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实践历程探析
2009-04-28马翠微
马翠微
创建特色学校是改革中小学“千校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内驱力,亦是中国基础教育应对入世的策略之一。因而特色学校的创建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于考察国内创建中小学特色学校的演进历程,分析每一个发展过程的实践特征,以提供一个发展演变过程的基本轮廓,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发展走向及规律,从而推动特色学校的实践及理论研究。
一、自发的早期源起阶段
我国的现代教育起端于鸦片战争,真正发展于20世纪初,早期主要任务是推广新式学校,先是照搬日本式学校,尔后大多学西方办学,以美国为主,当时求学者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又照搬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调控下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不仅包揽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而且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指令,不能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办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推行层层选拔之下建立起的层级型教育体制下,校校重视高考,造成唯高考是瞻,千校一面的局面。
中小学办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推动:一是改革开放的推动,改革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体系,对一统的学校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1983年邓小平对景山学校的“三个面向”题词,深刻地指明了新时代的办学方向,为借鉴世界各国学校办学经验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提出要“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思想,对突破旧的办学模式,创建特色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首先提出创办新型学校的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一是原来的所谓重点学校由于数量过少,无法满足新富裕起来的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过于呆板的办学模式难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广东在改革开放后,民众先是掀起集资办学热潮,继而投资创办相关的优质学校。许多教育者开始思索中小学办学模式,在一些教育研讨会上开始出现“教育特色”的提法。例如,广州市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特色教学班,学习琴棋书画蔚然成风。上海市和田路小学于1980-1983年就开始注重利用学校的传统科技教育优势,成功开展了“多用升降篮球架”等18项小发明,不少产品获得专利权并投入生产,其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该校及时归纳出“和田创造十二技法”,扩大创造教育影响,使创造教育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系列化、全员化发展,学校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单位”、“上海市办学先进单位”。这一教育特色在该校后来的大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今日闻名的特色学校。但是,这一时期教育短缺现象严重,民众对教育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办学模式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这一时期仍然把传统的重点学校作为理想学校的样板,但是也开始开发一些以传统项目为主或注重发扬传统项目优势的教育特色。当然,这一阶段仅仅是开始,至于创建真正的特色小学还远未能引起必要的关注。
显然,这个时期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大多数是自发性的,而且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上,特别是关注学校应拥有与他校不同的某一样东西,开始进入了学校特色的建设阶段,不过也仅此而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桎梏使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围绕升学率来进行,使社会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因缺乏对特色学校的正确认识而使本阶段创建特色学校活动尚有“蜻蜓点水”之感,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态势,也未出现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特色学校问题的现象。但是,正是这种“星火”成为了后来创建特色学校的早期必要实践,为创建特色学校进行了很有价值的尝试。其中有些学校就是在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大胆改革中,不断地积累提高,坚持不懈,最终发展成为了特色学校。
二、积极推动发展阶段
90年代前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得以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一是改制放权使小学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二是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有特色的学校备受欢迎,促使许多学校加快改革的步伐,开始思考新时期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模式,创建特色学校问题进入教育改革者的视野;三是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打破了原来公立学校体制一统天下和办学模式单一的局面,使学校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小学办学模式开始出现新的发展,改革开放最早的广东尤为突出。除了各地自发发展的各种特色学校以外,深圳南山区自90年代初就亮出发展特色教育招牌,区教育局局长刘焯铿四处招聘专门人才,一时蔚成“创教育特色,办特色学校”之风气。这时期创建的特色学校可以被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原来开展特色教育的学校纷纷加强建设,努力建构系统的特色教育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积极探讨相关的理论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利用原先作为重点学校的优势,适时推出发展学生各种特长的特色教育模式,把“特长+合格”作为办学的新标准,使老校开新花,在国内教育界引起轰动,许多老校由此争相模仿,创建特色学校渐入高潮。
二是一些原来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也积极借机通过创特色走出发展困境,这些学校利用老校还在享受政策性保护未参与竞争的时机,率先亮出特色教育招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广州市沙面小学积极推进协同教学,形成良好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认可。中学也不例外,广州市109中学是出名的差校,借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聘请各方专家到校指导,艺术教育使该校校风大变,教改成绩斐然,由此顿成名校。
