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文本
2009-04-17李晓凤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么,当出现这种偏差时,即文本被误读和异读时,我们该怎么办?导引!在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学生误读、异读文本的前提下,我们要想方设法导引学生到正确的理解思路上来。
关于如何导引,我觉得下面三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
第一、及时地抛出文章的背景。如在教学《雪》(鲁迅)时,有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按教者意图和文章主题,自然是后者了。然而,学生大多回答是前者,即鲁迅学生喜欢“江南的雪”。这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出现这种情况,邵老师及时地抛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当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在当时黑暗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孤身战斗的背景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但明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第二、将错就错。如在教学《金色花》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妈妈最喜欢做什么?结果,一个学生回答:洗澡。教室里一片哄笑。这就是我所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异读。情况出现了,难题摆在面前,怎么办?不妨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下去:是的,妈妈是喜欢洗澡,那么妈妈洗澡是为了什么?干净!干净,说明了妈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也是一个圣洁的母亲。这样处理的非常绝妙。曲径通幽,错误之道不失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小路。
第三、我们还可以尝试联系前后文。在学生理解出了问题时,及时地联系前后文,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如在教学《咏雪》一文时,关于“撒盐空中差可拟”与“若柳絮因风起” 哪个对“雪”的比喻用得好这一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后者好,而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前者好。认为后者好的学生实际上是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了文本意思;而认为前者好的学生实际上是误读了文本,理解上是出了偏差的。若抛开本文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有些雪就如盐一样,一粒一粒的,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样的比喻倒是非常贴切的。但联系本文内容,就不合适了。在《咏雪》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俄而雪骤。”这就说明是“大雪飘扬”,所以用“若柳絮因风起”就非常妙了。当学生理解上出了偏差时,联系前后文,就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其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文意。
文本被误读或异读,是教学实践中的常事。问题摆在面前时,不要认为是学生在给教师出难题,更不要去回避问题,最好的做法是,反思文本被学生误读或异读的原因,寻找破解的办法。教学契机总是出现在有心的教师身边。
李晓凤,浙江宁波鄞州区洞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