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思路之构想

2009-04-24

江淮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补偿机制内涵式发展机遇与挑战

陈 莉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只有确立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理顺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推动职业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需求。为破解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题,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人才输入地区对人才输出地区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遇与挑战; 思想障碍; 补偿机制;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教育事业实现“两基”目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历史性跨越,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到2007年,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到1168所,当年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一半。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近3000万人。[1]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轻视甚至是鄙视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还比较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重要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把握本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无疑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大陆的总人口已超过13亿人(1),估计到2050年以前达到16亿人左右的高峰。目前,我国15-64岁的广义劳动力人口已达9亿以上,达到总人口比例的70%左右,这样高的比例可能要持续到2050年。尽管劳动力资源非常充沛,价格较为便宜,具有直接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劳动力素质及其对于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而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是7.5亿个,而发达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加起来也只有4.3亿个。所以中国面临的是全球最大的、最为持续的就业压力,而且,截止2007年底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达到了44.9%[2],如果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得到有效控制,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可接近60%,而劳动力在城镇的生存状态与在农村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不言而喻。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看,从现在到202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会从目前的50%下降到25%,而第二产业从20%多升到30%多,第三产业从不到30%升到40%多。第二、三产业所需的技术含量、对劳动力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远高于第一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第一产业所需的技术含量、对劳动力和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与今天明显不同,这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在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范围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在国内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支撑产业生存与升级的核心技术往往是难以引进的,同样,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也是难以完全引进的。因此,相比其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基础,而是关系到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本质特征,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走向。

一是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不平衡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经济为标志。据此可以把我国大陆各地区划分为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三种类型。[3]估计到2020年前后,东部沿海相当一批地区可望成为中等发达地区,而中部地区会发展成为初等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会牵引少部分西部地区跻身初等发达地区,但是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依然较大。由于现代化实现程度不同,不同地区行业和产业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纳能力差异很大,显然,整个东部地区、中部部分地区会始终保持吸纳的强势,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二是区域增长极分布的不平衡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实际上,在第一、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位居前列的地区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明显的区域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潜在增长极也处于起步之中。这些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升级快,活力大,成为职业教育培训供需两旺的地区,不仅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方面积累了显著优势,而且对地区内外劳动力与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而其他地区只能通过缓慢推进的方式往前走,一时还没有形成区域增长极的中西部地区,须集中力量,培养本地“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人才。同时,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把职教毕业生的异地流动谋职,作为劳动力流动和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

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前景,与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和区域增长极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职业教育越有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初等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潜力较大;而对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国家较大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很难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较大作为。

二、突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障碍

(一)把职业教育摆在区域教育体系重要战略地位的意识亟需确立

我国经济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迈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技术变革及其应用,使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强烈化之势,这是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和得到发展的经济基础。然而,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目前,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在教育制度上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状态。[4]73不过,“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公正的逐步实现,为职业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也就要求我们应当把职业教育放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和区域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现在起到202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在此期间把职业教育做强做好,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建立自主创新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研、服务支撑。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决策层,还是地方政府决策层,都需要在战略上转变教育体系发展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促使资源向职业教育优先配置。

(二)进一步突破传统计划体制下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思维定势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遵循科技规律和市场规律,而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没有理顺。

从组织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来看,职业院校是否已经是一个完备的组织?既是又不是。职业院校是独立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明确无误。问题是,一方面,依照现代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成为独立的组织;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并没有消失,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习惯于“计划式”的统一管理。所以当代职业院校的众多困境和社会的指责,政府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政府的最好选择就是剪断与职业院校的母子“脐带”,让职业院校自己去成长、发育、成熟、强壮。[5]

依据公司理论,职业院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必须得到确立,不是政府主管部门决定职业院校是什么、干什么、向何处去,而是职业院校依据市场和社会,特别是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在董事会的监督下,作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势决策。政府在职业院校组织中是一个重要的投资人,可以派驻党委书记作为董事会的重要成员,行使教育决策权。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应该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党政管理要围绕教育服务的根本任务进行,以满足和实现教育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想亟需进一步树立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性转折,即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实现这种战略转折需要有“顶层设计”,即中央决策层和地方决策层从职业教育的全局上明晰新的战略思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作出整体性的战略规划,在资源投入和配置、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及其分类管理、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发挥以及加强自身各方面建设和改革等重大问题上明晰思路与举措,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发展。但需要说明的是,政府部门在规划以上这些思路和举措时,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这些思路和举措应属行业引导性规范,而不能变成检查评比的标准,否则,就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思维下政府与职业院校关系的老路上,剥夺了职业院校组织的独立性。

