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理性探索

2009-04-24代树兴扈欣华李万顺

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

代树兴 扈欣华 李万顺

[摘要]对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高等院校在人的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高等院校,创造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2-0047-04

创造力也称创造能力,是个体通过有目的的创造行为表现出来的变革事物、促进技术革新、观念更新的个体积极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个体多方面素质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它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的能力中最伟大、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能力,甚至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

1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创造力的早期发展中,研究者将创造力或者当作一种一般能力,或者当作一种个性品质,只强调创造力的某一层面。从目前的研究趋势看,对创造力内在机制的讨论已经开始逐步从创造者本身扩展到创造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尤其强调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是由个体等因子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并试图用现代统计方法来揭示这种关系。综合目前研究结果,归纳起来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认知、人格和环境[1]。

1.1认知因素

随着认知心理学向创造力研究领域的渗透,许多研究者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一般的加工过程。目前,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无论创造性问题还是非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包含了共同的成份: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而将创造力与非创造力区分开来的主要认知成份有以下三个:联结,创造的根源是联结的不断丰富和复杂;元认知技能,既然创造力是一个认知,那么元认知就将作为它的基础影响它;知识经验,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观念的产生和评价提供基础。费尔德哈森认为,创造性的工作要求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并不以掌握为最终目标,目标是扩展和转换。

1.2人格因素

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一直关注着人格对个体创造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见解。大凡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创造个性特征[2]。创造力和人格联系起来,意味着创造力不再仅仅作为智能的一个成分,人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不仅受他的认知技能、智能的影响,还要受人格制约。

1.3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对于创造力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有些社会现象或文化能够提高创造力,而有些则抑制创造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尽管创造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一个开放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就不会发生魔术般的结合。适宜的气候与环境能极大地促进人的创造。

2我国高等院校在人的创造力培养方面存 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在人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一些突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1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不相适应

第一,重知识传授,轻创造力培养。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上课“满堂灌”现象仍非常严重,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很少有独立思考,探索新的天地的时间和精力;第二,闭卷考试把学生引向啃书本和死记硬背的歧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死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教学和考试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围绕教师转,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习惯,抑止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第三,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培养,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第四,培养模式和规格比较单一。在培养模式和规格上不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对个性突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扶持不够,甚至有的还会遭到非议。

2.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 要求不相适应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以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依托,以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为主要动力,以不断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式经济形态,它具有不稳定性、不可测性、跳跃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只有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立足。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创新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然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至于专业课所涉及的最新科学前沿更是远远不够。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经形成了网络课程体系,实现了网络教学,美国的有些地区已经抛弃了课本和教材,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能够通过网络教学得以传承。而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虽然得以普及,但在网络教学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现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已经陈旧,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之间还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必要的综合性,尤其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着分离现象,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3教学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

创造力是人的生命力和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符合个体全面完善发展的需要,它是人性和谐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延伸。人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创造的活动[3]。然而,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较为死板单一,抑制着创造力的发挥,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如学分制本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但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在原先学年制教学计划中演变而来的,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致使拔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至于想转系、转专业更是难乎其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缺乏开放性,学生的自学场所、实验场所、科研活动场所也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有这些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现行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偏窄,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缺乏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个性不突出,缺乏创造性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差。

3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把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摆在突出地位,把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职责。

3.1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是元认知,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就必须具备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一要自我定向,经教师导向,认识自我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确立学习的计划,关注“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经过选择,内化为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和策略。二要自我评价,在教师帮助下,掌握评价标准,对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策略与结果作出恰当的判断。三要自我调节,不仅要对照目标,找到差距,学会分析“我掌握得怎样”,更要在“怎样学”方面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认知技能和学习方法,正确归因,及时调整。

3.2激发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动机

这是创造性设想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这种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进行激励性评价,即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正确判定教学状况,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战胜困难,对学生受到的挫折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学习的信心。

3.3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造过程的必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要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认知过程,只有将原有认知结构和当前问题情境的成分进行重新组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二要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隐含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掘、总结和提炼,促使知识的条件化。三要教会解题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启发式解决问题,是根据规律或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选择性搜索,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

3.4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直觉思维,非本质的、次要的环节往往被忽略,思维结果往往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变换学习材料的限制因素和条件,变换提供材料的形式,从而启发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形式。要避免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融入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从中探索发现,大胆猜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4]。要全面推广开卷考试制度,改变长期以来学生注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忽略创新思维的习惯,考试试卷应以活题为主。

3.5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科学人性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学生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要改革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不合理课程结构,实施通识教育,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结,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学分制,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修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开展网络教学,制定网络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学科前沿,接受最新最好的教育;要引导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面[5]。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设施,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迅速落实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建立有助于发挥教育创造性的管理机制,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和帮助其创造性教育的开展与深化。

3.6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需注意两点:一是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优良的人格力量;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讨论和解答问题。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因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168-172.

2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8-82.

3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等.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一一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24(1):46-49.

4赵池航.以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7,(5):80-81.

5鲁兴起,王琴.谈创造性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一一贝塔朗菲通才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0-33.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论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论高校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及建议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