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思路重塑
2009-04-14李亚萍张涛
李亚萍 张 涛
摘要:军队兴盛,人才为本。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军队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本文首先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军人才培养问题上的矛盾与不足,最后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就实践新思路提出了具体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在军事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是建军治军强军之本。军事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是构成战斗力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占领了人才制高点,才能实现军队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因此,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加快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步伐,已成为迫不及待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矛盾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现状透视
(一)文化素质偏低与所需知识型人才的矛盾
培养知识型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钱学森曾经指出,战士至少应普遍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干部要大学毕业,师以上干部应具备硕士水平,军级干部要达到博士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年底,全军干部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4,1%,其中研究生达到12.8%,分别比1995年提高51个和10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我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已有了大幅跃升,但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外军相比,我军军事人才仍然面临着外军军官高学历化的冲击和压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军官“大学生化”。美军现有的26万名军官中,学士学历者有13.2万,硕士学历者8万,博士学历者2万。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占军官总数的38.4%,其中美国空军军官研究生比例达到51%。由此可见,我军军官与外军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军官在科学文化水准上的差距是较大的。应该看到,我军不仅存在装备上的“技术差”,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人的素质上的“知识差”。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与所需知识型人才存在矛盾,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显得刻不容缓。
(二)知识结构单一与所需复合型人才的矛盾
继承前苏联模式的院校教育传统,我军院校军事人才培养上主要采用“高度专业化”的专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院校比较重视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能力的培养,过多地侧重单一专业技能培养,轻视综合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员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知识则了解很少,学术视野局限。这种过度专业化的培训,使我军大部分军事人才文化素养普遍偏底,文化根基和思想底蕴不深,很难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只具备某一领域专门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已无法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培养集深与博为一身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填鸭式教学方式与所需创新型人才的矛盾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应该同时具备两个社会功能:第一是“重现历史人”。第二是“促成再创造”。由于多种原因,我军院校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育的第一种功能,即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现历史人”上,而对开发智能,“促成再创造”关注不多,使劲不够。学员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始终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上。我们的教学往往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教育比较注意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这种单纯喂“饼干”式的教学方法是不适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员讲,学员听,而很少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题,或与教员争论问题,致使有的优秀学员想“冒尖”也冒不出来。这种教育模式只能保证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贵在“怀疑”,贵在思考,贵在“跳出”旧的定势。我们要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跳出旧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四)教学内容滞后与所需未来型人才的矛盾
进行超前培养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军人才建设缺乏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这就很难从总体上对人才的宏观需求进行预测,把握超前培养人才的主动权。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有人估计,到2020年人类所应用的知识有一大半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其所学知识就有60%到70%已过时了。而我军院校有些培训内容陈旧,有的教材还是70年代编写的。院校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覆盖面小,一些未来军事斗争十分需要的“朝阳专业”没有纳入调整改革规划,而一些不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夕阳专业”,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压缩。教学内容滞后,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就会导致了当前所培养人才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新思路的构建
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是事物前进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事实,遵循军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路应该是:准确定位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立足我国国情军情,转变适应第一任职需要的培养思路,着眼军队未来发展需要,坚持打牢学员文化基础,突出合成性,注重创新性,努力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1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发挥好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军事院校是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通过院校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军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还不能适应新的军事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着眼有效履行军队职能使命,紧跟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现实需要,参照世界各国军事教育的有益做法,学习地方院校改革经验,深化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培训层次。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仅依靠本科和大专阶段的学习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在考虑部队需要和院校实际教学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应加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力度。二是注重打好基础文化课程基础。生长学员在学历教育阶段应该以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为重点,而在任职教育阶段则注重军事专业教育。三是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着眼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和新理论,实现军事指挥、政治工作、后勤和装备保障的复合,指挥、技术、管理的复合,后勤各勤务的复合。四是着眼未来建设,注重超前培养。处理好超前培养与现实能力的关系,使培养学员的素质结构,既适应当前部队任职,又能够适应21世纪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2借助国民教育优势,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
开放式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政策。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军现役高技术人才中,从国民教育高等学校中直接吸纳的占了30%,而每年美军新任命的初级军官的70%是由国民教育高等学校输送的。从现实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民教育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完全有可能实现。虽然近年来我军采取招收国防生和引进地方高素质人才等形式,迈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但是步伐不够大,还未能满足新军事变革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探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新样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大力发展开放式教育。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继续扩大国防生招收的比例,在一些地方院校的相关专业培养大批军队所需的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相关法规。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行为,必须在制度上予以规定,以确保各项工作能稳步开展。三是努力营造吸引和凝聚地方高素质人才到军队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各级领导要尽最大努力,在工作、生活环境上创造有利条件,形成能引进人才,更能吸引人才的良好局面。
3实施开发办学,探讨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的模式
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在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学术科研等环节上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交流培训机制。一方面是军队内部系统交流。院校应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员到部队调研、实习和代职,主动了解未来信息化作战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其科研、训练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部队应该通过选派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优秀干部到院校介绍部队情况或任教,及时向部队提出人才的需求。同样科研机构也发挥学术研究的优势,及时给院校和部队输送新知识,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在军队外层,则可以与地方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外军进行有限交流,学习和借鉴地方以及外军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定期选派军队人员到地方相关院校单位学习,有条件的可向外军对口学校派驻留学生,学习外军信息化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形成定期友好交流机制。
4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取,是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利于学员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为此,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要围绕专业,增加专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的教学,淘汰那些即将过时的陈旧内容。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课,将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军事高科技发展趋势、军事预测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以不断拓宽人才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开发式、导引式,鼓励学员多提问题。在强调教育方式规范统一的同时,注意照顾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人才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军事实践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