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项举措助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9-04-24吕振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职工课题培训

吕振杰

在缩小城乡师资资源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既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又拥有着积极作为的广阔空间。不断实现义务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均衡发展,这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然而问题在于:如何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找到最适合自己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下面是济源市为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所进行的积极探索,相信他们的工作已经汇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理想之中。

——编者

济源市现有农村教师3947名,农村小学91所、初中26所,教学点27个,农村普高4所,农村职高3所,农村教师占全市教师总数的61%。

长期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综合素质有很大提升。但是,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创建全国教育强市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市的农村教师总量以及他们的从教能力、师德水平等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越发不相适应。为此,我们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推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出台人事倾斜政策

1.提高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省定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豫政办[2002]46号文件规定按教职工与学生比1∶25核定,而我市2005年规定:在全市编制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村小学编制标准,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依据教职工与学生1∶23的比例核定;另外增加5%的机动编制,主要用于解决教师脱产培训、病假、产假等岗位的空缺调剂。所有在编教师工资列入市财政预算,按月打入教师个人账户。

2.新招聘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学校

我们坚持把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并规定原则上5年内不得调离。近年来教师招聘逐年向农村学校倾斜,2005年招聘17名,2006年招聘29名,2007年招聘26名,2008年招聘59名,共计131人,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自然而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困境得到了改善。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007年公务员地方津贴调整时,按照教师法规定,我市教职工的津贴和公务员同步进行调整,确保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与津贴调整同时,我们还大胆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津补贴分为工作性津贴(占总额的40%)和生活性补贴(占总额的60%)两部分。在工作性津贴中,岗位津贴又占40%,依据每位教职工的实际工作岗位按月发放;工作量津贴占30%,按每人实际工作量按月发放;绩效津贴占30%,依据教职工个人的工作业绩由学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季度发放一次。

从2007年10月起,我市对农村学校教师浮动一级薪级工资;对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等山区乡镇学校任教的教师每月发放100元补贴;新招聘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的,试用期内直接执行定级工资,所有经费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现在,农村教师年工资总额比城区教师高约800余元。

职称政策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为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引导和鼓励教师到山区、薄弱学校工作,我们规定,农村学校教师年满50周岁或30年以上教龄的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2008年共有92人申报中级职称、45人申报高级职称。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从事教学工作30年以上,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教学效果优良的一线教师,符合晋升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008年,共有15名教师直接认定中级职称。

我们还规定,凡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男满30年、女满25年教龄的教师,退休后享受其退休时工资100%的退休金待遇。

4.积极推进城镇教师轮岗交流工作

2006年,我们共派出64名教师到山区农村学校轮岗交流;2007年派出72名;2008年派出76名。

由于轮岗交流的组织工作十分认真,成效非常显著。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教师交流的范围。2008年轮岗人员中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中层干部5人,还有一对夫妻双双上山支教。有的教师甚至把孩子带到山区农村学校就读,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和城区教师的交流。二是进一步缓解了山区教师紧缺的矛盾。城区和平原学校富余的师资力量到山区学校轮岗,促使城乡教师分布进一步均衡;三是广大支教教师亲身体验到山区学校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农村教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也对教师职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过程。为加强课题研究,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改进规划课题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问题”为主的学校集体课题和以“教师问题”为主的教师个人课题相结合的规划课题体系,要求“学校课题”要集中精力、围绕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争取实现有效突破;“个人课题”则要结合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选取个性化的微观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升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创建和内涵发展紧密联系,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联系,实现了专家型教育科研向群众型教育科研的转变。

几年来,我市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6项、省“十一五”规划课题51项,下达市“十一五”规划课题125项,全市上下已初步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可喜局面,课题研究有力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素质。

商国辉是我市一所偏远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近年来,她先后主持承担了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矫治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她迅速成长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教育》还介绍了她的事迹。在她的带动下,该校先后有5名教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仅2008年该校教师就有4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轵城镇王庄学校以省级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龙头,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了教师爱学习、善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的科研水平、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该校教师赵春战和原平老师分别荣获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仅2008年,该校就有20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这对于一个仅有13名教师的农村小学来说真是难得。

