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述评
2009-04-29吴怀友沈传亮
吴怀友 沈传亮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包含关系;多重关系
[摘 要]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并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研究者对此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有“非包含”说、“包含”说、“继承发展”说、“多重关系”说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09-0079-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对此,有人感到疑惑,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否在搞“非毛化”。究竟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既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这里,把学界近期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概括如下,谨供参考。
一、“非包含”说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持该观点的研究者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界定范围为据,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阐释。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体系”的层面予以区分。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当代中国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而毛泽东思想不是近30年创立的,当然不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建立至今近90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就合二为一,就只有一次飞跃了。[1]有人则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虽然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但探索理论成果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但并未完成“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以后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肩上。换言之,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为第二次飞跃作了铺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完成和继续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 二是主张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的层面予以区分。有人认为,不能把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件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但其理论观点并不系统,总体上未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所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和准备,而不能成为其构成部分。[4]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均未突破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总体评价,只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模式”才形成。[6]另有人认为,毛泽东没有真正把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同属一种类型。区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标志是“两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和“一个定位”(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形态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
三是从文献依据、历史起点和现实根据等多层面予以区分。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则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一方面,中央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所做的多次概括,都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而从来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内;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在时代背景、历史和现实根据以及理论基础方面,在社会主义观的具体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8]有人则在梳理文献和比较两大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9]还有人认为,在讨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时,一方面应确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但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其既没有完成探索,也未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应确认,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立者。因此,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从邓小平理论讲起,但在研究邓小平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时,必须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讲起,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包含在内。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在逻辑上不严密。[10]也有人提出,作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或基于时代的需要、或针对特定的理论主题而产生的,都有一个截止时间和截止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但总体上不成功,既没有认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也没有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确轨道,因而使毛泽东思想具体内容的发展止步于此,即截止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11]
二、“包含”说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者,立足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思想,意在揭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具有奠基之功。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毛”。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因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卓有成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如果将其排除在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成了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空降物。[12]也有人认为,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恰恰始自毛泽东。因为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很早就发现了”,指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没有解决好”,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失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历史重任落到了邓小平肩上。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是“始于毛,承于邓”。这里用承接的“承”而不用成功的“成”,就在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留着毛泽东用语的痕迹,也是对毛泽东思想(包括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是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源头的。[13]还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尽管毛泽东的探索未能完成,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也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未能坚持和发展下去,但为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最初探索,成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与政策的先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14]
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奠基”之作。有人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以后也没能坚持下去,但为后来的探索作了开创性工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15]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期探索者、奠基人是毛泽东,形成系统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其后继者是江泽民、胡锦涛等。[16]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但从思想史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从中国实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等思路对毛泽东来说已很明确。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和总结的一系列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17]
三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统一性。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18]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共同基础,具有一体兼容的相互渗透关系。因此,要把它们统一起来,长此以往不仅在称谓上不便,而且分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体系。[19]
三、“继承发展”说
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创造性发展。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框架下,着重对二者的“脉承”与“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是“原创性理论与再创性理论”、“渊源理论与本源理论”。有人认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来看,毛泽东思想具有原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再创性。说毛泽东思想具有原创性,是从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基础性的创新成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再创性,是从它是在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理论创新,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0]有人则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而非本源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是邓小平理论。[21]
二是“继承与发展”、“坚持与创新”。有人认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在理论根源上和毛泽东思想一样,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都坚持走自己的路,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22]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提供了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作为最早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来说,它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里的“最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时序”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性的“时代”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最新成果。[23]
三是“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有人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与推进、“大跃进”后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是从恢复中共八大路线开始的,是从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开始的。这种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中形成的,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的辩证关系,把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的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清晰地描绘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脉络。[24]
四、“多重关系”说
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们之间不能简单划为包含与非包含的关系,而是存在复杂的多重关系。
一是“两重关系”的观点。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不尽一致。毛泽东思想就其革命理论部分而言,在时代背景、国情基础、理论主题等方面,都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重大差别,不能也无法整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和逻辑上的传承延续,是思想方法、价值取向、理论品格上的继承发展。就其建设理论部分而言,其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与新时期有着显著差别,其理论本身因未能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而不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质,所以也不能整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渊源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独特的历史性超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则是在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以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而展开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5]
二是“三重(层)关系”的观点。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作用,即起始和奠基作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作用、某些失误和教训的借鉴作用。[26]有人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同质、承继和非包含三重关系。同质关系,是指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承继关系,是指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非包含关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27]有人则将两者关系表述为继承、纠正、创新三层关系。[28]还有人将其表述为继承、发展、创新三层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根本点、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整体超越。[29]
三是“四重关系”的观点。有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四重关系:(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已成为历史的理论。由于它们在理论主题、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因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不存在理论观点上直接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它们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某些历史启发。(2)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策和策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有的对改革开放不再适用,有的则仍然有当代价值,需要加以分析、甄别。(3)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最为密切,其中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渊源。(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如果不加具体分析就从整体上把毛泽东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显然不适当,从文字表述上也不科学。鉴于此,才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17]
参考文献:
[1]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包括毛泽东思想[Z].http://www.xj71.com/html/50/n-97050.html,2009-02-16.
[2] 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08,(10).
[4] 牛先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荣开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 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6] 杨凤城.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4).
[7] 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1).
[8] 徐崇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的辩证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2).
[9] 杨菲蓉,郭文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N].中国教育报,2008-09-04.
[10]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
[11] 董仲其.也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探索,2008,(6).
[12] 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3] 王征国.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4).
[14] 储水江.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5] 秦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理论前沿,2007,(22).
[16] 吴雄丞.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读书笔记[J].高校理论战线,2007,(9);郑又贤.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张宁.背景、本体与价值——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8,(7).
[17] 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8).
[18] 高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毛泽东思想[Z].http://www.mzdthought.com/html/sxyj/2007/2007/1209/9109.html,2007-12-09.
[19] 庄前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20] 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
[21]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N].文汇报,2007-11-05.
[2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23] 杨春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24] 李捷.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探源[J].教学与研究,2008,(6、7).
[25] 黄志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26] 赵展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J].河北学刊,2008,(2).
[27] 刘先春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理论探索,2008,(5).
[28] 刘星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
[29] 李保忠,陈一玫.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关系[J].理论学刊,2008,(12).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ies of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Style
WU Huai-you1,SHEN Chuan-liang2
(1. The Law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 China)
[Key words] Mao Zedong thought; theories of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style; exclusive relation; multiple relation
[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style was initiated and defined in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of CPC, the rel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styl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Various ideas were expressed, including ideas of the “non-inclusive relation”, the “inclusive relati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and “multiple relation”, to name a few.
[责任编辑 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