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探微

2009-04-16邹双武潘洪建

中国德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公民意识

邹双武 潘洪建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1.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1]。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2]

3.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在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品德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 [3]其次,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参加活动,这些活动特性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再次,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4.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能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自己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神,同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区”。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的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

1.“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入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2.“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3.“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5]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在服务社区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活动准备。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2.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 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3.活动实施。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4.活动评价。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6]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入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7.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3] 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9—260.

[4] Susan.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Clearing House,1999,73(2):114—117.

[5] 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9):1—7.

[6] 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271.

【邹双武,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潘洪建,扬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江苏扬州,225002】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公民意识
社区服务智能化构成要素及其演进方向研究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消防意识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