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考
2009-04-28赵明华
赵明华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国理念。统筹城乡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作为西部区县,必须结合特殊的经济社会基础,以战略思维的眼光,科学定位,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努力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一、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坚持统筹城乡教育的“三结合”原则
1、统筹城乡教育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有效地增加个人福祉,二是进一步促进稳定、和谐的民主社会的建构。从人口流向上看,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县城和中心乡镇,人口分布呈现新的特点,统筹城乡教育要根据人口分布作出相应的布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教育出口上看,教育不光追求“榜上有名”,更要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脚下有路”。要打破精英教育的强势制约,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增加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推动区县的经济建设,为富民兴县开辟有效途径。
2、统筹城乡教育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
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财力和教育资源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打造名校势必影响薄弱学校的发展,千方百计造就尖子势必弱化一般学生;要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正确引导和分析社会舆论,在适当发展优质学校,坚持因材施教的同时,致力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体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统筹城乡教育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
近年来,西部区县教育通过“两基”国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排除了学校危房,学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教学条件的变化不是教育的全部。要全面推进区县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冷静分析,站在发展的高度,逐步实现教育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从超常规发展向理性发展、从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三个根本性转变”,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内涵,整体提高区县的教育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财源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根本上要靠财力的支持。西部区县造血功能不足,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城乡教育统筹缺乏经济支撑力。因此,一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搞好一、二、三产业,加强财源建设。二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已出台的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三要扩大公益事业融资渠道。借助对口支援之力,联系支援单位,鼓励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社会捐赠。四要开辟民间集资渠道。借助国家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扶持政策,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基础上,采取群众集资、当地政府资助、上级政府支持等方式筹集乡村学校建设资金。
在加强财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加大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弥补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专项投入,满足边远地区学生的基本寄宿需求;大力支持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广大农村教师住房紧缺的问题;加紧落实城镇生源爆满学校扩建新建资金,逐步消除大班额,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
三、完善规划,精心经营,统筹城乡教育的人、财、物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均衡的教育布局
由于库区移民和高山移民、城乡布局调整和乡镇建制调整、农村退耕还林工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道路通达率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区域内人口流动大,人口分布急速改变,城镇逐步呈现集聚态势。一方面,边远学校生源不足,办学容量富余,少数村级小学成“空巢”,校舍桌椅闲置,存在“教师数量不差而学科专业教师紧缺”现象;另一方面,城区、中心集镇学校生源爆满,普遍存在生均校舍和占地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设施和功能室欠缺,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教师缺编,学科结构不合理,大班额严重的现象。
人口流动挑战原有教育发展规划,城乡教育办学容量和办学规模不均衡。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坚持围绕“高中集中办学、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大力打造城区教育高地,启动城区学校的改扩建和新建工程,使学生容量适应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重点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将区域优势明显的中心乡镇所在地建设成幼儿园、小学、初中或高中等各类教育齐全、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水平一流的区域教育中心,进一步推进全县的城镇化建设;建设数量适中的农村教育基地,根据历史、地理、交通等状况,把部分乡镇的农村中心小学建设成当地普通教育和职成教育的管理基地、农村教育的教改基地、教师教育的培训基地、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所辖村级学校均衡、协调发展。
面对乡镇人口大幅减少的新情况,尤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将乡镇教育统筹纳入政府宏观规划中统一编制,通过拆、并、扩等形式,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乡镇教育设施的发展布局和办学规模。处理好“方便低幼学生就近入学”与“能撤并的及时撤并”之间的关系,对边远村级小学及教学点慎重规划,没纳入规划的坚决不投入;符合实际顺应发展形势应该撤并的校点要缩小“逐步消化”的过渡期,加大撤并力度;学生入学路途遥远,群众意见大,暂时不能撤并的教学点,要在学区内整合设备及教师资源,暂时保留学前班及1-2年级。
2、统筹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均衡的教育环境
一要分清轻重,统筹投入。西部贫困区县的地方可供财力不足,发展轻重必然有别。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应做到:统筹预算——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经费核算中心,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均等化的财政拨款制度,使区域与学校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实现均衡化的运转经费保障。统一标准——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执行统一的《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使每一所中小学拥有大体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从而有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合理倾斜——在教育的投入上一针见血,重心向农村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和生源爆满学校倾斜,使有限的公共资源满足“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要整合资金,组合资源。贫困区县每年的项目资金不少,国家和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比较多。在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专
项资金监管,关注投入产出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明确的支付标准和管理办法,将每年的各种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服从整体规划的安排,以攥紧“拳头”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和素质提高工程,加快解决生源爆满学校容量不足与边远学校“空巢”现象并存的问题。同时,打破校际智力资源壁垒,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庞大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网络来接受现代社会相应的同质、同步的高质量教育,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3、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均衡的师资结构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合理、良性流动,逐步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设立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学历培训,完善强化村小教师、农村教师、骨干教师、骨干校长的培训考核工作。建立区县、片区和学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整合力量,打造以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为核心的教育科研中心,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中心先导性、服务性、实践性特点,全面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提高县域内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开展教师城乡交流。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师固定式的“上挂下联”,互动交流:教育管理干部城乡对调,交叉任职;逐步推行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一定期限的中小学校长原则上应在县内交流轮换,并使每学年干部交流面达到一定比例。
三是打造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快解决生源爆满学校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而部分边远学校教师“数量超编,学科紧缺”的问题。与人事局等相关部门的充分协调,完善县内外人才引进的“一站式”服务工作,通过逐年加大招录教师指标,逐步配齐体、音、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专(兼)职医务人员,积极引进县外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等工作,形成人才流入的“洼地”效应。同时,在内部组合一定数量的师资,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顺向合理流动,给一批优秀教师提供成长发展平台。
四、建立领导机构,健全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工作
成立统筹城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县域内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验的日常工作。
一靠牵头来抓。将推进工作目标在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校中细化分解,搭建起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工作的年度目标管理平台。
二靠督查来促。创新推进工作方式,定期不定期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现场掌握实情,突击督查,跟踪督查。
三靠协调来推。实现多部门联动配合,推动各重点建设项目目标的完成;对边远学校闲置的校产校舍、设备设施,加强管理和部门协调,综合调配,规范交接,力争不闲置、不浪费、不流失。
四靠制度来管。健全目标管理考核体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通报机制,将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情况列入对有关乡镇、县属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选准突破口,实施联校行动,构建教育共同体
在实行城乡学校“一对一”支教交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展内容、优化方式,以城镇某一优质学校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域,辐射2—5所农村中小学,有机结合行政推动力度和“捆绑考核”监督机制,建立起城乡学校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教育共同体。
要坚持实行“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运行机制,既尊重共同体内不同学校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又充分汲取优质学校和兄弟学校的办学精髓,整合各界力量,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制度。
同时,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发展性评价和重在奖惩落实的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师支教交流和学校年度评价考核办法,将联校行动列入督导机构的专项督导内容,既考察共同体整体发展,又着眼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支教教师的自我提升,既尊重输出学校和教师的付出牺牲和艰苦的劳动,又对他们工作始终保持较高的要求。
总之,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和谐是根本,科学发展是关键,均衡统筹是手段。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西部贫困地区要立足实情,把握方向,大胆探索,沉着应对人口流动的严重挑战:要理顺机制,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