触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议题及其主要分歧,表明在政治经济学中所有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都存在着争议,这是一门未完成的、期待着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常新学科。

[中图分类号] F0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9-0039-06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内外高等院校,都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题材、范围、方法及其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就学术著作的出版而言,仅以Routledge出版社为例,本世纪以来,在“当代政治经济学丛书”(Routledg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y)①和“新政治经济学丛书”(New Political Economy, A Routledge Series)系列下推出的专著已超过20余本②。就高等院校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而言,以美国麻省大学经济系为例,仅笔者在那里做访问学者的一年中所学习的研究生政治经济学课程就有3个层次4门课:“政治经济学I”、“政治经济学II”、“高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传统史”和“高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资本论》第2、3卷”③。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或“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实际上也是对中级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实践和探索。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本着与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共建、优势互补的方针,把理论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层次和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从2006年开始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中级政治经济学”,为研究生开设“高级政治经济学”,均为3学分、48学时。迄今为止,“中级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已讲授4届,学习人数53人,作为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讲授1届,学习人数10人。以下是“中级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标

“中级政治经济学”以政治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作为先修课程①,旨在让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基础的学生,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了解政治经济学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掌握相关派别的特点及主张,达到掌握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方法、了解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争论,以及学会对现实经济问题做出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及其传授的核心思想

课程选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La Crosse)经济学教授巴里•克拉克(Barry Clark)撰写的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②作为教材,研究生完整学习全书,本科生则删减其中4-5章。该课程遵循清华大学双语教学C类标准(即英文教材、英文幻灯片、部分英文授课),要求学生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并在全部幻灯片演示中使用英文。

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派别、6个代表人物和9个议题。4个派别指教材把政治经济学史上众多的思想家和流派按照对个人主义和共同体,以及对平等和等级制的看法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激进学派、保守主义③和现代自由主义4个派别(见图1);6个代表人物指在每个派别中选择6位代表人物——从最初的奠基者到今天最新的继往开来者,根据这些人的思想和主张,展示他们在分析和解决该派别所关心的问题方面所作的贡献;9个议题指作者选取了“政府与市场”、“通货膨胀与失业”、“贫困与不平等”、“劳动与产业”、“少数民族与歧视”、“性别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与文化”、“污染与环境”和“国际贸易与发展”等9个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议题”,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4个派别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实质、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论。

具体说来,教材传达了如下的核心思想。

1.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理解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交叉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跨学科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或者说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常议不衰的话题,并因其难获统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富挑战性。就笔者所接触的文献来看,对此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理解:

(1)专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强调用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较为宏观、动态和复杂的分析。与它相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及其均衡分析、数理分析等。持这种观点的有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他为经济系研究生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就属于这一类型。

(2)从根本上否认在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存在差别,认为由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自始至终就是政治经济学,正如约翰•加尔布雷思所说,所谓纯粹的经济学是“没有用处的”,连最反对政府干预的密尔顿•弗里德曼也说,“不存在像纯粹经济学这种东西”。[1](P3)

(3)在继承现代社会科学先分化后交叉的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将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和经济分别理解为与政府和市场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将经济学与政治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在这条线索之下,又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的新政治经济学,它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运用于对政治家、官员和选民等政治行为的分析,显示出经济学方法对政治学的渗透。

另一种就是巴里•克拉克在该教材中提出的强调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互相补充的跨学科的政治经济学。克拉克认为,“对作为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市场和政府的分析表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地组织社会以实现繁荣和公正。这两种制度都有致命的缺陷。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在政治和经济过程间保持一种平衡。让各种制度彼此弥补其他种制度的缺陷”。“市场和政府是相互作用的,把它们二者分开分析只会对社会制度产生片面、歪曲的理解。就把社会组织起来实现个人及共同体的目标①的众多过程而言,政治和经济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为了研究这个过程,由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跨学科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世界进入21世纪之后,“增长、分配和经济稳定等问题已经由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已被重新勾画”,因此,“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视野对于分析和应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既是“适时中肯的(relevance)”,又是“潜力巨大的(potential)”。[1](P18)

2.政治经济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和价值相关性。

在对古典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学派和现代自由主义4大派别的起源、脉络梳理,以及对各自的经济观点与政策建议进行了对比之后,教材提出,“有着显著的差别的各派观点的持续存在,证明了在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意识形态因素。科学方法不能解决不同观点间的争论,因为从根本上说,它们之间的分歧产生于价值观上的冲突(commitments to conflicting value)。”[1](P33-34)

这样一来,该如何解释新古典经济学源远流长的、坚持不懈和日趋强化的摆脱价值判断(value free)、去意识形态以及数学化的努力和取向呢?

