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2009-04-23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范增太史公项王

谢 静

《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然而英勇无畏过多则显得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多次写到他残暴的一面。好心劝他定都“可阻山河四塞,地肥饶”之关中的人被他烹杀;劝他投降汉的周苛也被烹杀;在无路可走时又以烹太公要挟刘邦。而杀人放火则更是不计其数,坑杀已经投降的二十余万秦军,一把火把秦宫室烧了三个月……这些都无不表现出项羽的残忍。并且,太史公又运用互见法对项羽的残忍做出侧面描述。如《高祖本纪》中“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淮阴侯列传》中“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一方面,是他的英勇无畏带来的屡战屡胜,以至于巨鹿之战后达到成功的顶峰;另一方面,在表面的风光下却隐藏着失败的危机,暴怒残忍使他失去民心。

二、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

再次回到那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咋看之下,总是不禁为之拍案叫绝。然而,这一句动人心魄的话不经意间透露出他性格的矛盾,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既渴望追求“大”成功,又不屑于“小”成就。殊不知,不学书,又何以学万人敌?并且,既然已经开始学习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像是一个要成为万人服拜的君主,倒像是一个任性妄为的孩子。

虽然如此,他却确实骁勇善战,无人能及,最能体现这点的应当算“垓下之围”中的“东城快战”。在被骗陷入大泽中后,只剩二十八骑被困于重重追兵之中,任谁也知是回天无力了。项羽为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许诺为之快战,“必三胜之”。紧接着,“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然是英雄末路,但是展现出的不是垂死挣扎,而是酣畅淋漓的战斗,永不妥协的勇气。

项羽如此骁勇,但却始终是如《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所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不能很好地知人善任。在《项羽本纪》里“鸿门宴”中的座次我们亦可以看出端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北向,最卑微的是西向。作为谋士的范增被尊称为“亚父”,但实际待遇却只能坐较低微的位置。正如《陈丞相世家》中陈平所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而唯一的范增,也被刘邦一个小小的反间计给离间掉了,在“愿赐骸骨归卒伍”的路上抱憾而亡。项羽如此不能尊重人才任用人才,难怪刘邦要慨叹“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

不管是英勇无畏、残暴易怒,还是骁勇善战、匹夫之勇,都是表现项羽刚强的一面。然而,司马迁却并不是只塑造了一个勇武的莽夫,而是同时写到了项羽的儿女情长、仁慈宽厚“柔”的一面。

如《淮阴侯列传》中所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与人同甘共苦,甚至泣涕涟涟。而最让人感动的当属“垓下之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这些动人的场景更加体现出项羽的多情。“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一生所向披靡,英雄盖世,但是在面对失败时,不是担心自己的存亡,而是慌乱得不知如何处理那匹伴随多年的宝马和心爱的虞姬。他失败了,但是不服气不服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因为这句天之亡我,项羽不肯过江东重整旗鼓。这是他勇于承担的表现,虽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是他自责,他不能舍弃亡去的战士而苟且偷生,他要承担失败带来的苦难,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凛然。这种盖世气概让人感受到他高贵的气质和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这种仁慈长情的性格却又是是他失败的原因。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之二,便是“鸿门宴”。他不顾范增几次暗示,始终下不了决心暗杀刘邦,并且轻易地就相信刘邦的几句甜言蜜语,最终放虎归山,甚至“不小心”出卖了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他一念之仁、顾念义气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最后一个胜利的机会,留给自己一条死路。便铸成了他一生的悲剧,决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仁慈得近乎痴傻的项羽,所以韩信又评价他道“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但是正是这种光明磊落、仁慈厚道的作为让我们感觉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有同于亚父对他“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每一个优点总是和他的缺点相伴随——他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破釜沉舟的果敢,也正使他为人暴虐、残忍;他的骁勇善战又显示出逞匹夫之勇,不能够知人善任;他的仁慈长情,又可以理解成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种种性格上的缺陷使得项羽最终不能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刘邦固然是赢了战争,赢了天下,但是没有人会像敬重项羽一样称他为“英雄”。在一个猥琐、卑微自私自利,为了自保几次推儿女下车的人的对比下,只是更让我们觉得项羽的崇高。

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作为英雄的项羽似乎只有失败才能够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感慨和悲悯之情。但是,正如项羽故里那副对联所写,“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史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高文胜:《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卷第6期。

谢静,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范增太史公项王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军师范增的短板
谋士范增不及格
亚父之死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