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9-04-28张瑞莲

商情 2009年3期
关键词: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张瑞莲

【摘 要】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享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启发思维 积极思考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才能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掌握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常常具有以下几种错误的思维特点:(1)思维缺乏方向性。(2)思维的表面性。(3)思维缺乏灵活性。(4)思维缺乏可逆性。(5)思维缺乏逻辑性。(6)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乎常的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给学生系统而规律性的知识

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只有将某一概念、原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一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应用起来才能灵活,才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相反,如果已有的概念、原理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影响到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这必然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使知识系统化,最首要的是形成概念的体系。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比较某一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具有这一概念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概念关系的丰富知识,从而掌握概念的完整体系,为形成思维的针对性、广阔性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

2.启发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间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讲课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防止学生形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2)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教会学生怎样思维,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目的,抓住关键所在,然后进行有根据的、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3)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广阔、灵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备课时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明确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课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即要有巩固性作业,也要有须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做出的作业;考试测验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由较简单的思维进入到较复杂的思维。教材中的安排是严格按照这一规律的。例:几何教学中,一开始证明是难点,教材采用逐步过渡的方法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证明的意义,通过例题了解证明的方法——在括号中填每步理由——模仿例题写出证明格式,至全等三角形的判运才开始从易到难逐步要求学生写出全部证明。例题中由证明对三角形全等,从不需要做辅助线到要求做辅助线的过渡。由直接证明到间接证明,进而转入命题的证明的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还有代数中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的教学:教师可用复习平方根定义计算,中求得导入新课,进而讲解例题,由简入繁。最后进行总结:用直接开平方法解题关键:一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进而思考的解。这样,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由较简单到较高级系统地掌握整体知识结构。

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组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有解题技巧,可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

4.注重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显著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一题多变,加强思维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一题多变”是多向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数学学习中恰当地适时地加以运用,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例1:已经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形四边形。

变式1:分别顺次连结以下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①平行四边行;②矩形;③菱形;④正方形;⑤梯形;⑥直角梯形;⑦等腰梯形。

变式2:顺次连接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怎样的边形呢?顺次连接正多边形的各边的中点,得到的是什么多边形呢?

(2)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命题角度的集中,解法度的分散,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例2:梯形ABCD中,AB⊥BC,且AD+BC=CD。

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

分析:欲证CD与与⊙0相切,只城过圆心0作OE⊥CD于E,证OE是⊙0的半径即可。

证法一:过圆心0作OE⊥CD于E,连接DO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F点。

由证△BOF≌AOD知BF=AD,∠A-DO=∠F,再由AD+BC=CD知CF=CD,∠CDF=∠F,从而证得△DOA≌DEO。

证法二:过圆心O作OE⊥CD于E,连接DO,过O作OF∥BC交CD于F。

由梯形中位线定理知OF=DF,∠ADO=∠FOD=∠FDO。

综合上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直观形象,知识内在联系,以及循序渐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坡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性,敏捷性和辨析性,以及创造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素描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试论在拖动电路安装实训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
结合口语大赛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