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09-04-21段平洲

江西教育C 2009年2期
关键词:数量美的图形

段平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具象性学科(如美术、音乐等)是美的学科,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抽象性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也存在美,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了解数学的美。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美的学问。”数学是一门科学,自然有它的美。数学的美,表现在数学概念的统一性、严谨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数学图像的具体性、规范性,以及数学理论的逻辑严密、颠扑不破,简直像一张严整完美的图画。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准确严谨,精炼恰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轻易改移,体现了思维表达的美;它成对出现,前呼后应,体现了对称构成的美;它还有概念、图形、符号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和谐统一和形象严整的美。平面几何中点、线、面的互相依赖、有机组合而提炼出的定理、公理、公式,就具有系统、严整和简明统一的美;数学结构中有成对出现的因素、成分,对称的式子、图形,相互对置而相辅相成的成分,展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曲线与方程,函数与图像,展示了数形统一的和谐美。数学图像美观形象,更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美感。特别是数学图形各要素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防微杜渐、长堤不溃于蚁穴的观念。数学理论看起来极具枯燥、抽象、呆板,其实数学中具有概念准确、判断恰切、推理严密、知识要素之间联系密切、前呼后应、结构系统完善、解题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精炼等特点。总之,数学的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数学,美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没有美,科学和数学的园地也会黯然失色。科学与美是相得益彰、不可分离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引导学生认知与发现数学的美。数学是运用概念、程式、法则、图形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成果,是数量变化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总结,它具有概括、简明、精确、严谨、普遍联系和广泛应用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领会这些特点,培养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发现和利用数学美的能力。

2.教学要着力体现数学的美。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解题技巧、严谨的讲课风格。一堂课,从讲授内容、教学顺序到师生共同活动,都要精心设计,鲜明地体现数学的美,做到既体现数学外在的美(如结构形式、模型、图形的美),又彰显数学内在的美,即其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科学性,虽高度抽象而又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要求。一个语无伦次、逻辑混乱的头脑,一堂杂乱无章、泛泛而谈、粗制滥造、因抽象而空洞的教学,是不能讲好数学的。不具教学的美,也就无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练习和应用中培养审美能力。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数学练习要求书写工整、合乎规范、习题运算逻辑严密、论证恰当、解题方法灵巧、语言精炼,等等。严格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将有助于改变学生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数量观察分析和数学应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为了让学生领会数量构成和数学结构的和谐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公园观察和研究景物的数量设置、平面布置。一个公园的林木花石的罗列,就要疏密相间、轻重得宜、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不可拥挤不堪或萧条冷落,数量不能过多或太少,有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这就使学生认识到,数量影响事物的美观,事物的美有一定的数量要求,美的造型也有一定的数学规划。审美,要求对事物有适当的数量分析,这便把数学与审美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对称、全等的几何图形来赏析牌坊、凉亭、桥梁等建筑,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猜你喜欢

数量美的图形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统一数量再比较
分图形
找图形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