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2009-04-28赵淑云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会情境思维

赵淑云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是学习的最佳境界。数学在许多人心目中往往是一个枯燥乏味、抽象深奥的学科,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这儿乎成为初中数学教育的普遍现象。在总结他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事实证明,采用游戏、试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和谐、张弛有度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几个不为零的负因数的积的符号”时,采用扑克牌(奇数张)全部背面向上放置,要求学生每次翻动两张,问经过若干次翻动是否可以将所有扑克牌变为正面向上?学生实验后师生共同探讨扑克牌游戏和负因数积的符号的关系。这样创造游戏的活跃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探求欲望,学后揭示游戏奥秘会有应用数学的无限乐趣,因此而乐学。

二、学法指导,培养兴趣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认为数学教育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要和谐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收益。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听”的习惯,即教师通过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然后引导学生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的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和推理过程以及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养成“读”的习惯,即了解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对数学特有的语义、语法“咬文嚼字”,弄清诸如“大于”、“不大于”、“又目,只有”等数学用语的含义。最后要求学生养成“写”的习惯,即要注意语言规范,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这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②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③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④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三、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四、适度激励。保持兴趣

及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这种机会很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都可找出这样的机会。施教者还应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微笑及一个友善的动作都能起到对学生的肯定作用,对学生作业本上批上一个“优”、“良”也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肯定和表扬。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会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学会分享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