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大局 优先发展教育

2009-04-28袁自煌

中小学校长 2009年4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教育

袁自煌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08年取得的成绩,全面分析了2009年的挑战和机遇,系统阐述并部署了2009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的一揽子计划,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汇集了民智,增强了人们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的信心。认真学习贯彻《报告》特别是关于2009年工作的论述和部署,对于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对于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并且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现就《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阐述与部署谈谈初步学习体会,就教于关心教育工作的同志们。

一、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是战胜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还是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既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完全符合当代世情的重要论断。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并多次在代表国务院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所有这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在当代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

《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对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回顾2008年工作讲到了教育:阐述和部署2009年工作,不仅强调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一个规划纲要,做好五方面工作的要求;而且在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灾区重建等多处涉及教育。窃以为,《报告》把发展教育事业,做好教育工作纳入了应对经济困难,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全局之中,表明了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之后我国可持续发展预做了谋划。

应当说,伴随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认识的升华,全党和各级政府包括社会各界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都有了极大地提高,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是,如何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优先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认识还需要继续提高,政策和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共识还需要进一步形成。特别是在诸如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考验。《报告》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深刻地告诉人们,要从根本上应对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我们这样一个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建设出来的人力资源大国,进一步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夯实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

二、认真谋划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发展大计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建国以来60年的不懈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普及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校学生超过2700万,居世界第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实现了人人有学上,实现了需要资助的学生可以得到资助,实现了从文盲充斥的国度向教育大国的转变,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所有这些,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新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必须朝着教育强国的目标奋进,必须朝着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奋进。

在这样一个新阶段、新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过去,深刻分析当前,全面谋划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描画出一个向着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奋进的蓝图,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报告》指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教育是关系社会各界、涉及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的大事。这个规划纲要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蓝图,毫无疑问,影响深远而重大。这就要求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既要科学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要求,又要科学把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局的要求,从而高屋建瓴,纲举目张。

作为一个指导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改革发展的文件,需要全面把握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这个宗旨,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正确处理坚持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实践经验、适应时代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朝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需要从我国教育发展当前所处阶段出发,在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拿出破解之策。相信《报告》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有效地推动纲要规划制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旗帜问题、道路问题,关系到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问题。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当我们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央都及时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决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历史进程表明,这些重要决定和规划,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这次要制定的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无疑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这就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真正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在中央的领导下,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初步统计已经提出的意见建议达200万条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研究制订规划纲要工作的大力支持。《报告》把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放在了2009年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只要我们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倾听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呼声,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本着对中国人民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尊重教育事业的规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做到把这个规划纲要制定成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让人民群众满意,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教育实现全面质量提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规划纲要。

三、认真做好五方面工作

不断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要求,需要持续不懈地努力。《报告》明确2009年要认真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公平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人类杰出的思想家们都对公平问题做过深入思考,对如何实现公平做过艰苦的探索。人们逐步深化对公平问题的认识。人们发现,教育公平关系人的发展起点的公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既是最重要的公平问题之一,又是实现其他方面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报告》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2009年要重点做好的五个方面工作的首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了几千年来不曾享有过的教育公平。党和国家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以特殊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子女都能够拥有上学的机会,用发展的办法促进公平:近些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诸如实施“两免一补”、不断完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保障公平: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实行收费、招生等公开化、阳光化维护公平,有效地维护了教育公平。但是,必须看到,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教育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等等,所以,促进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坚持不懈,逐步推进。

《报告》明确了2009年促进教育公平的七项具体任务,主要是:“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完成好上述七方面任务,首先是要深刻理解《报告》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中主要内容均属农村教育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个基本面仍然没有变。没有农村教育的大发展、大加强、大提高,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村人口受教育质量的大提高,势必难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没有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也就不可能从总体上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更好地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大计,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是要深刻理解《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的资助的要求。这不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保民生的需要。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关系当前,而且涉及长远。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报告》的要求,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真正体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群众都能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报告》饱含对人民的挚爱深情,强调要“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各级政府应当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总理对人民的承诺落实到每一个社区、村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学生,让全体青少年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从而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教育结构问题从教育事业宏观和战略角度考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包括教育的层次、类别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同一层次、类别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关系,甚至还包括教育的区域布局安排,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宏观效益。合理的教育结构、优化的教育结构,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的种类、规格、数量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的匹配。各个国家特定阶段的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教育对这个特定阶段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因此,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永恒的美好结构,只有能够满足需求的教育结构才是合理的、优化的结构。但另一方面,在当代条件下,更重要的在于把握未来,掌握先机。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现实的人才需求总是变动不居。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会导致一个国家人才需求的大变局。尤其要看到的是,由于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不仅培养高端人才,而且创新着科技,成为知识和科技进步的源头,引领着产业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也会创造出新的人才需求结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认识和处理教育结构问题,尤其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端倪,当人才结构变化的微风起于青萍之末之际就能够抓住先机。

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使教育事业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也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的若干问题,主要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问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加快解决好这两大问题,对于增强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报告》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明确要求要“优化教育结构”。《报告》提出了两方面任务,宣布了一个重大政策。一方面任务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一个重大政策就是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另一方面任务就是着眼国家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战略利益,强调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加快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认真做好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工业化进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进程,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于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于改善民生。

全社会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认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同心协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不断增强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当代世界,由于教育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的快捷、产业竞争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确实成为了第一生产力,拔尖创新人才确实成为了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放眼世界,一流国家无不拥有一流的大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而且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优势压力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言而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我们国家要真正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地位,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制约,抓住知识经济时代提供的战略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取得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而这些,就必然要求把我们的若干所大学尽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使之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科技和理论问题,并争取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和人才进入世界前沿水平。同时,还要通过这样一批大学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加快专业和课程调整、优化步伐,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使高等学校能够更好地面向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好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面向国家战略利益、长远利益的需求,使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无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还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乃至促进教育公平,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需提高。可以说,在各级各类教育都进入了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尤其要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报告》有针对性地指出,2009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这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级政府要按照《报告》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做好这项重点工作。同时,要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开展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农村学校编制,强化学校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要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要抓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机遇,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009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各地也要积极推进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争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达到20万人。要着力抓好抓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任务。根本目的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距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报告》强调“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思想深刻,符合实际,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均衡配置资源,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二是均衡配置教师,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积极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三是全面推行把示范高中的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全面推动中考改革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四是建设

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监测和督导机制。

要继续抓好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两大重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二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修订工作,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实践、创造。

要巩固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落实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二是深入推进招生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全面推进中考招生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全面推行平行志愿等录取方式改革。做好重点建设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工作。三是大力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要做好学习、贯彻和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工作,以督导检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督导工作促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校工作政绩观。

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确保校舍安全就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的要求,就必须切实保障校舍安全、切实维护青少年学生安全。《报告》提出2009年“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这一任务,切实增强校舍安全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工作。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时刻把学生健康放在心上,凡是涉及师生安全的问题,都要抓紧抓细,务求落实。要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严把校舍建设质量关。要对全国校舍特别是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排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加快加固改造,确保各类校舍安全。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积极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大力倡导和培育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优良校风,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

总之,我们要以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使所有校园都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之地、安心之地、舒心之地,学生家长放心之地。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教育
寒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