三是国家的大力推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大力提倡“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发展教育的路子”。要求中小学要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就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推广湖南省汨罗市素质教育经验,1997年9月在山东烟台市举办“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除再次推广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经验外,还进一步树立了烟台市采用“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学校评价制度”推行素质教育的典型。其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作为特色教育的基本形式,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的改造。
四是当地政府把发展特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1995年后,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在选拔教育之下,教育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各地纷纷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
提升义务教育手段,加强了对某些学校的扶持,推动教育的改革。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建设特色学校的热潮。1991年江苏淮安市正式提出将特色学校作为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并将其写进了“八五”规划,专门下发了《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通知》。深圳南山区把特色教育确立为全区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在外语教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道德教育、体育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顿使南山教育大放光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上的一面旗帜,南山也由此当之无愧地被评选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全省第一块金字牌匾。
五是新兴的私立学校为了在强大的公立学校系统中占得一席之地,也纷纷打出特色教育的招牌,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是英语教育。这些学校利用收取高学费的有利条件,聘请外教,加大英语教学分量,各种“英文学校”或“中英文学校”遍地开花。
在这一阶段,创建特色学校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规模大,涉及面广,几乎波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和各类学校。许多学校出于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如外语、计算机、艺术等热门专业。各种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有些学校以艺术教育见长而获誉,而有些则以制作发明而获奖的报道屡见于新闻媒体;不少私立学校纷纷冠以“外语学校”、“艺术学校”等头衔来招徕生源,迎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甚至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认为,只要有某项热门专长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而特色学校就是好学校,并往往给这类学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也有的学校借此申请相关课题,以特色学校名称来营造其新的学校形象等等,从而掀起了特色学校的建设高潮。
由于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也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直接导致特色学校的建设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既存在着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实实在在地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的趋向,也出现了“一哄而起,盲目开发”等问题。虽然追求广告效应徒具其表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特色教育的声誉,但是,也从中表明发展特色教育已开始深入人心,形成改革学校教育模式的重要趋势。在这种千军万马大规模推进特色教育的热潮中,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有关创建特色学校的发展问题,开始研究特色学校理论和实践形态。
这一期间,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中最受关注的现象是,经过时间的推移,各种特色学校逐渐分化了出来。那些不同于追潮流、“赶特色”而踏踏实实地开展创建特色实验的学校,从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并成长了起来。
三、创立特色体系阶段
自90年代后期起,中国特色学校教育发展进入发展高潮。这源于多方面的推动:一是中国主要省份相继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竞争机制日益完善:二是中国经济在抗击东南亚金融危机下取得突出的成就,加速了中国经济的提升,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转变办学模式,特别是基础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体系中解脱出来,就成为国家上下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三是走向新世纪之际,中国加入WTO,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教育领域,国家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市场化的政策文件,国外资本大肆进入中国教育市场,促使中国学校办学之间形成强烈的竞争态势,从而也促使许多中小学把构建特色学校作为应对竞争的武器;四是民办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特别是2003年9月1日正式颁布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全力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强烈地>中击着中国公办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迫使已有的各种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走上特色之路。这一时期,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迅速,表现为几大特点:
