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解读特色教育

2009-04-24蒋吉优杨光岐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智力优势

蒋吉优 杨光岐

特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特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系列误区,有的把培育学校特色等同于特色教育,有的把培养学生特长等同于特色教育,有的把兴趣活动等同于特色教育,等等,这些都未能科学地理解特色教育,制约了特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对于特色教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解读特色教育,必然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有利于促进特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特色教育应该凸显人本性,强调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学生优势素质、教师和学校优势因素的扬长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性原则强调尊重人,尤其要尊重人的差异性。贯彻人本性原则,要求教育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不仅尊重其差异性,而且把差异性作为促进发展的依据,致力于学生优势素质、教师独特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扬长发展。

特色教育以美国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智力结构学说为依据,要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独特的、潜在的人才。加德纳在他所著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把人的智力结构划分为如下类型: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等。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智力是非均质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优势的智力类型,人与人之间的优势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人才的多元属性决定了无论学生的哪一项智力为优势智力,都有可能被培养成为人才,关键在于其优势智力能否得到开发,由潜能转化为显能。特色教育就是要探索一条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人才的途径,不仅要重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优秀的学生,而且要把其他智力类型优秀的学生都培养成才。

特色教育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思路是:尊重教师的差异性,致力于教师独特风格的扬长发展。教师由于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位教师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素质差异: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优势特长等。承认并尊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性,把张扬教师的个性提高到关注生命发展质量的高度,鼓励教师专业素质中优势因素的扬长发展,为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发展搭建平台,使蕴藏在每一位教师身上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特色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设计,也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扬长发展。各个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生源、文化底蕴、管理风格、社区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各所学校都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只有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优势的教育资源,创设适宜的条件促使优势因素扬长发展,才能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

二、特色教育必须关注教育的全面性,把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整体发展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原则,是强调事物结构要素的不可或缺性。用全面性原则作指导,特色教育必须同时设计教育过程三大要素(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规划学校的整体发展。

就学生发展来看,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优势素质扬长发展的关系。如果仅仅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特长,并非特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的优势素质得到扬长发展,这既是目的,更是手段。作为“目的”,是指它是学生素质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手段”,是指通过优势素质的扬长发展牵动、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跟进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许多学生发展的可行之路。尤其对于那些所谓的“中差生”,可怕的不是学习成绩欠佳,而是由此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态度。如果教师帮助他们实现了优势素质扬长发展,其收获远远超出优势素质发展本身——在心理上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种良好的学习心理必然牵动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作为着眼点,把学生优势素质扬长发展作为着手点,创设适宜的教育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风格的发展和形成,同样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作为“目的”,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手段”,是指教师教学风格的发展要牵动、带动教师专业素质各个方面(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等)整体水平的提升。

同理,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和形成,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师生的办学信心是有积极作用的。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借办学特色这个品牌,带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教研教改、德育、行政、后勤管理等)水平的提升,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特色教育只有把终极目标定位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高之上,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特色教育注重发展的协调性,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原则,是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形成相生关系,避免相克关系。贯彻协调性原则,要求优势素质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要保持和谐关系,即任何一种素质的发展程度都不应该成为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推动力。

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决定了人的优势素质发展和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对优势素质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彼此相互促进,否则就会相互影响。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使学生的优势素质发展与其他方面素质发展之间形成相生关系,“扬长补短”的教育理念乃是一把金钥匙。传统教育是一种补短教育,但见效不显著。如果特色教育只注重“扬长”,那么,当学生的某些方面素质远远滞后时,最终也会阻碍优势素质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特色教育,提倡“扬长补短”的教育理念,把“扬长”作为先导,把“补短”作为保障,“补短”的目标并不都是追求优秀,而是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不至于对人生发展产生“木桶”效应(当然,并不忽视把极少数学生培养成全优生的可能性)。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处理好师德的提高、学科知识结构的更新、现代教育技能的掌握等与教学风格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同提高,“扬长补短”是最佳的发展策略。

就学校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学特色的发展应成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助跑器”。这里的关键是,务必要使办学特色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协调起来。学校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的品牌。周密设计好如下问题:如何强化品牌?如何借助品牌扩展学校教育资源?如何“扬长补短”地发展?然后据此精心施工,学校的协调发展就有了可能。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原则,是强调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要求每一阶段的发展都须成为后续发展的台阶,成为长远发展的基础。贯彻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必须处理好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的关系问题,决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去谋取当前利益。就学生发展来说,这一目标的达成要立足在两个基点上:其一是通过“扬长补短”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其二是必须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

可持续性原则还要求关注时代性。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说,首先要认清信息时代需要哪些新的教学技能,然后,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去锤炼教学风格。就学校发展来看,在制定品牌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把学校发展的新内容(如信息时代的德育、课程开发与管理、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现代学习方式变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教学方式变革、校本管理等)作为研究的重点,只有在上述的某一方面形成了办学特色,才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改革。

总之,特色教育彰显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主张以优势素质或优势方面的扬长发展为途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整体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建构和谐的内在关系,从而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本栏责编 流 水)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智力优势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画与话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欢乐智力谷
谈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