三、破解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题

当前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问题,突出表现为投入不足和债务问题。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育,它的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训设备投入成本高。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各类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所需要的设备成本高、投资大,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仅靠学校自行解决,资金难以保障。2、教师转岗培训多。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教师是从原来的普通教育转过来的,对这部分的教师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转岗培训,培训经费和条件仅靠学校自身难以保障落实。3、学生实训成本高。职业教育的学生实际操作训练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达1:1,办学成本远远大于普通教育。4、实训设备维护和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设备更新换代快,如果维护和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培养学生不利,而职业教育实训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成本相对比较高。5、教师再培训要求高,费用更高。好的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是学校的骨干,更是企业的技术顾问。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再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方面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教育,再加上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软硬件建设均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从区域范围来看,中西部经济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低于东部中等发达地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二是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外部效应。相对于地方财力有限而言,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外部效应则是制约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主要因素。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受益最大的本应是当地,但目前,由于工资收入和待遇在区域间的不平衡,经济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培育出的优秀职校毕业生大多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而留在本地就业的则属少数,这被一些政府人士戏称为“为他人做嫁衣”。正是这种财政投入的外部效应,使得经济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不愿用过多的财力投入职业教育。而中等发达地区凭借其优厚的工资待遇吸引了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优秀职校毕业生,能以较少的教育投入享受到较大的成果,缺乏职业教育投入的经济利益动机。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分析,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不是地方政府所能解决,中央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产权界限不明,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都是以本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地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把有限的财力优先投入能为本地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项目。因此,笔者认为,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中央政府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以弥补在职业教育投入方面的市场调节失衡。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中央转移支付方式,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减少一般性转移支付。当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大,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小。建议在转移支付方式上,加大职业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适当减少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其次,要探索建立人才输入地区对人才输出地区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从全国范围来讲,中等发达地区是人才输入地区,也是职业教育受益最多的地区,他们免费享受了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付出大量人力、财力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这就造成了人才输入地区与人才输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建议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输入地区对人才输出地区的合理经济补偿制度,以调动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目前,各地都把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当地职业教育发展,部分中等发达地区也采取了由地方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做法 (2),但是,无论是教育费附加还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都是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支配主体是当地政府,使用地域是本级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因此教育费附加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没有解决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受益者对职业教育付出者的合理经济补偿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中央政府层面建立一种新的税收制度,统一整合各地教育费附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由中央政府统一支配,在统筹考虑各地对职业教育经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对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付出者的合理经济补偿制度,以解决初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投入的外部效应问题。

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未来职业教育对中国的贡献,是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人口素质贡献力量。这三大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对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战略作出明智抉择。

近几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职业市场竞争,大部分职业院校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有的职业院校面对招生难,在立足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的同时,瞄准了日益庞大的职业培训市场,以解决生源不足问题;为破解职业教育先天投入不足问题,中央政府实施了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3),以期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但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以上这些做法都只能是暂时的应急措施,不能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有效手段加以应用。因为:(1)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至少在现阶段,职业培训还成不了它的“主业”;(2)订单培养也只是权宜之计,长期推行势必导致职业院校失去独立性,甚至直接依赖或受制于用人单位;(3)从长远看,示范性基地建设也需要逐步扩大和推广,直至其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或“窗口”的意义消失或消融于整个职教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之中,否则,若只是对少数基地进行政策扶持与倾斜,长此以往,必然重蹈普教发展过程中搞重点学校之覆辙,在职教内部再次引发教育公平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因此,当权宜之计发生短期效应以后,应及时过渡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长远策略。[4]73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呈良性发展,必须立足长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笔者无意面面俱到,仅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批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院校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之分,因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有两种,即:满足短期需求的订单培养模式、满足长期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宽口径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必然发生调整。在当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大多职业院校选择了订单培养模式 (4),完全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非常突出的是,尽管从培养模式上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也因此具有比较强的刚性。这种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方向的刚性,即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往往不能很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旦难以预测的就业形势的走向与预期有所不同,毕业生往往就非常被动。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刚性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当前知识和技能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各种具体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且,频率也越来越快。这样,由于订单式培养非常注重具体的操作知识和技能,而这些往往又是变化最快的部分,因此,这种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刚性往往也不容易适应知识的更新。另外,从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看,这种订单式培养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的变化。

