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体间性视阈中的课堂教学

2009-04-24王惠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体师生过程

王惠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从交往对话角度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在教学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传统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困境

课堂教学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创造意义、共同发展的活动。但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从整体上说,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下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1.师生关系的主客体化,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批判者,而学生只能受其支配、受其控制,被动地听从于教师的驾驭。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这种师生不能平等的关系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无疑是一种奢望。

2.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缺失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但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常常是缺失的。首先,教育主体之间交往的单向性、单一化。传统教学中缺乏教育主体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是教育主体之间课堂言语交往行为的主要类型,而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提出异议以及其他类型的互动较少。其次,课堂交往的时效性低下。传统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交往的中心活动,师生关系主要是围绕知识的授受而形成和展开的。这种课堂教学带来师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疏远化和抽象化,造成师生及生生之间交往的缺乏。再次,课堂交往公平性缺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往往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是否担任职务等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师生课堂交往的公平性缺失。

二、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主体间性本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产生的困惑和局限提出来的,在目前教育教学中也确实存在着主体间性现象。发展主体间性课堂教学可以弥补传统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所遇到困境。那么,要在教学中谈论其价值就要从了解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内涵着手。

1.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教育视野下的主体间性研究深受哲学主体间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中认为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主体间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也就是教师、学生和教育资源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之上建立起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交往对话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交往对话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强调树立牢固的主体间性的理念,视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等为教学的各个主体,教学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体验、获取与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学也就成为主体间互相交往与成长的活动。发展主体间性教学是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升华,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学发展的基本走向。课堂教学就是要追求主体间性。

2.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是主体间能够达到互相理解,教学意义得到了创生。主体间性课堂教学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强加于另一方的过程,而是促进教学主体间不断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它是教学主体共同致力于创生和建构新的课程意义的过程。二是主体间坦诚交往,情感达到了共鸣。主体间性给师生创设了一种平等交流、主动对话的可能,搭建了师生施展主体性的舞台。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大胆质疑,可以自由和师生相互探讨,教师也会积极解答学生的质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整个教育过程在自由、开放中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三是主体间主动参与,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从主体间性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它要求教学主体将学习视为亲历的过程,并将亲历的一切以自己的思想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表述,融入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教学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三、追寻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出发,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正在成为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必然要求。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探寻:

1.尊重差异,协调师生互动

每个学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观念,在主体间交往中,大力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统一,就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主体间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虽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而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课堂教学需要师生间行为和活动的和谐与协调。师生互动不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理解,表达着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在“互动”的课堂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命令式的控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应当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机制,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生生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交往指的是在师生交往所营造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互提问、对答、讨论等课堂表现形式。生生交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把师生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师生交往受到普遍提倡,而生生交往始终未受到重视。其实,生生交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通过生生交往可以实现互教互学,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而且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凝聚力。生生交往并非脱离师生交往,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在生生交往中,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更大。作为管理者、启发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与服从关系,逐渐变为指导与参与关系。

3.提倡课堂对话教学

课堂对话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学主体之间进行的交谈,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各方的谈话,共同致力于教育意义的生成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实际的表现形式来看,只有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才是外显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本来就主要是围绕教学文本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对话程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各自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徐朝旭老师在《从建构到对话中的建构——认识本质的重新审阅》一文中认为,对话必须以“我”“你”之间有无精神上的相互交流与回应为特征。真正的对话还必须体现民主、平等和理解等精神特质。处于民主平等意境中的教学对话,意味着教学是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是具有不同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经验的人们,就某一个共同主题自由地展开商谈的过程。这种对话往往能够超越单个主体在认识上的狭隘,促成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共同生成教育意义。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关系到学生的生存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一生。通过了解传统课堂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交往过程,他们之间是主体间关系,师生之间在对话、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即为主体间性。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追求主体间性,主体之间的共识、互识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主体师生过程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