教材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用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把新古典经济学所声称的6条能够反映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如:(1)只要不触犯他人的权利,就应该允许人们自由地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2)人类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3)个人的偏好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4)对私人商品和劳务的所有的偏好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但是只有在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满足;(5)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产生资源的有效配置;(6)任何改变经济现状的政治变革都需要有一致的赞同等,拿出来一一剖析了它们的含义、用以实现的目标以及遇到的困境。在仔细的分析之后,发现所有这些论断都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科学的定义,它们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实际上都是一些自我循环的重复论证,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

教材进而提出:“如果(新古典)经济学最终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那么,它就不能被辩护为是一种用以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纯粹科学的方法。与(新古典)经济学这种摆脱价值判断的姿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政治经济学承认在所有的对社会知识进行探求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判断。”[1]P(311-319)因此,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和价值相关性的学科。

这一论断的提出为该教材赋予了一种革命性和颠覆性,受到亚马逊网站五星级书评者的积极褒奖,称赞它“打破”了3个神话:(1)把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神话;(2)把经济学作为一门摆脱了价值判断、脱离于意识形态的学科的神话;(3)在经济学家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普遍的意见一致的神话。[2]

3.倡导多元、包容的政治经济学学科视野。

教材把通常被认作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与常常不被承认的激进主义,以及被忽略了的传统的保守主义一并看做是政治经济学派别的组成部分,平等地承认它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合法性”,“承认这许多可供选择的认识和理解经济的方法都是科学的”,[1](P318-319)并采用一种“冷静、欣赏”,“公正、多元”的方式,研究了这些“相互竞争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它们努力探索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的价值及其历史局限性,努力做到“既不站在某一方、又不替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做辩护”,被亚马逊网站的书评夸为是“已出版的其他书中不曾有的”。[2]

教材对不同派别最重要代表人物相关思想的精要介绍,也证明了政治经济学在其本质上应该是多元的和包容的。也就是说,教材为各个派别列出的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作者所定义的各个派别的某方面的特点的6位代表人物,如斯密、马尔萨斯和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马克思、凡勃伦是激进学派的代表人物,帕累托、熊彼特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穆勒、马歇尔和凯恩斯是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既不乏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家,也无愧于经济思想百花园中的奇葩,这些探索者对经济、社会制度的认识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什么理由把他们从政治经济学域界中剔除出去呢?

因此,教材不无深意地指出,“接受多样性可以创造出一种开放、愉悦的氛围,使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思想。”而这正是书中激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理想的交流情境”,是人类利益的增进。[1](P62-63)经济学一贯主张利益最大化,怎么能放弃这么一大块利益呢?

4.介绍了国内经济学界不常接触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议题及其主要分歧,表明在政治经济学中所有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都存在着争议,这是一门未完成的、期待着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常新学科。

在上文所提到的9个“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议题”中,有一些是国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甚至教师都不怎么作为政治经济学问题而关注的,例如“贫困与不平等”、“劳动与产业”、“少数民族与歧视”、“性别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与文化”、“污染与环境”等,而教材的作者查阅大量国外最新文献,对它们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归纳,无论是对于增进知识还是对于增加对各流派理论主张的认识都大有裨益。不但构成该教材的特点和长处,也是中级政治经济学应该掌握的重要范畴和基本知识。

对这9个议题的对比研究还传达出这样两条重要的信息:(1)教材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的选择,如“贫困与不平等”、“劳动与产业”、“少数民族与歧视”、“性别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与文化”、“污染与环境”等,已经超出了通常所理解的经济学,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2)古典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学派和现代自由主义4大派别几乎在每个问题上都针锋相对,但不无道理的分析及政策建议表明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远未完成的学科,那种“相信经济学中根本的意识形态、价值问题,以及经济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已经被提了出来、得到了回答,并获得了一致认可”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井蛙之见”。[2]

三、教学与考试方法

(一)教学方法:研讨式授课——学生课前预习、主题演讲、提问、研讨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与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之类的课程相比,“中级政治经济学”以经济思想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为主,表面上一看就懂,分析起来却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对学生而言更难以迅速领会看似简单的话语之下所揭示的问题的时代背景、问题的含义、被解决的程度以及带来的新问题,而后者才是活的知识,才能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果采取教师完全授课的方式,虽然可以仔细讲解以上问题,但仍然不能解决上面所说的表面一听就懂、实际上难以领会问题实质的问题。可能的结果就是学生提不起听课兴趣,老师的努力事倍功半。因此,该课程在设立之初就采用了“研讨式”授课,几年下来,学生们虽然感到吃力费劲、负担很重,却认可了这是一门“收获最大的课程之一”。

