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009-04-15张玉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字阶段习惯

张玉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查表明,凡是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构成学生进步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差。而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对其成因的调查,原来是因为他们课前没有进行预习,导致听不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而且让学生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要求孩子有更多的自觉性的一种活动,在预习过程中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同时预习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对课文中不懂的生字、词语的意思不是动嘴问别人,而是自己动手通过查字典解决。此外,通过预习可使他们简单地了解课文的梗概,以便听课时能更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甚至还能回答老师的提问,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一、用“爱”开启,激发兴趣

1.用“爱”点燃学习热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从而尽最大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此,老师就要倾注更多的爱在学生身上,有意无意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点燃情感,使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热情。

2.树立预习意识。当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后,就要对他们说明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预习的目的是什么,鼓励他们预习,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可以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文章介绍给学生,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有多大”的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评选“预习小明星”。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

3.培养预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后进生有了初步的预习意识后,就要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成功的体验对提升孩子的预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因此,教师就要多创设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刚开始时布置在他们能力范围内能完成地最简单的预习作业,课上留有与预习作业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享受成功、体验乐趣,尝到预习带来的甜头,从而逐渐产生对预习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教会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学生对预习已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就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

1.首先,教会使用预习符号。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先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预习符号,不但会提高他们的预习兴趣,还教会了他们简单的预习方法,因为这些符号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所以,笔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预习符号:生字新词[加()并释义], 重要词语(下加…或***),重要句子(下加---或﹏),疑问句子(下加?),大段前标(一、二、三、),自然段前标(1、2、3、),自然段中分层标(/ 或 //)。

2.由浅入深,先扶后放,指导预习方法。如果在这起步阶段就让他们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学习方法,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应由浅入深、先扶后放,使他们逐渐掌握预习方法。

(1)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文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语文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查、议。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用预习符号标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刚开始时教师对一个问题面对面地指导,然后逐渐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议:四人一个学习小组,组织起来,每组都安排优中差学生,由组长主持共同交流预习收获及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预习方法。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开始时,教师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如学习《跳水》一课,对于“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有很多看法,对此可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还有哪些方法能救孩子”,再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些方法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领悟船长的急中生智,遇事的沉着冷静,还可让学生听课时有的放矢,不再为听不懂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制定有梯度的目标。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分阶段制定预习目标,让他们朝着目标来挑战自己。比如,第一个阶段目标可制定为:①熟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②抄写生字新词三遍,并能给生字扩词;③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这个阶段的目标虽然不难,但它是预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狠抓落实,对实在有困难的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其预习,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当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个目标时,就开始实行第二个阶段的目标。第二个阶段的目标可制定为:①熟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②生字可以不抄,但要保证不出错,可用默写的方法来检查自己;③摘抄文中优美的句段1~2处,并能诵读;④对于文章印象最深的地方或使你感动的地方,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个阶段的目标比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加深了难度,尤其是第4条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文本,对理解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刚开始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几个范例,然后鼓励他们用一句话或两句话说,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后,发现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后,再实行第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三个阶段的目标可制定为:①熟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文中词语;②可以不抄写生字新词,但要保证不出错;③摘抄文中优美句段1~2处,并能背诵;④查阅课文相关资料;⑤写一写读文章后的感受。这个阶段的目标比第二个阶段的目标又多了两个难度,“查阅课文中相关资料”并非易事,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查阅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到图书馆去翻阅,上网查询或请教长辈。“写一写读文章后的感受”已从第二阶段中的写句子发展到写段落了,刚开始时,教师可组织他们组成四人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再写下来,慢慢地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写。这样,就在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中,从易到难,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预习方法。

三、多管齐下,养成习惯

学生学会了预习的方法,不可能一劳永逸就解决了预习问题。因为有了预习方法,还不等于有了预习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长期的练习,更离不开检查、督促和激励。

1.重视激励的作用。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多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让他们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好循环,不断萌发上进心理,只要有上进心,习惯就成自然了。

2.及时检查促习惯。老师的检查对他们是一种督促。因此,教师要及时检查,根据课前所布置的预习要求,设计一些与要求相符的练习,如花5分钟听写生字新词,花5分钟让预习小组进行预习内容的讨论等,预习效果明显的都给予奖励,让学生从预习中尝到甜头,从而提高了预习的自觉性。

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抓。笔者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学习成绩上将会有很大提高。■

猜你喜欢

生字阶段习惯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习惯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上课好习惯
斯诗私塾
好习惯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生字变身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