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
2009-04-15周波
周 波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许多人为与非人为的意外事故也频频发生,经常造成意想不到的人身伤亡。灾害隐患之多,国人防范意识淡薄确实令人堪忧。
具体说来,如有些工厂由于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而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自然环境由于遭到破坏日益恶化,自然灾害也呈上升趋势,洪水、风暴、地震、泥石流等频频“光临”。这些自然与非自然灾害,就像隐藏在每个人身边的定时炸弹,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君不见新闻媒体上几乎天天都可见到各类灾害吞噬着百姓的生命吗?在我国每年不知因灾害毁灭了多少人的家庭幸福,为社会带来多少不和谐因素。
然而,我国国民防范意识与应急避险自救能力还是盲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老百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根本不懂得如何应急避险自救,更谈不上防范意识了。举个例子吧,不久前听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教员即兴提了一个问题:一栋八层楼,第四层发生了火灾,火势已经很大,你住在六楼,是应该向上跑还是向下跑,结果80%的人都举手回答向上跑,其实这是错误的(请注意:在座的全部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这样的避险常识,教师都不懂,更谈不上社会上其它群体与在校学生了。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在我国,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避险自救的求生技能是一个盲区,碰到突如其来的威胁生命安全的事故,大家就束手无策,甚至是慒了,不束手等死,又当如何呢?但实际上如果人们有着高度的防范意识,懂得正确的应急避险自救,有些伤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汶川大地震中的桑枣中学就是一个好典型。如果国民的防范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都如桑枣中学,汶川大地震可能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吧。既然应急避险是守护生命的必备技能,那么笔者认为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的义务。
一、体育课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可行的
1.国外有体育课承担应急避险教育的先例。 笔者从曲宗湖的文章《美国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生存训练》中了解到美国的安全防范与应急避险自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实现的,在具体操作上内容丰富,形式广泛。如内容上有模拟、探究、实景演习、竞赛活动、观察讨论、磨难训练、专题调查等;形式上或通过组织游戏掌握救生、逃生、避灾、抢险等知识技能,或直接开展训练。生存训练开设的课程包括攀岩、拓展运动、极限运动、逃生训练、登山、森林野营训练、游泳救生、徒步远足等。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国民的应急避险教育,特别是学校中的应急避险教育还是一遍空白,填补这个空白是当务之急。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急避险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范畴是切实可行的。
2.我国各地教育基础设施完全有能力满足应急避险训练的要求。应急避险教育可能会用到除现在正常体育课所用之外的一些专业器材与设施,如高楼逃生设备、游泳设备等,可能一些学校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只要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完善这些设施是不算困难的。目前我国有能力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全免费,那么完善这些设施,即使不能一步到位,逐步解决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教学设施能跟上,体育课就没有推脱应急避险教育的理由。
3.缺乏专职教师只是目前的困难,不能作为推脱应急避险教育的理由。如果将应急避险教育纳入到学校体育课范畴,在我国就属于一门全新的课程,仅凭现有的体育教师,现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是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但是决心开设这门课程,这并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有关职能部门能够重视它,短期内可组织学校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从长期着眼,高校体育专业可增设应急避险教育课程,加强培养具有应急避险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体育教师。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没有理由做不到。
二、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课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更具优越性与科学性
1.体育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比其他课堂教学形式更灵活。体育课操作起来有着优越于其它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种教学上的灵活性更符合应急避险教育的特点。比如,进行某项应急避险自救知识的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在教室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让学生在实地训练前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把学生拉到场外进行实地训练,这比单一看图片影片或单一进行场外训练的效果要好的多。而这种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只有体育课更容易操作,其他课堂教学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再如,整体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与体育课一样,有时需要整体训练,而有时根据训练的要求需分散训练,这也只有体育课能满足这一要求。应急避险教育与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内在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2.应急避险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体育课教学的内容息息相通。从体育教师专业的特征来看,体育教师掌握着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技能与应急避险技能是息息相通的。对每个动作一招一式都能很好地用运动力学和运动解剖学去解释、去完成,以达到最简捷、最合理、最佳训练效率。这是其他科目的老师无法做到的。应急避险知识也同样是运动与技巧相结合,既需要一定体能的锻炼,又需要较强的技能技巧的掌握。虽然应急避险的体能训练与技能技巧的训练都与体育课所学内容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应该与体育项目是同门同类的,即使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体育教师接受起来会更容易。让体育课承担起应急避险教育教学任务是最吻合的。
3.变一元为多元,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的体育课虽然经过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教学形式。但教学目标仍然只是单一的强身健体,内容缺乏多样性、技能性与趣味性,教学的过程仍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将安全防范与避险自救训练纳入体育课,那么将大大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将不单单停留在强身健体上了。它将大大改变体育课单调的训练模式 ,让体育课变得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体育课的教学设施为应急避险教育的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应急避险教育课是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如突发灾情的紧急组织撤离演练、生存能力训练等,都需要一定的场地。以室内教学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没有足够的场地作为活动空间,同时如果组织撤离演练,就需要长距离空间,光在课室是无法开展的。只有体育课才能满足这一需求,既可在课室进行,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甚至还可以一节课课室操场同时利用,能够及时提供这些设施设备满足训练要求的当然是体育课了。
5.应急避险训练归属于体育课能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一门课程,授课形式只有室内与室外之分,显然应急避险训练更多的是需要室外教学。如果单独设为一门课程或归属于非体育课,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科目或其他班级的教学秩序。特别是容易与体育课形成冲突,造成混乱,只有归属于体育课,才能有序地进行协调统一,安排布局,达到和谐一致。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可能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的应激躲避反应。一般把在日常生活或学校中有意识的训练所习得的应急避险能力称为应急避险技能,包括应急避险的肢体技能、逃生本领、野外生存能力、自救与互救能力,以及顽强沉着的意志品质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观,应该包含“平安终生”的理念,提高学生尊重生命、守护生命的观念。因此,体育课承担应急避险技能的训练,用来应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