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勇敢地伸出你的右手
2009-04-24杨宏杰/案例魏智渊/点评
杨宏杰/案例 魏智渊/点评
【主持人语:】
如何面对因身体缺陷而陷入自卑之中的儿童?这个看似偶然的案例中,却包含了许多必然性。诚然,如果要让自卑的“残疾儿童”走出阴影,获得自信,教师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残疾”,最终和儿童一起突破障碍,获得超越。
教育案例:
2005年秋季开学时,我所在的初二(1)班转来了一个叫小平的男孩。他身材略显单薄,圆圆的脑袋,头很少抬起来,右手一直缩在袖口里。陪同他的是一个四十几岁的农村中年男子(他的父亲),他也很少说话,默默地抽着烟。他很匆忙地为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准备起身告别。在办公室门口我叫住了他:“我们说说孩子的情况好吗?”他又转身坐在了椅子上。
“为什么要给孩子转学呢?”
“这娃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考试就胃痛,老师批评了他,就不愿意在那儿上了。”他一脸沮丧。
“孩子不喜欢上学吗?”
“不,孩子小学时学习特别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那什么时间他有这种病的?”
“可能初一吧,我常年不在家,他妈不识字,家里农活又太忙。”
“你带他看过医生吗?”
“看过好多次,药也吃了不少,但每次考试都这样。孩子手有点残疾,在农村干不了重活,就希望他多读点书将来能有点出息。可这娃不争气……”他不停地叹气。我能体会到他此刻的心情,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也常这样对我说。小平也许是因为手而自卑,也许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我一直思索着,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该怎样帮他?这一夜我失眠了。
第一节课我鼓励他上讲台做自我介绍。他脸“唰”地就红了,站起来就是不动。“那好,在座位上说也一样。”我继续鼓励他。“我叫×××……”后面说了什么谁也没听清楚。我表扬了他在小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希望同学们帮助和关心这位新同学。
接下来的两周他很少说话,从不见他在课堂上发言,作业也很凌乱。他右手仍缩在袖口里,一直用左手写字,很少和同学们交往。改完了他的作业,我在里面夹了张字条:“下午6点到我办公室好吗?”
他准时来了。我请他坐下,他不肯。
“没事,到我这儿的学生都这样。”我顺手递给他一杯水。
“能说说这几周在学校的感受吗?”他不停地拉着衣角就是不说话。
“对这里的生活还习惯吗?”
“习惯……”他声音很小。
“你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是不是怕同学嘲笑你?”他微微地点了点头。“能不能说说你的过去?比如说你小学五六年级的学习情况?”
他显得很自豪:“我年年是三好学生……”
“那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的学习退步了?请相信我,我会为你保密的!”他又开始支吾,不愿意说话。
“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说出来就好受了。”
他不停地抽搐:“老师批评我了……”
在接下来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清楚了他的遭遇。原来在六年级时,他因为贪玩不小心把手伸进了转动的拖拉机风扇中,绞断了大拇指和食指的前一个关节。从此以后,他便用左手写字。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监考老师要求他用右手写字,他拒绝了。老师要求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右手拿了出来,他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在同学中很少说话。也因此期中考试没有考好,父亲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说他太不争气了。
“我非常同情你的遭遇,可是你必须面对现实,虽然你的手有一点问题,但是不要因为它影响你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那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拿出手的情景,我一直觉得别人在嘲笑我。”
“不会吧,你看看我的手指不是也缺一截吗?(我10岁时被铡刀切断了右手大拇指的第一个关节)你看我照样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一个聪明的儿子吗?我每天在黑板上写字并没有发现别人嘲笑我。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关键是你怎么看,你说呢?”
他情绪好多了,不时地看看我的手,不住地点头。
“那我们约定以后不再想这些事情好吗?好好学习,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我把手伸向了他,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右手。
以后的日子,他变了很多,上课积极发言了,不时地和同学讨论问题。同时,我私下告诉班里的同学,不准嘲笑他的手。征得他的同意,我向全班同学号召: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偶尔我发现他缩在袖口里的右手也会伸出来。
期中考试马上到了,我却突然收到了他的一张字条:“老师,我不想考试。”
他又如约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为什么不想考试?你难道不想通过考试证明你前半学期努力的结果吗?”
“我怕考不好……”
“没事,我数学都考过零分。分数并不重要,考不好,可以重考!”
