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高考试题谈诗歌鉴赏要领

2009-04-21鸿

江西教育C 2009年2期
关键词:答题诗词意象

刘 鸿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且得分较低。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痛,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做题目时,学生不要急着去看题,先要读诗,在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后再看题答题,这样就容易抓住要点,不因盲目做题答不到要点而失分。当然,考试时间宝贵,没有过多的时间让你去慢慢品读,那么,怎样能更快地读懂一首诗就成为关键。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五看”很重要:

1.看题目

题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词的眼睛。因为有的题目暗示了作品的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题旨,有的标明了写作范围……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先应从题目看起,看是否能从题目判断诗词描写主体,从中获取诗词内容的相关信息,这样对我们理解诗词大有帮助。

2.看作者

知人论世,是中国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做诗歌鉴赏题目时,我们要“知人论诗”,不能忽略作者。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综合理解、仔细揣摩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3.看意象

意象是诗词的基础。诗人要表达情感大都通过具体物象来表达,而这个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一切景语即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分析意象构成的意境,感悟意境体现的情感,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

4.看关键字句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力求一字传神。这些关键字眼,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它们对理解诗词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领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如能捕捉到诗词中这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等于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从对大多数作品分析来看,诗人所炼之字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所以在诗词鉴赏中,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好好体味其中的意蕴。还有些诗人,他们会在诗尾点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卒章显志”,所以这样的句子也要注意。

5.看注释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作之后附有注释,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几句,它往往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对个别词句、典故具体含义的解释。阅读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所以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同学们千万不能忽视,要仔细研读。

下面以一首诗为例:(2008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首先看题目——“小孤山”,题目交代了作者描写的对象。看注释,从注释中我们了解到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那么可以推测,本诗的内容可能与军事有关。再看作者——谢枋得,注释告诉我们谢枋得是宋朝人,曾抗元,隐居后被元人胁迫,绝食而死。诗人的经历表明他的爱国、坚贞不屈等品格。由此我们推测诗人歌咏小孤山应是托物言志,借小孤山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到底要表明自己什么志向呢?这就要分析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那个物象,即“意象”——小孤山看看。在诗歌一、二联中,作者把小孤山比作海门关、中流砥柱,通过对它“骇众观”“障狂澜”的描写,体现了小孤山对守卫江山的重要、力挽狂澜的气势。再接下来诗人由物到人,“危似孤臣”把自己和小孤山合而为一,表面是在写小孤山“坚如猛士敌场立”的形象,其实是在写自己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情怀。再看关键字词,从全诗看,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该是“孤”了。“孤”在诗歌中表现两层意义:一是小孤山,一是“孤臣”即诗人。诗人以小孤山象征自己,用小孤山的中流砥柱的特征表现诗人的中流砥柱的意思,同时“孤山”之“孤”有孤独的意思,表现小孤山虽然是中流砥柱,但毕竟太少,以此表现宋朝抗击敌寇而能力挽狂澜的将帅少。另外从尾联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至此,整首诗的思想感情也就了然了,答题也就容易了。

二、研究题型,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答题表述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学生在答题时不要贸然下笔,要先看题型,搞清楚题目问什么,要求答什么,答案包含哪几方面内容,理清楚思路,再想想怎样表述更清楚,然后组织好语言再作答。这样就不会答非所问了。大致来说,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常常分“三步”。

还是以上面那首诗为例,先看题: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类题目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什么形象及形象的基本特征;(2)刻画形象的方法;(3)形象的意义。知道这些再结合前面对诗歌的分析,答案也就出来了:此诗通过对小孤山中流砥柱、“坚如猛士”形象的描绘(什么形象及形象的基本特征),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刻画形象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形象的意义)。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这类题的答题内容也有三个方面:技巧;结合诗句分析;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营造了什么氛围,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如下: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公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只要同学们平时在复习中加强答题意识,将策略方法贯穿于答题中,相信高考诗歌鉴赏不再是难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答题诗词意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