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情感误区

2009-04-16陈红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赛课面包店特级教师

陈红梅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市级小学语文“新生代”教师赛课活动,参赛的8节语文课有5节是有关“生命、亲情、友情”的“情感型”课文。《秋天的怀念》《船长》《生命桥》等,课文情节十分感人,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但是5节课都出现教师和学生情感有严重落差的现象:教师非常激动,学生无动于衷。赛后笔者陷入了深思,赛课者是全市挑出来的佼佼者,教案经过各校精英们的精心准备,课前也试教了一次又一次,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不理想的结果呢?

本人曾有幸观摩过王雷英、王崧舟、窦桂梅等特级教师对“情感型课文”的教学。即使和学生初次见面,他们也能驾驭自如、左右逢源,引领着学生紧贴文本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升华人格。课堂中分明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感动来自学生,来自执教者,还来自在场的几千名听课教师。

与特级教师的精品课相比,我们年轻教师的“情感型课文”教学显得那样青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笔者不断在思考:面对“情感型课文”,该拿什么来感动学生?

一、此情绵绵非真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用在年轻教师的“情感型课文”教学中比较确切。情感教学,情字当先,但要看这情是否发自内心。

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从课始的导语,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到所提的每个问题,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执教者说这些时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但是,由于课堂上学生的沉闷,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到位,加上教师意识到完成所有的设计环节可能拖堂时。焦躁和不安马上溢于言表。刚刚激情饱满地说完自己的过渡语后,就在一边悄悄地吐舌头皱眉毛或脸露羞涩,这一切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这会让学生对教师的“真情”产生疑问,更会误导学生像教师一样“虚情假意”。

平时教学中,年轻的教师也一样,拿到一篇课文,读几遍就走上讲台,以为弄上几句情意绵绵的导语、过渡语,以为发几句“啊!哦”的感叹就可以感动学生。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教师的“绵绵情意”并不领情。

曾记得古罗马有一位诗人写道:“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的备课过程中,阅读了有关《长相思》和纳兰性德其他诗词的资料文章一万多字,并把短短36字的《长相思》读成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正是有了这样深入的研读,才能和作者融为一体,痛其所痛,思其所思,才能在课堂上用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年轻的教师们,在走上讲台之前,请扪心自问:“我被打动了吗?文中什么打动了我?”

二、学生万变师不变

一位教师在区级和市级赛课中执教同一篇课文《生命桥》。两次教学,教学设计没变,教师没变,变的是学生。然而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因为课堂中的生成变化而变化。区级赛课中,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强。《生命桥》在师生水乳交融的共同演绎下,在一曲《天亮了》的感人音乐中达到高潮!那时,音乐是幽幽的,课堂是静静的,但是,在这静谧的背后,学生和在座的听课教师分明被那生死一线的“爱”所深深震撼,人世间那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在师生的心中澎湃。

精彩的课堂并没有顺利迁移到市级赛课现场。那天,教师的第一个问题:“看到生命桥你想到什么?”从学生的回答可以明显看出,这班学生和前一班学生的思维不在同一档次上,他们的领悟性不如前一班学生深,表达水平也没前一班学生强。然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年轻的教师却一成不变地沿袭着精心设计的教案,没有作半点改动。每个环节、每个问题,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虽然结尾时歌还是那样幽幽地唱着,但孩子们的眼神却是空洞的。

其实这是所有年轻教师的通病,虽然我们知道学生是各不相同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在课堂上我们紧紧拽住预设的绳索,唯恐学生滑出去半步收不回来。殊不知,我们这一拽,拽住的是学生的思维、情感和精彩。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教师们,面对生成的课堂,何不放手一搏?只有经历多次的失败和磨炼,才会积累起丰厚的经验,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千变万化。

三、生搬硬套失自我

赛课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了做好某节课,全校的精英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打造出一节课,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然而,年轻的执教者对这节精品课只能领会其形而不能领会其神,于是,上课就成了演课。

一位教师执教《一面五星红旗》,预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作者哪些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想不到赛课时抽到的那个班级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一个学生站起来就把所有的句子都找了出来,而且每个词、每个句子品读得头头是道。如此精彩的表现让教师措手不及,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怎么办?唯有把学生灵动的思维打住,把一群个性飞扬的孩子用“预设”这根绳索拴住,让学生跟着教师走。如此生搬硬套的课堂,让教师失去自我,让学生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让“感动”在约束中悄悄流失。

其实,平时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看到特级教师们的课堂中闪烁着教学新理念,个性飞扬,精彩迭出,令我们这群年轻教师佩服不已。于是,雄心勃勃照样搬进自己的课堂。然而,多次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模仿秀”在教育这块创造性的领域根本没有市场。

语文教学追求“百花齐放”,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学个性,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你永远只是你自己,模仿别人就等于丧失自己”。

四、书到用时方恨少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在备课中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的价值取向、语言文字的推敲、教学语言的组织,对这些常常觉得模棱两可,揣摩不透。于是仓促之中查资料临时抱佛脚。这样凑合起来的教案在课堂中实施起来往往就显得肤浅。

《一面五星红旗》中,当饥寒交迫的作者向面包店老板讨面包时,面包店老板说:“我讲究公平交易,我给你面包,你会给我什么?”在品味这一句话时,赛课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体会面包店老板的冷酷无情。学生似乎也体会得不错。但是课后,一位老教师就指出了此处的不足,作为一名外国商人,在他的价值观中讲究的就是公平交易,这不叫无情。

是啊,课堂中的小小细节就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文化素养。正是因为教师文化素养的差异,才造成了所教学生之间的差异。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他不但要研究自己的专业,更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滞留住孩子前进的脚步。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特级教师们那样,在“情感型课文”中,师生一起入情入境,与文本、与作者一起跌宕起伏,让心灵跳起相同的节奏,让情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升华。梦想的实现需要艰辛的汗水,笔者知道,在精彩的背后是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的思想认识、丰富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丰厚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猜你喜欢

赛课面包店特级教师
狮子面包店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哥俩好面包店
小小会计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一切皆有可能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