“我爸爸很在乎我每次的考试成绩。他每天拼命挣钱,就是为了我能够取得好成绩。”
“那你不考试,不是让你爸爸更失望吗?你静下心来认真考试,万一考不好,我们还有重考的机会。”(我在所任教的班级推行分层教学,分级检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相应的测试。如果学生对第一次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两次取最高成绩载入学生档案。)
那次考试他选了B卷,成绩为63分,他很不满意。在一周后的重考中,他取得87分(我特意为他降低了难度)。从此以后,他对数学学习非常用功,经常可以看见他和同学一起讨论数学问题。他很乐意到我的办公室来。
有一次他问我:“老师,你的手怎么了?你遭受过别人的歧视吗?”
“我的确遭受过别人的歧视,而且不止一次。高二时我和班里的同学发生矛盾,他当着全班同学大声说:‘你缺一根手指头还想上大学?做梦吧!从教后有一次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字,下面几个同学传字条,上面写道:快看,老师缺一根手指!很好玩!”
“你生气吗?”
“我当时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一顿。可是理智告诉我,自己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我告诉我的同学:明年我们看谁能考上。我告诉我的学生:老师就缺一节手指,虽然手有点残疾,但我却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你们四肢健全难道不应该比老师更有出息吗?其实,一个人是否健全不仅仅在于四肢,还在于头脑,在于心灵!”
一学期以后,他数学成绩进步非常明显,每次考试他都选A卷。经过班级民主推荐,他当上了数学课代表。
初三的学习更紧张了,我们少了面对面的交谈,但每次他都会把他的烦恼通过小字条传给我,而我也会认真阅读并及时对他进行开导。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交流。他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很乐意参加班级活动,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初三毕业会考数学他取得145分(满分150分),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在我的办公室,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三躬,他父亲硬是把一篮子鸡蛋留了下来。说实话,我只是尽了一个老师的责任。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感到非常满足。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太白梁林业中学)
案例点评: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揪心同时又庆幸的案例。揪心的是这个学生受到的伤害,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
小平是在即将进入青春前期的时候失去两根手指的,同学的嘲笑本来就已经让身体有缺陷的他感觉自卑,但这种自卑,原本可以通过成绩的优异来弥补甚至超越。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粗暴的监考老师,这位监考老师的无理要求让正处于心理敏感期的小平感觉到了极大的侮辱,给他以沉重的打击。父亲不但没有充分理解孩子,反而狠揍了孩子一顿,这几方力量合在一起,终于摧毁了小平的自信,使他堕入深渊,形成无法解开的情结。这种情结外在的病理表现就是胃病。胃病是心理病症的外化,如果心理病症没有祛除,再多的药物也无法治疗他。所以,基本上这是一个注定已经被毁掉的孩子,如果没有遭遇案例的作者,这个情结可能缠绕他一生,他注定被失败所笼罩并形成失败者的自我镜像。失败的自我,会在青春期完全确立下来。
幸运的是,小平遇到了杨老师。杨老师对小平的关注,是从转学那一刻就开始了的。为什么杨老师听到小平因为手而自卑就会“一夜失眠”?就是因为他自己也失去了半截手指,小平正在经历的,是他曾经经历的,同理心产生了同情心,也让他比任何人,包括小平的父母更理解小平的心理状态。在理解的背景下,杨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激发小平的自信,帮助他获得超越。他在班上公开表扬小平在小学取得的优异成绩,找他谈心,私下里告诫同学不要嘲笑他的手,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激励他突破自己的心理压力,突破考试情结,与他交流被人嘲笑的感受,引导他寻找正确的反应方式……在这样的关怀下,小平重新从考试中获得了成就感,并当上了数学课代表。而一旦从情结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自卑的孩子就会格外专注,甚至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小平后来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案例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有不同缺陷的孩子,老师要格外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些孩子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怪僻以及不合群之处,甚至让老师感觉厌烦。而这些怪僻,往往是情结的表征,老师无限的爱、深入的理解以及引导,是将孩子从情结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可惜的是,在现实教育中,一些老师和那位监考老师一样,往往习惯于羞辱,习惯充当情结的制造者而不是解除者。
无论何时何地,尊重儿童、呵护儿童的自尊,这是教育的首要原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其实,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有缺陷的不在少数,因为更多的缺陷是心理缺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不知道要受到多少有形无形的伤害,有些不“治”而愈,有的则形成情结,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儿童的一生而不自知,为师者不可不慎。
再长远地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残疾者”,有时是生理残疾,有时是心理残疾,即使四肢健全,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残疾,因为人的身体永远是有限的,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处在重重危险之中,论视力、体力、速度等,均不如许多动物。人类的婴孩更是特别的脆弱。但人类却最终突破了有限性,获得了超越并成为万物的主宰。
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自己,也要让孩子从更广阔的层面上理解残疾,而不是一味地抚慰甚至嘲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甚至获得比正常人更高的成就。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