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事件的概率》案例分析
2009-04-15张金荣
张金荣
一、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成为了最常听到的词语之一,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变得开放生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何让学生乐学、爱学,乐于探究,如何真正感受到数学“很好玩”,并在交流与合作中真正理解和感受数学之美 ,成为今天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下面就一节示范课的亮点进行评析,这节课的内容为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新授课。
亮点一:创设情景,游戏引导,主动参与。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谁啊?
生1:篮猫、加菲猫 、流氓兔、柯南、小新。
生2:机器猫、皮卡丘 、史努比。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皮卡丘,你们想得到它吗?
生:想 !
【评析】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学生最熟悉、最热衷的话题,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数学课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最大可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亮点二:简单游戏,师生互动,引出课题。
师:好 !只是老师没有带那么多,不能发给每一位同学。每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并到讲台前站好。(游戏开始)
师:这 6 名学生是幸运学生,他们将有机会获得皮卡丘。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箱子(展示给学生),现在老师放两个乒乓球进去,一个红色,一个白色。 哪个同学摸到红球老师就奖励他一个皮卡丘,(边说边把 “摸到红球” 这四个字写到黑板上)若摸到白球,老师只能奖励他一块糖了,同学们说这6名同学获得皮卡丘的机会相同吗?
生:相同。
师:猜测一下有几位同学可能中奖?
生:3 位
师:肯定会有三位同学中奖吗?下面我们做一下这个游戏看看结果。
(摸球游戏开始)
师:共有几位同学是我们今天游戏的幸运者?
生:2 位。
师:让我们用掌声对今天最幸运的获得皮卡丘的同学表示祝贺!
师:同学们,今天的摸球游戏与我们以前的哪个游戏相仿?
生:掷硬币。
师:若我们把今天的摸球游戏做更多次,那么摸到红球可能性会是多少?
【评析】数学游戏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游戏开始时师生的一问一答,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掷硬币的游戏 ——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用以前的知识来指导今天的摸球游戏,同学们就很容易猜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3人,无形之中降低了学习难度,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的信心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但是游戏的结果“不尽人意”,为什么结果是2个人,而不是3个人呢?疑惑再一次吸引学生去研究后面的知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亮点三:分组实验,亲自探究,合作交流。
四人一组做摸球游戏,盒子中有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4球,其中红球有3个、白球有1个。
师:每个小组摸20次 ,组长做记录。摸球的活动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生:摇匀。
实验结束,各个组长汇报结果。各个小组的摸到红球的频率不同:70 %,65 %,85 %。
师:能否认为摸到红球频率有多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多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实验次数太小,只有20次,偶然性太大。
师:我们把全班作为一个大的实验,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小组长统计:摸到红球的频率是74.4 %。
师:我们能用这个数据作为摸红球可能性的大小呢?
生:不能。虽然是全班相对于小组比较准确,但是还是有误差。
师:时间允许的话,你预测应该有怎样的结果吗?
生:摸到红球的频率会应该越来越接近于75 %。
师:根据上节课的经验,我们知道随着实验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越接近于 75 %。 我们就用这个数字来刻画摸红球的可能性,也叫做摸红球的概率(教师边说边把“概率”两个字写到黑板上,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摸到红球的概率”,板书概率的符号p)。
【评析】分组游戏再一次增加了课堂情趣 ,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增强了团队意识,达到了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概率的意义,理解了概率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亲身实验后的反思中,学生深刻领会到频率(实验值)与概率(理论值)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中学教师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念呢?通过对本案例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不是教教材,不能将教材简单地“复制”后“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是用教材教,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流程,使之更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乐学、爱学,充满求知的欲望 ,渴望交流、渴望合作。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被动的听讲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自然而然地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
2.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余地和合作交流机会,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