因此,笔者建议,职业教育在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短期需求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市场对劳动力的长期需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应该是一种宽口径的,而不能仅仅是一种订单式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及比较扎实的理论和知识基础,才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职业视野。并由此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比较广泛的选择和比较大的适应性,特别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由于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往往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所以立足于市场对劳动力长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使毕业生比较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社会,包括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变化对工作的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人才的基础性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宽口径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也更加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需要。

(二)职业精神培育:现代职业教育的缺失。合格“职业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价值观等。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首先必须具备诚信、很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因此,职业精神的培育,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今,缺少“职业精神”成为不少企业对职场新人不满的重要一点,一些用人单位都希望能找到“负责任”的人,现在一些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做不到“干一行爱一行”,达不到事事以服务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职业要求,这既是企业感慨良才难求的原因,也是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功能的缺失在市场上的真实反映。

职业精神是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义务、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国际上,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职业道德的职业化建设内涵[6]55,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精神教育的思想。由于不同职业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有所差异,职业精神的具体内容会有某种不同,带有不同行业或职业的特点,但各行业和岗位又有着共同的基本职业精神素质,如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职业伦理、规则意识等等,而这些又与职业态度紧密相关。职业态度是个体对某一职业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成分,是劳动者(就业者)对社会、职业和广大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它是潜在的、对个体职业行为取向起较大影响作用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所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是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精神。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也应当把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摆上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作为塑造学校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正如有的专家所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职业人”首先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另一方面,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品质。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备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6]55

(三)突出职业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立足点。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设置什么专业,开设哪些课程。首先,要坚持“职业性”与“理论性”相协调。由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与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需求相适应,做到与劳动力市场的宽口径结合。因此,无论开设什么专业,都要注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传授。其次,要坚持“职业性”与“地方性”相协调。职业院校的办学应体现地方特色。地方特色主要是指当地的产业状况。产业状况是不断发展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二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无论哪个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设哪些专业、招多少学生,均须根据各地产业状况来决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只有合乎地方产业的要求,坚持为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坚持“职业性”与“世界性”相协调。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频共振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职业教育还需有世界眼光,要洞悉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以及它们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职业性”与“世界性”相协调的同时,做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需求相结合。第四,要坚持“职业性”与“办学能力”相协调。每个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条件均不相同,因此,职业教育还要与每个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相结合,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师资、实验设备以及实训场地等。不顾实际条件,看什么专业吃香就开什么专业的做法,只能是误人子弟,反过来也必将危及职业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2008年12月24日上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时说,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新华社. 我国2007年末总人口132129万[N].合肥晚报,2008-12-24 (A11).)

(2)江苏省苏州市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由地方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谷新民.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Z]. 政协苏州市委员会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46号提案.)http://www.suzhou.gov.cn/asp/1h/page-zx.asp?bh=046.

(3)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四(十五)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4)订单培养模式也是许多地方政府所倡导的模式,如《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皖政[2003]34号文件)规定:“鼓励各类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

参考文献:

[1]黄尧.回顾与展望:中国职业教育30年[N]. 中国教育报, 2008-12-12(8).

[2]邓建胜.我国城市化率达44.9%[N/OL](2008-11-16) [2008-12-1]http://news.sohu.com/20081116/n260667046.shtml.

[3]叶俊东.中国现代化地区差异[J]. 新华文摘,2004,(7):52.

[4]叶志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2005,(9).

[5]王丽萍.中国近现代政府与大学利益关系的考察[J].江苏高教,2007,(1):29-30.

[6]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补偿机制内涵式发展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医患信任的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