济源市五龙口实验小学,地处我市深山区。该校以省级课题《珠心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小学大作文训练研究》为龙头,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教师素质因而得以迅速提升。该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多人被认定为省市级骨干教师。该校先后获省科研成果奖5项,《珠心算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获奖金1万元。教师素质的提升带来学校面貌的变化,目前,该校已由300多人的山区学校发展为拥有1000多名学生、生源覆盖周边两省、三县的教改名校。

三、加强农村班主任队伍建设

1.优秀班主任表彰对农村重点倾斜

近年来,市教体局每年表彰优秀班主任时,都对那些长期扎根农村、山区的教师进行重点倾斜,农村、城区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名额基本达到4∶1,使广大的农村及山区班主任老师在付出汗水与艰辛的同时,也收获着希望与愉悦。

2.重视农村青年班主任培养

一是定期举办农村青年班主任培训班。培训班每学期一期,以讲座形式进行,每次确定一个主题,由有关专家、名师授课。培训班既有理论学习,也有班级管理典型案例分析,对青年班主任开展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每位青年班主任上岗后,都要与富有经验的老班主任签订“青蓝合同”,结成师徒关系。目前,在我市的农村学校,70%的青年教师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如王屋二中范小龙,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向名师看齐,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文明班级。

四、实施“831”教师培训工程

我市强力实施农村骨干教师专题培训、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师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幼儿骨干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国家网络联盟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共八项教师培训,我们还开展了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测试和竞赛、“名家讲坛”系列讲座、教师专业阅读三项主题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四三六”参与互动式的培训模式。“四”,即培训内容分为课标与教材研讨、课堂教学改革、人文教育与师德素养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四个模块。“三”,即培训形式实现三大转变:由“主讲制”向“主持制”转变,聘请最适合的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一线教师作为专业引领者,主持专题研讨;由教师被动参与向全员主动参与、互动参与转变,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组织学员开展问题研讨、经验交流、观课议课、案例评析;从单一的理论灌输向即时的行动跟进转变,把在培训中生成的教学经验和集体研究的教学设想及时放到课堂实践中,培训学员全程参与同伴的教学实践。“六”,即核心专题分话题导引、自主反思、交流评议、梳理提升、课堂实践、改进创新六个实施环节。“83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如下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831”教师培训工程不断推进,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同样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教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2002年,济源成为省级新课程改革试验基地的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教师素质年”活动,“读百部名著,做学者型教师”读书活动和“教师培训年”等一系列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很多教师们由衷地说:“过去,我们农村教师手里只有一支笔一本书,现在不同了!通过阅读名著,我们与大师之间展开了精神对话;通过专题培训,我们得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外出学习和校际交流,我们的思想不断开阔,每天在面临教育教学问题时,都会有新的思考、新的方法。我们的职业生活开始充满魅力。”目前,全市教师中已初步形成了读书、研究、实践的良好氛围,教师普遍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和研究热情。

2.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各种专题培训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学校和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如五龙口镇中小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同美学校的“自学—自练—自纠—自测”的“四自”教学模式,济源四中数学组提出的“五个尽量”: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玉泉中心校的“六步”尝试教学法经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中心鉴定后,已在全市推广。

3.成就了一批“乡土名师”

在八项专题培训中,济源师训部门采取措施,选拔各学科的一线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努力促进一批骨干教师逐渐成长为“乡土名师”。这些“名师”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能够随时随地帮助一线教师解读新课程标准,解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够与一线教师谈工作,谈生活,谈专业理想……聂惠玲、王海燕、张晓红、马战霞、秦望等一大批老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脱颖而出。

秦望老师《做一名奋斗型的教师》的报告,在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说:秦望老师的报告,给我的灵魂深处注入了一股清清的活水,从他的身上,我发现了他成功的基点,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另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从秦老师《“四课”成就幸福班主任》的讲座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青春的活力和他幸福的教育生活。每天都像学生做功课一样,把日课、周课、月课、年课这四课做好,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对教师职业的虔敬。”的确,在济源,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在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尽情享受着来自职业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猜你喜欢

教职工课题培训
南县:举办跳绳比赛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新时期高校教职工先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