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整的教育需要震撼

2009-04-24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傅聪父爱惩罚

万 玮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许多人有各自的看法。这些看法无外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和全面发展、激发人的潜能,或者简而言之是将人唤醒。教育的方式通常都是感化的、温情的、慈爱的,但是,并不是说震撼不能成为教育的方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感化,即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告,使人的思想、行为受感动而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而震撼,即震动、摇动,表示对人心灵的巨大影响。感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通常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震撼通常是瞬间的效果,在很短时间内实现。无数事实证明,世界和生活不是单极的,感化与震撼互为依靠,互为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三组相对的概念来说明。

一、父爱与母爱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通常父亲比较严厉,母亲比较慈祥,所谓“严父慈母”是较为常见的中国家庭结构。

在《傅雷家书》中,傅聪回忆说,他的父亲傅雷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当听到他弹琴的手停顿了,就冲上去,不分青红皂白打他的手,所以傅聪的手经常红肿。傅聪成才后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但是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父亲在他幼年时采取的这样一种极端的教育方法。还好,傅聪的母亲在傅雷严厉管教儿子时常常会起到一些缓冲作用,保证了傅聪不至于过于逆反。

无独有偶,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也有类似的遭遇,盛的母亲曾写过一篇文章,回顾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盛中国的父亲也是非常严厉,即使在儿子已经很有成就时,仍旧到音乐学院去“监视”他。有一次父亲到音乐学院去看他是不是认真学习,上课时竟然找不到人,父亲冲出教学楼一看,儿子站在教学楼角上刚刚要进楼,便不由分说上前打了儿子几记耳光。其实,盛中国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利用课间去练琴所以回来晚了点,父亲误解了他。盛的母亲回忆说,盛的父亲就好像一个非常严酷的热力四射的太阳,她则好像蓝天的一朵白云投给孩子一片阴凉,结果孩子在这种传统家庭组合的教育下成才了。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美国学者弗洛姆理性地分析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弗洛姆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广阔世界之路的人。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温柔的;相对而言,父爱是有条件的理性的严厉的。母爱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父爱指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使其产生自信,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简而言之,母爱是无条件的,孩子无论多大,无论在什么地方,母亲给孩子打电话,总是关切地嘘寒问暖。而父爱则是有期望的,父亲总是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学习怎样,工作如何,如果达到了期望父亲会展露笑颜,而如果孩子表现不佳父亲就会表情严肃、心事重重。

我们通常实施的感化式的教育有点类似于母爱,而震撼式教育更像是一种父爱。感化式的教育更强调一种付出,不求即时的回报甚至不求回报,这与母爱极其一致;而震撼式教育则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其表现形式通常也比较严厉。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母亲或者更倾向于付出母爱的教师,习惯用感化的方式教育学生,而父亲或者更倾向于付出父爱的教师,更加能够接受震撼式教育。

二、渐悟与顿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影响最大,其中“释”即佛教。自从佛教流传到了中国,本土化之后产生一个独立的体系——禅宗。禅宗最初没有顿悟渐悟之分,到了五祖弘忍时,他为了选弟子,特地召集众弟子,让他们各作一偈。其得意弟子神秀思虑再三,作出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皆称赞不已。不料过了两天,另一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弟子慧能听到此偈,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史上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禅宗自此有了北宗和南宗之分。北宗主张渐悟观心,方便通经,借教悟宗;南宗主张顿悟心性,随缘任性,立地成佛。弘忍将衣钵传与慧能,慧能成为六祖,成为禅宗的正统。

“渐悟”是通过一个漫长的积累最后到悟的过程,而“顿悟”则强调一个豁然开朗的瞬间,是灵感的瞬时爆发。顿悟需要之前的漫长的渐悟过程,没有渐悟也就没有顿悟。

有人向临济义玄禅师请教禅理,临济禅师便会以吓人一跳的吆喝来示机;而倘若有人向德山宣鉴和尚讨教的话,他往往抡起木棒就打,世称“临济喝,德山棒”。临济之一喝,意在如迅雷利剑,截断你心中的葛藤,使你从迷失中觉醒过来,做自己的主人,独立地实现自己的意愿。至于德山一棒,也无非是要一槌打醒你的纷乱心思和虚妄想法。这种教学法,常会产生特殊的意外效果,使一些钻入牛角尖中的痴愚僧徒,于猛然一惊之中心智开窍。

楼子和尚一天偶然经过街市,在一家酒楼下整理衣裳,听见楼上有人唱曲“你既无心笔者也休”,忽然大悟,从此自称“楼子和尚”。

茶陵郁山主一天骑驴过桥,突然桥板断裂,连人带驴一起跌下桥去,就在坠落的一瞬间,他忽然大悟。爬起来后,作偈一首:“笔者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在这些例子中,禅僧平时渐悟的积累起了关键作用,否则,他也不会在一瞬间顿悟。

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很多有名的故事足以说明,顿悟乃是“渐悟过程”的结果。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是一刹那间的灵感所致。在灵感放出火花之前,他已经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了一个艰辛的积累过程。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再比如19世纪的德国化学家克库勒对于苯的结构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夜里,他梦见首尾相衔的蛇,一下子惊醒,马上在纸上画出了苯环的结构图。在科学和艺术中,“渐悟”和“顿悟”有时候被另两个词所代替:他们是“积累”和“灵感”。

感化与震撼的关系也非常类似于渐悟与顿悟的关系。感化是一种渐悟的过程,震撼则是一瞬间的顿悟。曾经有人作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问儿童谁最好,大部分儿童都说是母亲。又问谁最烦,得票最多的仍然是母亲。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象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的付出很长时间没有回报,有时候过多的关心反而让子女厌恶反感,但是,在子女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母亲的苦心,会突然“顿悟”而感动。也就是说,持久的感化在适当的情境下会引发震撼。

三、赏识与挫折

将赏识的概念应用到教育中并大力倡导使人们形成共识的人是周弘。对于赏识的本质,周弘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做过一个比喻:我期望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跑道战场,我们家长就是拉拉队,永远高喊“加油”,高呼“冲啊”,怎么喊都不会错,发自肺腑,不要装模作样。我教育我的女儿,都是伸大拇指,她干任何事我的大拇指都是晃来晃去的。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好孩子需要赏识,因为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坏孩子不需要抱怨,因为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今天,赏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方式,赏识改变了很多孩子的生命状态,使许多看起来平庸的孩子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并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

当赏识教育风头正盛的时候,关于教育中是否需要惩罚以及如何实施惩罚的问题同时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需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认为: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导致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惯养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的一项方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马卡连柯看来,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是单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变得虚伪起来。所以他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惩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今天,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可,在教育中,既需要对学生进行赏识,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惩罚给予学生挫折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赏识的方式比较温和,它类似于感化,使人轻松愉悦,而惩罚则一定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当我们承认“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时,我们也必须同时接受“只有感化没有震撼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一观点。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傅聪父爱惩罚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父爱如山
父爱在哪里?
傅聪: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
沉默的父爱
遵从内心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