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指导民生新闻的实践
2009-04-28张秋玲
张秋玲
综观整个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人民报刊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起点,其中的许多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报刊思想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中影响深远,在当下盛行的民生新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报道内容与性质上,体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
就报道内容和性质而言,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当前的民生新闻报道大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国内的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不遗余力的报道,以此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同时也让人民有机会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两会”期间。在民生问题的报道中。国内各大媒体把“国计”落实到了“民生”上。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从央视的“两会专题”到各地方台的“关注两会,关注民生”栏目,记者们就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分别采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全方位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发生在身边的一系列问题。不少平面媒体、电视台、电台还开设了《民生热线》等栏目,让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官员直接同百姓对话,构建起一个有实现维护“民生利益”可能的对话平台,把公众、媒体、政府的关系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政府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要围绕精神上的天体——民族旋转,表现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精神”,“人民报刊应该公开地、真诚地爱人民之所爱,忧人民之所忧,恨人民之所恨,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
民生新闻除了上述“大民生”新闻外,还包括更多的“小民生”新闻,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参考。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城市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如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心疼老百姓,小中见大”;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寻常巷陌新闻,绘声绘色讲述”;湖南经视《都市第一时间》,“民生视角,本色表述”等等,都立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追求动真情、讲真话、办实事,尽量生动地诠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报道和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断探索民生新闻的创新之路。
在社会使命上,体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
就社会使命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一方面要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的评价和批评;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公开忏悔。简言之,对当局来说,人民报刊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对人民来说,它又是人民自己的教科书”。
在当下民生新闻报道中。不少媒体注重思想性强的深度报道,着力于对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阐释。《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作为央视的名牌新闻栏目,在关乎民生的新闻选择和报道上就体现了高度、深度及其社会使命。例如《焦点访谈》——《追踪矿难瞒报真相》和《新闻调查》——《死亡名单》,调查揭露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特重大矿难瞒报死亡人数的真相,两节目播出后,震动了山西省、临汾市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焦点访谈》——《死猪肉也是肉》等一些调查报道采取了涉入式采访,记者化装成猪贩子,蹲守、追踪死猪肉进入市场的过程,对事件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对问题的解决与改善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近年来,诸多的民生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如大到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灾难引发的诸多民生问题、食品安全(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小到铁路春运涨价、手机乱收费等问题,都在媒体的报道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加速了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上,体现马克思的新闻思想
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人民的信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住于普通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民生新闻选择站在平民的视角,真正做到了深入百姓生活,报道百姓关心的事情。但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市民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南方一家卫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就因充斥着大量格调不高的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甚至极其一般的小车祸等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办了不到半年就办不下去了;而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些对民生新闻进行深度挖掘的栏目却经久不衰,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可见,鸡零狗碎式的东西,并不是老百姓真正关注、真正在意的,并不符合社会公众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偏狭琐碎、无聊浅薄、猎奇媚俗等都是当下民生新闻应当力避的“误区”。民生新闻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并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时刻牢记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凸显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让天性很受百姓欢迎的民生新闻脱离浅薄层面,脱离“无关紧要,不值一看”的尴尬状态,从深层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市民文化内涵上突破瓶颈,开拓崭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