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改革推动发展,以主题凝聚人心

2009-04-24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纲要公平规划

朱永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制定,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给予了很大的期待。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要制定出一个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立足中国国情,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规划纲要,一个既看得远,又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管用的规划纲要,这非常鼓舞人心。

在制定纲要的过程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8个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刘延东同志在第一次全体咨询专家会议上也提出了10个重大关键问题,为制定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在此,我就学习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同志讲话以后的体会,对制定规划纲要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

一、《规划纲要》应该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改革是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的灵魂,我体会为什么温家宝总理要在原来的“发展纲要”前面加上“改革和”三个字,就是希望用改革来统揽全局。中国教育不改革,人民群众不答应,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能真正地推动事业的发展;只有改革,才能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只有改革,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稳定。

所以,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一定要贯彻改革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认真研究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药方。同时,改革也需要积极稳妥,瞻前顾后,分清轻重缓急,防止太大的波动。可以边制定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个问题始终是任何改革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这既是改革的不同价值取向,也是改革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选择。教育改革也不例外。目前,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第一,讲公平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刘延东同志指出:“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第二,讲公平也是我们教育本身的现实决定的。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公平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首先是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同一个区域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平衡。尽管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平衡资源配置的努力,但是成效并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准的建立,制定鼓励优秀教师到西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政策。

其次是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如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在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政策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短板,协调处理各个教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再次是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西部女童的教育问题,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的人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等等,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要求我们出台一些特殊的教育政策,通过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给弱势人群的子女教育特别的关怀。

还有诸如高考政策、高校审批政策、学科点评审政策等问题,如果深入研究,也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是与教育公平的精神相悖的。

刘延东同志在阐述教育领域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曾经讲过,在教育领域“讲效率就是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布局,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句话,讲效率就是要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教育更加具有活力,通过提高教育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讲效率是为了更好地讲公平。

刘延东同志还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努力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确保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教育领域落到实处”。所以,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前提。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向农村倾斜,区域之间向中西部倾斜,学校之间向薄弱学校倾斜,群体之间向弱势人群倾斜。同时做到保证机会公平———让所有孩子有学上,争取条件公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关注结果公平——让所有孩子学习好。当然,这个学习好,不是简单地以成绩为标准。

二、《规划纲要》应该科学研究两个提法

一是教育方针的提法。这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希望能够认真思考一下,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应该成为这次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观,成为指导这次教育改革的教育哲学。所以,建议把过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改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是战略主题的提法。任何一个教育改革的规划或者方案,都会有一个战略主题。这个主题是整个改革的灵魂,是所有改革方案的基础。如美国就曾经用“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

战略主题的清晰、平实、可感,对于规划本身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正在制定的我国2009~2020年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战略主题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首先,从科学发展观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来看,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教育的公平问题。东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同一个地区学校与学校的发展不均衡,择校的矛盾依然尖锐,优秀教师集中在城市好学校的情况依然突出。老百姓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好学校读书?其实,中国的很多教育问题是从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

其次,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自然也涉及效率与品质的问题,“好”的标准会有具体的软件与硬件的指标。这就会让各级政府有一个具体的工作目标。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就有一系列严格而具体的行动方案。如建立中小学教育责任制,给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给孩子父母更多的选择,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提高教师质量,检查各州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移民儿童的英语水平,等等。我们希望,我们的中长期规划,能够打破传统的按照教育体系的框架做文章的方法,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再次,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应该有一句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口号,这样才有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这个口号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

最后,办好每一所学校,应该是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教育体系到社会教育体系的,需要全面地规划与部署。所有阶段与体系的总目标,都应该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这个总的战略主题。

三、《规划纲要》应该认真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政府不到位的问题。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哪些工作是不到位的?如,幼儿教育基本上是不到位的。2007年,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只有44.6%,大部分孩子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其实,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早已经证明,人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认知风格等恰恰就是在幼儿教育阶段形成的。而且,在农村,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最近深圳市政府已经正式出台文件,强调了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义务教育质量。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不是“学习前的教育”,而是“小学前的教育”。类似这样的政府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条件改善等问题。

二是政府越位的问题。政府的越位与缺位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这次改革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当前行政管理“干预”太多,服务功能太少,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把大学分为副部级大学、正局级大学、副局级大学等,为民办高校配置党委书记,各种频繁的检查、评价与督导,等等。教育部的管理重心太高,直接对75所高校进行管理,占用了教育部主要的管理资源,光是任命大学的领导,就要牵扯许多精力。教育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大学管理部。

当然,《规划纲要》涉及的问题,远远不止上面几个方面。其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一,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关注的职业教育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太快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投入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经费不够与浪费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职业教育严重投入不足,生均经费明显少于普通高中,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却是普通高校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每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有1500元补助,其实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是没有必要给予补助的。二是师资问题。职业教育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企业的技术人员很难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在普通高中大量开设职业教育的选修课程,淡化界限,增加选择。四是技能认证与就业许可制度亟待规范。应该建立国家技能鉴定委员会,使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序列化。同时严格劳动用工制度,确保先培训后就业,无证书不就业。应该严格规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保障学生的实习等环节。要建立跨部门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委员会”,统筹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问题。

第二,关于高校改制的问题。大学的趋同化、行政化,使我们的高校缺乏活力。我曾经建议,把高校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四种类型。国家保留10所左右的国立大学,每个省保留2~3所省立大学,有条件的市保留1所市立大学,其余逐步改为股份制的大学,用民间的力量撬动中国大学的改造。国立大学服从国家战略,培养精英人才,兼顾区域平衡。国家制定大学设置标准,大学分类管理。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建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关于高考改革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没有高考的配套,是非常艰难的。我呼吁,取消文理分科,降低学习与考试的难度;把高考录取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加强录取的透明与监控;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直接向高校申请;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让学生随时能够有机会选择,等等。

第四,关于进一步“问计于民”的问题。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在发动群众方面,是历次教育改革最为成功的。截止到2月24日,就已经收到了电子邮件12320封,信件972封,网民在网上发帖160万条以上。我认为,在制定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倾听民间的声音,关注群众的意见,尤其是要注意倾听用人单位及企业家的意见。

第五,关于《规划纲要》的名称问题。建议不要用“中长期”,因为到2020年只有12年左右的时间,一般长期规划至少在15年以上。可以直接用2009~2020,或者用2020前的概念。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纲要公平规划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必须公平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