这种研讨式授课的具体做法是:

1.开学第1堂课向学生公布详细的授课日历,包括每节课学习的内容,需预习的章节、页码,拟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课”的日期、议题和辩题。

2.每次课(145分钟)安排3-5个学生做主题演讲并制作英文幻灯片,时间不超过8分钟。每个学生在全学期共作4次主题演讲。演讲题目和时间依据授课日历安排的学习内容和思考题由学生自主决定;全学期的演讲日程在第2周结束时决定下来,为学生留足了预习和准备的时间。每次演讲均构成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5%,4次共占20%。

3.教师以英文幻灯片的方式精心准备全部授课内容和要点,但并不一定由自己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在与学生演讲、相互提问及讨论的过程中拾遗补漏、强化重点、梳理线索、对比提炼,尽可能地将学生激发起来,使之处于一种兴奋、思考和讨论的状态中,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践证明,为了获得满意的期末成绩,也因为当代学生的主动性和表现欲日渐增长,学生们均能精心准备发言稿和幻灯片,积极发言,互相提问,使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学生需求的引导下用课堂最集中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解决。

(二)考试: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考试方式不拘一格

经历了上述的教学过程之后,考试已没有了“特定独立”的目标,它既不必用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主题发言和课堂讨论中这一点已经显现得非常充分,也不用来强迫学生在考试阶段强记书上的文字——这种高压下记住的东西既不为学生所看重,也会被很快忘记,实为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为了鼓励大家平时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实现考试与学习的统一,课程采用了以下形式作为本门课的考核:

1.主题发言和幻灯片制作,占总成绩的20%。

2.讨论文字稿与“讨论课”发言。这是在期中和期末安排的两次“讨论课”,课上不安排新的学习内容,以复习、讨论和提升为主;每人发言8分钟,占20%,同时提交2 500—3 500字的讨论文字稿,占20%;两次讨论课共占总成绩的80%。

开课4年以来,学生们对课程的反映一年比一年好,收获也越来越大。大家主要的体会是①:(1)主题演讲迫使学生努力吃透教材,通过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2)在讨论、质疑中磨砺思维,提高学术研究的责任心;(3)胆量和口才得到了训练;(4)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5)放在三年级的“中级政治经济学”的课程设计顺应了学生知识积累、提升的需求;(6)虽然这是一门任务繁重、耗时巨大的课程,同学们却从中体会到了收获的甘甜。

参考文献:

[1] 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Westport[M]. CT: Praeger Publisher,1998.

[2] Samuel Freeman.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economy[Z].http://www.amazon.com/Political-Economy-Comparative-Approach-Second/product-reviews/0275963705/ref=dp_top_cm_cr_acr_txt?ie=UTF8&showViewpoints=1,July 23,200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Intermediate Political Economy” Offered in Tsinghua University

ZHAO Z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Key words] Intermediate Political Economy; value judgment;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s; seminar-style instruc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urse “Intermediate Political Economy” offer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overing 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urse, it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s, methods of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student reflection, and the core ideas of the course. The core idea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providing a useful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political economy, that is, an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 as 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 bringing to light the ideological nature and value-related characters of political economy; (3) advoc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clusive perspective for studies of this discipline; (4) introducing themes and major divergence usually untouched by scholars at home to indicate that controversies exist in all the majo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ssu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at this is a renewable discipline not yet fully developed and expecting new vitality.

[责任编辑 陈翔云]

注:

①参见http://www.routledge.com/books/series/Routledge+Studies+in+Contemporary+Political+Economy,始于1999年,已出版10余本。

②参见http://www.routledge.com/books/series/New_Political_Economy/,始于2004年,Stephen Resnick 担任总编,5年来已出版14本。

③参见赵准:“美国麻省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①选修“中级政治经济学”之前应该先行修过的课程。

②巴里•克拉克,分别在俄亥俄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麻省大学阿默斯分校获得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该书的中译本《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观点》由王询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③作者注意到在当今美国,有许多人把保守主义视为是包括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在内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联盟。但该教材为了挖掘产生于19世纪的有别于古典自由主义,重视传统、文化、道德和共同体作用的传统保守主义思想,展示其在历史以及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指出了它与当前许多美国人所使用的“保守主义”的差别后,该教材通篇沿用了传统保守主义的含义。

①例如:经济繁荣的目标包括效率、增长、稳定,社会公正的目标包括个人自由、利益与负担的平等分配以及稳定的社会秩序。

①参见清华大学“网络学堂”师生交互教学网站,http://learn.tsinghua.edu.cn/MultiLanguage/lesson/teacher/course_locate.jsp?course_id=57921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教学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浅析技术异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