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使用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几点建议
2009-04-15常立军
常立军
建构主义始终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老师与同学都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这一理论明确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使用好政治新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下观念:
1.新的教材观。新教材不再强调精华性、权威性,而强调只是一种素材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怎样学、怎样学好这个中心自由选择各种资源。
2.新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说明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相信学生都是有培养前途的,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3.新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新教材希望能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开放、互动、合作的研究型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获取新知识。
二、认真研读新课程实施建议
新课程实施建议是新教材的灵魂。多花点时间学习研究新课程教学建议,不但不会影响新教材教学的时间,反而会提高新教材的教学实效,即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感到课时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没有深入理解,仍然追求讲得“细”、“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新教材的实施效果。
三、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材浓缩知识→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新教材则强调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变为:教材及教师情境化知识→学生探究实践→学生提炼,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这种变化,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1.创设各种情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依照一定的原则对教材做进一步的重组整合,使整个教学环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性。
2.突出探究性学习的运用,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设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1)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围绕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应注意: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难易适中。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对问题现状的认识;“为什么”侧重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及造成的结果;“怎么办”则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2)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并经学生思考后,师生应围绕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讨论中教师要准确捕捉信息,控制局面,了解讨论程度,观察讨论气氛。既要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调侃,又要防止讨论陷于僵局。在讲授“劳动和就业”目题时,笔者采取分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探究:甲方辩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靠政府”;乙方辩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靠个人”。双方唇枪舌剑,据理力争,使教学任务得到圆满完成。
(3)适时、适度点拨,画龙点睛。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所在。点拨要适时、适度,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点、易混点、关键点、学生易于忽视的知识点的偏差,“趁热打铁”,以最简洁的语言点拨,并且适当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实现由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例如,在讲授商品含义及两个基本属性时,笔者设置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在讲授商品的价值量时,设置问题:讲台上摆放的不同厂家生产的粉笔其使用价值、价值是不是一样的?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一部分学生在发言中对某一知识点的错误理解暴露出来,笔者抓住时机,利用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以理论逻辑为主线进行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以理论逻辑为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以凸显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例如,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三大部分的内容连在一起进行复习,分析其中的理论逻辑,形成知识体系。
总之,新教材的实施给政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只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总结与反思,就一定能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