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春节中的道德意蕴

2009-04-16熊坤新

中国德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守岁门神春联

熊坤新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传统意义上,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所以,春节实际上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规定,是人们择时而定的一种时间安排。春节一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人们在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所以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满心欢喜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于是,古往今来,人们过春节,都讲究吃好、穿好、玩好。而在这些活动中,人们特别讲究的是要通过言语和行动烘托出愉快、吉祥、喜庆、和谐、幸福的气氛。如此,人们在春节期间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就有许多特别的“讲究”, 如“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这其中有许多都属于伦理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

我国民间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过去,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搞卫生,除旧迎新;还要准备年货,什么鸡鸭鱼肉,什么糖果糕点,等等。另外,屋外要张贴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和福字,门前要挂上大红灯笼,门上要贴上门神像,屋里张贴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会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这些活动为节日的到来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春节一到,便要燃放爆竹。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传说中,要赶走“年”这种恶兽,需要用爆竹轰,于是有了燃放爆竹的习俗。这其实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春节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离家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全家老小在一起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我国北方地区在除夕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饺”谐音“交”,做饺子要先和面,“和”音“合”,所以吃饺子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春节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大街小巷。我国一些地方春节时还会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有所不同。

春节的许多传说与习俗,道德意蕴浓厚。

熬年守岁传说

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之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守岁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其活动有个规律,即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是天黑以后来,鸡鸣破晓时走。人们把“年”来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后凶吉未卜,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要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通宵达旦。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熬夜守岁展示了人们团结和睦、相亲相爱、共度美好时光的精神品质。

万年创建历法传说

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于是,他便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又启发了他,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万年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当时的国君祖乙,对他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于是便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了日月阁,筑起了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阁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万年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您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他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在过年时总要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可以体会古人为民谋福祉的情怀。

贴春联和贴门神传说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据说在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捉住,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再后来,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最后,发展到人们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有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像,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过去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到了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于是这一习俗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人们通过贴春联、贴门神,反映出驱邪镇鬼、诚心向善、祈求福寿康宁的愿景。

扫尘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在春节期间扫尘的风俗。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去。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窗花和倒贴“福”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还喜欢贴剪纸。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出来,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习俗

过去,正月初一,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小辈由长辈带领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长辈接受晚辈拜年时,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通过拜年,无疑会进一步强化礼仪礼节的观念和意识。

春节食俗

在古代农耕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有方块状的,颜色分黄、白,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饺子也是春节必吃的,一则饺子象征团聚合欢,二则饺子因为形似元宝,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

春节是美好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春节的美好诗篇,其中也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蕴。下面略举数首,即可从中见其一斑。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

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

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

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

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

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

千红万紫报春光。

这些诗词无不寄托了作者对春节这个美好节日的赞美、对除旧布新的喜悦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盼,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守岁门神春联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守岁
门神想吃立夏饭
清代宫廷门神述略
诗词风俗话守岁
新年快乐
古人的过年诗
门神年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