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三大推进”坚持优质和谐发展
2009-04-28徐立
徐 立
近年来,嘉兴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全面推动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全市中小学加大内涵建设力度,从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实施三大推进,即推进“民生工程”、“联动工程”和“质量工程”,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第一要素。
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在老家,到了孩子报名上学的时候,我心里就发慌。两个孩子从老家来嘉兴想多受点教育,但是一交学费家里就紧张。2006年秋季开始我轻松多了,上学不收费,我只要给孩子准备好书包就行了。”从安徽到嘉兴务工的张先生高兴地说。全市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课本费的政策,给他解了难。孩子不用交一分钱就可以读书,这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据统计,2007年全市免除学杂费7994万元,免去秋季学期国家课程教科书费1395万元:2008年春季市本级免除学杂费1000多万元,免去课程教科书费1500多万元。
近年来,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工程适时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确立。自2004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学校建设。2007年,市政府将“基础教育普惠工程”列为市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实际问题,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嘉兴市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意见》。目前,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高中段教育发展迅速,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已达到96.5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标准化学校已经达到规划数的86%,省级教育强县、教育强镇达到100%,平安校园创建率达到100%,在省级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数已达到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80%以上,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力度,嘉兴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细化了市、县、镇三级办学责任,不断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经费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实行统筹,2005年统筹70%以上,2006年统筹85%以上,2007年统筹达到100%。2007年7月,市政府印发《嘉兴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确立,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证范围,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全额纳入县级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提前完成了全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关于教育工作的改革目标。2008年9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及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工作要求。
近三年,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持了逐年增长态势。按教育系统经费统计口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2005年为14.08亿元,比2004年增长11.37%;2006年为15.3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8%;2007年为18.39亿元,比2006年增长21.17%。其中,政府拨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所占的比例,2005年为72.62%。2006年为72.85%,2007年为72.67%。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南湖区、秀洲区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845万元,至2008年三季度已经化解514万元。
为加强城乡教育统筹力度,适应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从2004年开始全市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至今已撤并6班以下小学、12班以下初中282所。到2007年年底,各地已全部消除农村6班以下小学和12班以下的初中,实现了“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目标。其中,市本级按城市新规划的要求研究制定了968平方公里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嘉兴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经过市五届人大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对城市建设中保证学校建设的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教育公平是各级领导最牵挂的事情。全市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增长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立足改善民生,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弱势群体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据统计,目前在我市就学的新居民子女共有9.6万名,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达到52.5%,新居民子女学校48所,入学率超过96%。2008年9月,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工作。2007年,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范围,将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从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500元提高到2000元。
扩大优质资源,加大保送力度,让城乡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改革的实惠。近三年,市本级保送生比例已从招生数的17、5%,扩大到40%。2008年,全市保送生人数达到4047人。保送生制度改革在城市逐步遏制了择校现象,在农村稳定了学校生源,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推进教育联动工程
2008年8月21日,秀州中学分校“思进堂”内座无虚席,秀州中学分校和新丰镇中学、大桥镇中学的班主任、中层及以上领导一起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在案例交流中他们的责任心更强了,在反思启发中他们的方法更多了。像这样的城乡结对活动,现在越来越多了。自从2007年9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城乡学校联动发展的意见》后,近一年来,各地各地高度重视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决心大,措施实,方法多,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近年来,南湖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关于区属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锻炼的补充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广泛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农村学校与市区学校结对活动。2009年,南湖区正式启动了城乡学校联动发展“共同体”工程。全区33所中小学签订了“城乡学校联动发展共同体协议”,各学校根据自愿组合、城乡联动和区域实际情况等原则共组建了11个“学校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三所学校组成,其中一所为农村学校或外来人员子女学校。
秀洲区互派中层干部参与结对学校的管理,互相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在结对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工作的领头作用。教育教学实现联动发展,教研活动、试题命制、集体备课等日常工作基本做到两校同步。
经济开发区对新居民子女就学情况进行调研,出台《关于开展公办学校与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帮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公办学校与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帮扶的工作目标,并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范围。