第一,特色学校经过数年来的建设,渐显成果,并表现出诱人的魅力,有影响的特色学校成了社会趋之如鹜的“香馍馍”,使特色学校声名鹊起。凡是特色学校均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特色学校已开始从“偏门左道”进入“大雅大堂”,成为办学的成功道路和重要策略。这个时期的深圳南山区,那可说是几乎校校有特色,每生有特长的金秋季节。如你有机会在下午第二节课后走进海滨小学,在一座六层环形教学大楼的每一个课室里,几乎都有不同的学生在专心地操练乐器,演奏音乐,汇成一个音乐的大海,随便叫上一位学生,其富有特色的演奏也定会让你回味三日。这种特色学校怎能不使家长动心呢?!该校曾多次代表中国少年儿童艺术团体应邀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纷纷把特色学校作为小学教育办学模式转变的突破口,大力推广。上海市自90年代后期起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市全面推行以创建特色学校为主题的小学办学模式改革,使小学办学质量得到重大提升。深圳市也自90年代中后期大力推行特色教育,使小学办学逐渐形成模式化发展。2000年由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及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在顺德市容桂镇举办了“第四届粤港澳台教育论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英、美、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和国内130位学者及校领导围绕着“新世纪学校模式”这一如何创办特色学校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2002年广州市开始推广小学特色学校发展经验,给不同学校进行特色教育评估,悬挂某种特色学校教育牌匾。特色学校受到全面追捧。
第三,特色学校推进了对学校办学模式的整体提升。这一时期特色学校建设渐入佳境,从一个方面的特色教育转向影响整个办学模式的办学行为。一方面,一些学校开始把特色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学校的其他项目建设中,带来整体办学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学校建设的成功唤起全校师生的办学热情,促使学校焕然一新,甚至由于特色学校的普遍成功使部分学校对自身的失误能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引发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可见,特色学校建设已渐趋成熟,其特色体系初显。
第四,特色学校理论研究得到发展。这一时期,创建特色学校中最突出的发展还在于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先后出台了多种推进特色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这是创建特色学校上的重要发展,对如何更好地发展特色学校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也对办好特色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践实施进行了必要的规范。许多教育理论者开始关注特色学校,并深入探讨特色学校的发展,研究如何创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中国实际的特色学校。至此,在这一阶段,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进程中呈现出以下实践转型性特征:
一是从被迫赶潮流到自觉创特色。在创办小学特色学校实践中,许多小学开始关注现代教育思想在学
校办学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这是一种有根本性的重要转变。这些小学已走出早期盲目赶潮流的思路,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并通过创建特色学校以求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以及在推进特色学校中更好地遵循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做到科学办学、科学地创建特色学校。如广东博罗实验小学在英语特色建设初期,无非是迎合社会需求,把英语教学的年龄比别校提早,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长于别人,当然英语学习的成绩要好过他人,但效果不明显,反而更突出的暴露出传统英语教育“耗时多,效益低”的弊端。在实践中,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始了对英语教育改革的理性思索,走出了一条通过英语教育创特色教育之路。
二是从创学科特色到建教育特色。这一时期,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进入到从发展学科到关注学校整体发展进而重视建构独特的办学风格。这一阶段中,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开展科研以提升其办学质量,在使科研不断物化为相关的办学特色和成果过程中,又能营造学校整体的办学风格,不仅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花引来百花开”之功效,而且产生整体办学模式的转变。这一时期,学科特色的成长不断促使教育特色的形成,许多有特色的学校纷纷出版各种科研论著,引发了教师空前高涨的科研积极性。以科研指导教学、以科研精神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等新办学观成为办学的新理念和学校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趋向表明,特色学校建设已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是从项目特色到办学模式。这一阶段,小学创建特色学校中呈现出把某一项目特色建设与学校整体的办学成效联系起来的特点。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重要提升,也是在新世纪特色学校发展中显现出走向成熟的重要征兆。特色学校只有把特色发展与整个学校模式联系起来,把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作为特色建设的生命线,在寻求育人的最佳成效中创建特色学校,这所学校的特色学校建设才可能真正形成,也才可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可见,从津津乐道某种特色的成效到全面地关注整体办学模式的功能和办学质量,注重培养出有特色、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成为真正的特色学校。
四是从自发单干到寻求与高等学府或教育科研机构合作。这是本阶段创建小学特色学校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因为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需要系统教育科学理论支持的综合发展工程,没有理论家的参与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国际教育研究也表明,几乎所有的国际中小学名校都与大学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小学能否认识到与大学的联系,寻求科学理论的指导,自觉接受大学的学术辐射和科研指导,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用科学方法办学,是小学办学模式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高等学府走出学术殿堂,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得到新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进行充分的合作,能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以上考察表明,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探索进程是一个逐步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研究这个过程的内在发展及特点、问题及发展走向是非常有意义的。较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今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日益理性化。但对于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探讨还不够,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特色学校概念,其内涵及定义的界定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再加上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运作,导致部分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的指导,使特色学校的创建似乎还停留在实践层面,更不用说如何创建符合办学实践的新教育理念了。因此可以说,现今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