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刍议
2009-04-28李聪颖
李聪颖
艺术课讲求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同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新人。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艺术息息相通。语文中的诗歌更讲求意境,把绘画与诗歌融合在一起,就会使生活变得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艺术课中融合文学,能丰富艺术课的教学内涵,使语文与艺术相得益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能力,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美术课,讲求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它与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美育思想是相符的。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把世间万物的形象通过文字展示给人们,而美术是将文字通过形象变为具体的、实在的、物质的、无声的图形,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同一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不管是语文,还是美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都来自于生活。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所说的,“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那么我们该如何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文学融合在美术课中,丰富美术课的教学范畴呢?
一、以诗词配画作引子,导入美术课
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说:“诗是真实地由于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象而产生的。想象可以任意将自然界所分开的东西结合起来,把自然界所结合的东西分开,就这样制造了不合法的结合与分离。”这就是说,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得心应手的妙语智慧,即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这正好与绘画艺术中的丰富的想象力不谋而合,正所谓“诗情画意”,优美的画面配上得体的诗词,末入课题,即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在教学《春日抒情》 (《艺术》七年级下教育科学出版社)时,电脑平台上首先显现描绘春的画面,正如文中所描绘的那样:“春天,山坡的朝阳处雪开始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楂;被雪盖着过了冬眠的草根苏醒复活了,渐渐地倔强有力地准去陈旧的草楂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与此同时,去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在孳殖着根须,争取它们的生命。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渐渐衰弱。朝阳处的温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融化了硬硬的雪层,开始冲开山涧溪水的冰面。”接着在袅袅古筝音乐的伴奏下,一首朱熹的《春日》在耳边蓦然响起。“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学生无不沉浸在这优美的“诗情画意”中,领略着春人的气息,很快就进入了《春日抒情》的意境之中。在教学《诗情画意》(《美术》14册浙江美术出版社)时,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是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美术动画,一幅幅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水墨画,加上袁枚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视觉与听觉相冲击,学生兴趣大增,当画面上出现牧童短笛四个字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教学《秋色如画》(《艺术》七年级上教育科学出版社)时,我让学生背诵课前在网上查找的有关秋天的诗,“……荷尽菊残秋欲老,一年佳处眼中来。”“花开不并白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宁可枝头抱香死……”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秋的世界。同学们通过诵诗、赏画、吟唱,对秋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张政同学用色块表达自己对秋的理解,而余依汝同学画的《秋色图》,正是秋色最好的写照。黄宾虹画论——总论里说:“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可见以语文中的诗词作引子导人美术课,能使语文与美术相得益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穿插传说、故事与风俗习惯等文学知识
“把文学同其他艺术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各自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是不同的。绘画、雕塑用木、石、线条、色彩等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塑造出在空间中可以直接感触的艺术形象;音乐、舞蹈以音响或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艺术形象;而文学则以语言为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戏剧、电影又是综合运用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因素,塑造动态直观的艺术形象。在文艺学中,根据各种艺术形式塑造形象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做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可见,文学与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整体作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主题——生活,而文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可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
比如教学《迎接新的一年》美术13册浙江美术出版社)的课,我让学生讲述有关过年的习俗(几头文学)、“年”的传说等,还设情景,在闹元宵的大屏幕上让学生赏灯、猜谜、画年画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了一个模拟的春节,切实体验春节的古老的节日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有意义。教学《奥林匹克风》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奥林匹克知识的文字材料,很多学生回家都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比如一(七)班张琪同学找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来的资料;陈希翔同学找到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资料;滕培峰同学还找到了奥林匹克神话与现实的材料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总结与提炼,从而加快了教学的步伐。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惊人的,这可以从学生作业完成的角度做测验。由于学生事先在网络上查找过有关奥林匹克各方面的知识,对本课有了深入了解,所以画山的奥运键儿形象电特别生动,(9)班卢骑同学当堂课画的奥运冠军—一刘璇的速写,那一刹那跳跃的动态,不正是体操键儿所有身体言语的最好解说吗?还有一(5)班学生陈阳刚当堂课完成的速写——《踢球》,那飞脚直射的经典画面,正是对足球运动淋漓尽致的描绘。同学们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描绘,促进了课堂内容的消化。在教学《我到民间去采风》时,当我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旅游途中内趣闻、佚事介绍给学生,学生兴奋异常,纷纷参与到教学中来,个个迫不及待地举手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等等。最后,我让他们设计民族服饰,学生们激情澎湃,令我感动不已。一(5)班吴翔同学还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纸制服饰,为学校环保作宣传。王蒙蒙同学制作了用编织绳设计的服饰。他们为环保作宣传的表演受到社区人们的热烈欢迎。8(9)班罗君琳同学设计的作品《黑白节奏》还获得了市中学生服装设比赛等一奖。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穿插传说、故事与风俗习惯等文学知识,能开阔学生视野,对落实美术课堂教学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让学生用优美、精练的艺术语言,概括性地介绍
自己的作品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美的一切就该用美的语言来表达。艺术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的创作,往往凝聚着他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若他能用优美的言语表述画的含义,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教学《奥林匹克风》时,一(六)班沈一擎同学这样介绍自己的申奥招贴画“将国旗的五星与奥运的五环相结合,表明中国与奥运接轨,中国人有着奥运的精神。再加上中华民族特有的象征—长城与龙,更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的信念。”而庄愉同学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画面背景以统一的冷色调,突出暖色的主体,既达到响亮的效果,更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生生不息。而以人参为火炬作为主体物,既表现了2008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更体现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对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了更深人地了解,他们的精彩讲解赢得了满堂喝彩,也更增加了他们作画的信心。同学们通过对自己绘画作品的介绍,不但提高了语言表达力,电提高了语言概括力。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学生若能用概括性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那将更加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艺术视野的拓展。
四、利用美术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语文课本剧上的道具
课本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现在学校的艺术节都有课本剧比赛,市艺术节也专门安排了语文课本剧比赛项目。课本剧把语文课本中描写的情景以表演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艺术表演的空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艺术修养。为力求逼真,课本剧中的道具、人物衣着打扮,应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相符。比如课本剧《愚公移山》,为创设情境,学生们利用艺术课中学过的立体造型知识,把大块泡沫割出若干座山的形状,用水粉颜料涂上山的色彩,自己动手制作的背景道具虽简陋却惟妙惟肖,使艺术课与语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课本剧《围魏救赵》也一样,为了准确表现文中所体现的人物特征,学生们用美术纸制作古人的头饰,在上面绘图、涂色,又用布缠绕身子做成古人的衣饰,再用绳子捆绑即成。学生制作的衣饰虽不精致,却体现学生特色,再加上出色的表演,别有一番风味。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间的转换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美术课程力图在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建立一座桥梁,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创作水平,而且有利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习内容,发展转换、类比、抽象、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所以,在美术课中融合文学知识,使美术与文学相互置换,相得益彰,而达到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