嘉善县实行城镇教师任教服务制,依托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实施公办中小学和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管理,公办学校积极送教到新居民子女学校,使得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教育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县17所新居民子女学校经过督导评估已经全部成为合格学校和星级学校。
平湖市强化政策导向和行政推进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健全双向交流的工作机制,加大行政推进的力度。实行老城区外骨干教师任教补贴的政策、优秀教师服务期制度、双向交流工作情况总结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施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教师的无障碍交流,使城乡教师真正流动起来。
海盐县坚持“教育硬软件同步发展”策略,狠抓“六个统一”,即全县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学校装备配置、统一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统一保障学校教育经费的同时;力行“五大工程”,即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教师优化工程、学生成长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数字校园工程。
海宁市在学校自愿基础上,城区13所中小学按不同的办学层次和类别,分别以“1+5”、“1+4”等形式,与47所农村中小学建立了对口联动发展关系,做到了一所城区学校与多所农村学校建立对口工作关系。
桐乡市早谋划、早起步,在2002年就提出并实施了“示范学校带动工程”,通过“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全面提高”等一系列的措施,着力推动基础教育的内涵化、均衡化发展。同时,加强对城乡学校结对活动的调研督查,纳入教育局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并且在“桐乡教育网”上专门开设了“城乡结对”专栏,加大信息报道、对外宣传力度。
城乡教育管理合作,城乡教育资源合璧,城乡教育评价合龙;教育教学质量联抓,文体艺术活动联手,教师专业培训联办,省市文明单位联创。2007年11月,召开了全市城乡学校联动发展工作动员会。2008年5月,召开了全市城乡学校联动发展工作推进会,总结去年全市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我市城乡学校结对的成效和经验,继续推进全市城乡学校联动发展工作。全市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推进教育质量工程
2008年,嘉兴市普通高校共录取18850人,平均录取率为85%,高出全省近10个百分点。回顾最近三年,全市高考上线率分别高出省平均9.43%、10.7%和10.6%,本科率分别高出省平均6.55%、12.97%和10.1%,理科平均分分别高出省平均12.36分、21.34分和16.7分,文科平均分分别高出省平均30.57分、39.64分和33.2分。高中会考各科A等率、平均分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些数据展现了嘉兴市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主题,体现了嘉兴市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实力,也成为嘉兴市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成功缩影。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把握好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控制考试难度系数,近三年中考总体难度系数分别为0.73、0.75、0.74。全市定期开展初中教育质量视导和高中课改巡查,全面关注后20%的中小学生,建立健全评价反馈、监督指导制度,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强校务必兴师,兴师才能强校。2006年,《嘉兴市教育局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意见(试行)》出台,2007年《嘉兴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的意见》出台,2008年《市属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常规考核办法(试行)》出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以蹲点调研为主要形式,深入城乡学校,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广泛开展师德集中教育活动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近4年来,累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新课程培训7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半数以上。组织专家讲师团到农村学校讲学。不少地方还结合农村教师实际,开展了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和课堂教学达标竞赛活动,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05至2007年,省、市和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我市农村学校培训约4000名的骨干教师,其中市教育局培训大约1000名左右。通过培训l,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率分别为99.09%和99.53%,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5.66%和65.72%。
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2008年6月,出台《嘉兴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意见》,计划从2008-2010年,要让每一所农村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学科至少有一位老师参加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择优选拔1000名左右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市级培训,1500名左右县级骨干教师参加县级培训。
从2003年开始,教研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增量评价,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效果,用科学评价和过程监控,来促进不同层次学校共同发展。全系统开展了“干部走进学校,校长走进教室,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的“三走进”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市教育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都有联系学校,每年都有调研课题。
中小学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聚焦课堂,钻研教学。嘉兴四高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形势分析会,以年级部和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师徒结对、相互听课、评课的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校本培训1;组织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上好“五课”;汇报课、双高课、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嘉兴五高以科研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把参与教科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师论坛、教师比武、编辑刊物等活动。一年来,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教师课题研究参与面达65%,100多人次在市属级和大市级论文与案例评比中获奖。学校领导说:“认真抓好教学常规,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的教育质量年年有提高。”
“每位教师都要有一个课题研究,每年写两篇教育教学论文,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利用好备课本、听课本、摘记本、反思本四个本子,参加爱岗敬业、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学术水平、课题论文五项竞赛。”8月26日,嘉兴三中召开了新学期全体教师会议,老师们对即将实施的“12345”工程信心十足。他们普遍认为,只有聚精会神抓好质量,才能促使学校的内涵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全面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区域共进。当前,中小学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教学中心,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工作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绩效。
十年磨一剑。嘉兴基础教育稳扎稳打,致力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嘉兴经验正在走向全国。2007年8月和2008年3月,嘉兴市两次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考改革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介绍。经教育部推荐,今年第13-14期《人民教育》专题报道了嘉兴的典型经验。《浙江省嘉兴市中考改革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发表在2008年11期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