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2009-04-15任述琼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出路困境

任述琼

摘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环境和观念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从化劣势为优势,解决素材难题;重视阅读,做到胸中有物,有话可说;打破传统的作文课堂封闭形式,使作文教学多样化、灵活化等三方面提出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 困境 出路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让教师头疼、学生害怕的敏感“雷区”。一方面: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难。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如果把实行新课改后其他学科的高速发展比作疾驰的列车的话,那么,目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则还像一辆老马车,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尽管教师反复强调所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但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很多教师作文教学的切身体会是: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抓起笔就无从下手,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或者虚与应付,言之无物,通篇皆是流水账。作为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双方,都感到一片迷茫。笔者作为一名小语教学工作者,也曾有过思考,有过困惑。我认为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环境因素

农村的环境相对比较闭塞,信息化程度不高。这里缺乏繁华都市的各类新鲜事物,学生的视野相对狭隘,加之课外读物少、学习时间少、学习习惯差……多种原因造成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如果再没有正确的指导,学生缺乏对自己周边事物的感悟,自然在作文时缺少素材,作文时不但内容老套,无新意,且严重失实,缺乏真实性。此为造成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客观原因。

二、观念因素

农村小学的很多教师在教育教法上,因循守旧,不做创新,承袭旧法。对新课改的作文理念或理解不深,或片面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固定模式,不发挥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特点:

作文课基本按“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固定模式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重形式,轻内容:

作文教学大多从形式入手,平时不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也不向学生提出积累素材的要求,不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三)课堂形式死板,缺少灵活性:

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一学期下来,除课内作文以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学生写作源泉的枯涸必然造成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

如何拨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迷雾,走出困境,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劣势为优势,解决素材难题

农村相对闭塞落后的环境、给作文教学造成了一定阻碍,这里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少有现代化的科技设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农村环境也拥有城市环境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条件。

首先,这里拥有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提供的各种自然景观。只要我们留心,不难发现,这里有纯净的蓝天、朵朵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有蜿蜒的溪水、穿梭往来的小鱼,那么妙趣横生;田野中,金灿灿的稻谷、一片片的甘蔗、红艳艳的草莓,一片丰收景象;参差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鸟雀声的悠扬成韵、牧童骑牛的乡野情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这里入手,以命题、半命题等形式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到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观上,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好作文,如:《村边的小河》、《钓虾记》、《____的早晨》、《家乡的秋天》、《我帮妈妈____》……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写人写事作文中渗透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更愿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造成写作上的良性循环。

另外,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这也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一大隐性优势,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作文也别有一番吸引力。比如,腊月的赶大集,正月十五耍龙灯、吃元宵, 端午的采蒿、插艾,中秋的摸秋习俗,岁末的送灶扫尘、新房落成的上梁仪式……这些场面既富有特色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再有,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比较多,也更有感触:田间的收割播种、地里的采摘铲耕、水中的捞鱼捕虾、山上摘野果抓鸟雀、造新房时的搬砖运瓦……这样的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因此,如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将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劳动场景,引进习作的素材中,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写出优秀的乡村题材习作将不再是难事。

2、重视阅读,做到胸中有物,有话可说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首要一条就是提倡多阅读文章。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不但强调要学生多阅读,更要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积累的材料,才能成为自己写作的不竭源头。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从读中了解内容,读中鉴赏语言文字的非凡魅力,读中感悟作者伟大的精神世界,更要从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鉴于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读物偏少的现状,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多做点工作。比如,通过组织阅读互助小组的形式,鼓励大家交换读物,让有限的阅读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鼓励班级订阅合适的报刊杂志;组织阅读比赛、读后讲评活动……笔者在教室里特地开设了一个“阅读栏”,把平常在报纸杂志中读到的一些优美动人的文章剪贴下来,收集成一个个本子,或比较好的课外书,放在阅读栏里,让学生互相传阅、讨论,在这传阅的过程中,既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灵感。

3、打破传统的作文课堂封闭形式,使作文教学多样化、灵活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遵循:“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的一贯套路来。教师们在教学教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觉得,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宏观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而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应多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想象,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作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笔者曾采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1)抓住时机,及时作文: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们从三年级就写人记事,到了小学六年级还是同样内容,年年岁岁花相似,如此这般重复而无新意,怎么不将孩子们学习写作的那点热情消磨殆尽呢?因此,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也应该有创新,有灵动,让孩子们在惊奇与欣喜中快乐作文。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时机,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一次作文课前,笔者正要进到教室,教室里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原来,两个调皮的学生正在比赛吹气球。我灵机一动,非但没有制止他们,并且鼓励他们继续比赛。那天的作文即以“一场生动的吹气球比赛”为题。结果出人意料地成功,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质量不错的作文。

(2)形式灵活,激发想象:

小学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写想象作文水平。比如,可以借临时飞进教室的蝴蝶、闭眼聆听一段悦耳的乐曲、为课本上故事设计另一个结尾、对未来的憧憬……,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的想象作文。

(3)学科交叉,相互促进:

语文的作文教学不应独立起来,教师应该考虑如何让作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合理交叉。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美术课堂上的手工制作过程;还可以同音乐教师合作让学生欣赏主题音乐,让学生用作文的方式,揭示音乐中的内涵……教师只要用心合理引导,作文教学就会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起得到促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讲评得当,激发兴趣: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另外,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总之,要走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农村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

猜你喜欢

出路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