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彻底解放思想和搞好统筹兼顾

2009-04-13彭先兵

桂海论丛 2009年2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未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我国30年的改革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其间的大突破也有着相应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就是“南方谈话”引发思想解放运动出现又一轮高潮的直接成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模式;解放思想;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022-04

收稿日期:2008-11-21

作者简介:彭先兵(1970-),男,湖南永州人,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被称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和新鲜的成功经验早已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和进程呈现出明显的迟缓现象,拉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的后腿,整个体制改革呈跛足前行之态。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桶的容积决定于围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而不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要使木桶的容积变得尽可能大,就要把围成木桶的各块木板造得跟最长的那块木板尽可能一样长。如果把体制改革这项伟大工程比作一个木桶,经济体制改革这块木板已造得相当高了,而其它方面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这块木板,则相形见“短”了。因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已刻不容缓。

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至今未确立明确的目标模式

我国30年体制改革的经验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因为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模式,经济体制改革就有了明确方向和标准样式,就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去实施。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认识和选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目标模式的清晰度每提高一层,经济体制改革就前进一大步。特别是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大踏步前进了,仅经过短短几年,就在世纪之交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变革。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渐进式改革方式为主的改革,其典型特征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然后沿着既定的目标模式“攻坚”而进。我们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也应积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虽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目标模式显得不明确。学术界虽然提出多种设想,如咨询型法治政体说、合作主义国家模式说、民主的国家制度建设说、增量民主说、民主的法治型体制说等,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党和国家通过合法组织程序确立的,且不说这些观点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改革30年来,我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要比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曲折得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体制改革伊始就将矛头指向原有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的总病根,强调“过去的那一套不适应今天和今后的任务,非改不行”[1],并在十三大将“党政分开”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此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中央设总书记和书记处、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规定任期制和离退休制、进行机构改革和实行党政职能分工等,这些措施都部分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将改革直指“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和提出“党政分开”,虽然还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但已是其中最核心的东西了。由于这一时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没有匆忙定下来,尽管改革的主要指向和内容是正确而明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在此期间已经意味深长地指出:“现在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2]343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面临着急剧变幻的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和内容实际上做了较大调整,在策略上转向强调正面建设和稳定大局,在内容上侧重强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其典型表现是: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又来到一个关节点上。

二、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需要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改革往往都要以思想文化上的变革为先导,其发展进程中的大突破也往往要以相应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如此。纵观30年的体制改革,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并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波浪式发展而向前发展。迄今为止,解放思想已经历两次大的高潮,体制改革也随之发生了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高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发生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它树起实践标准的权威,促使改革的大幕得以正式启动;第二次高潮以十四大前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标志,它冲破“姓资姓社”问题对人们的长期束缚,树起生产力标准的权威,它的直接成果是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彻底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十四大以后,解放思想的小波澜虽然在不断出现,特别是1997年对“姓公姓私”问题的澄清,可谓一次较大的波澜,但解放思想的第三次大高潮迄今还没有形成。因为“姓公姓私”问题本质上从属于“姓资姓社”问题,前者解决是后者解决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前者的解决决不可能与后者的解决相媲美,而只能是思想解放运动第二次大高潮下的次高潮。

另一方面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30年改革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特别是不断从“左”的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条主义,最初主要表现为“两个凡是”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后,它就主要表现为凡事都要问一下“姓资姓社”或“姓公姓私”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长期面临的困境主要就是由这个问题造成的。按理说,经济体制改革能冲破“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该能够冲破“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因为同样是社会主义改革,越南处理此问题比较成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几乎同步。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曾向越南介绍改革的经验。现在越南一些改革已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例如,领导人差额选举、越南十大的报告提前两个月发给全民讨论等。越南在这些领域的改革为什么能跑在我们前面?因为他们思想解放得好,政治上也没有纠缠于“姓资姓社”的争论。

当前,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已成为我国继启动全面改革和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之后又一新的艰巨任务,因而必须酝酿和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这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应把重心放在政治领域,使政治体制改革能补好突破“姓资姓社”问题的课。这就要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起“以人为本”的权威。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人为本”,主要是要真正承认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力促建立这么一种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保社会主体能充分而科学地行使选择权。简言之,就是要树起“社会主体标准”的权威。因为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高潮树起的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虽然都是权威,但二者在其现实性上都离不开社会主体的认同和选择。呼唤人的主体性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必须也应该转入政治领域,寻求建立一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完全、充分、公平、合理地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的政治体制。否则,改革就会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遇到人的障碍的问题”。

解放思想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一大法宝。邓小平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3]260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则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当前,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首先要像破除“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观念一样,坚决破除把西方国家取得的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回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程,关键在于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范畴,从而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同理,在政治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和博爱就不是资本主义所专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绝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的原则。不能照搬无疑是正确的,但可以也应该借鉴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多党制、普选制和分权制衡原则,因为它们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反对封建主义所取得的文明成果。邓小平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2]323试想,不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中吸收养料,又怎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呢?其实,作为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总病根的“权力过分集中”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封建遗毒纠缠在一起的,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全相悖。因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2]335他还多次强调:“搞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373值得庆幸的是,十六大已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十七大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不应再是一种“单打一”的活动,而应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我们不能像过去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一样,仅专注于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方面,而忽视为其它方面的改革确立相应的目标模式。因为整个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的体制改革是四位一体的改革,后三者都应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目标模式,都不能拉后腿。目前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成为后三者中的重点。因为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体制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是相依附的,后两者的目标模式确立了,前两者的目标模式才能相应得到解决。这也是“统筹兼顾”方法的本质要求。“统筹兼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一种既强调抓重点又同时兼顾其它各个方面的方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首先要搞好政治体制改革内部的统筹兼顾。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走“片面改革”的路线,要依靠全党的智慧,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这是贯彻“统筹兼顾”方法的前提性问题,离开了这一前提,任何好的方法都要大打折扣。其二,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清主次轻重,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既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来带动它的全面工作,又以全面工作来推动中心工作。具体而言,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兼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非重点,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其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分先后缓急,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因而有个“何者当先”与“何者宜后”的问题,还有个通过分工合作,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的问题。总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按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3]252。

另一方面,为政治体制改革确立目标模式,也是统筹兼顾整个改革大局的需要。改革是系统工程,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脱离别的方面而独自发展。因此,我们搞改革既要牵住“牛鼻子”,又要学会“弹钢琴”,即必须抓住改革的重点,同时兼顾好其它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整个改革的重点,一直以来我们是紧紧牵住了这个“牛鼻子”。然而正如过去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飞快而社会发展滞后一样,经济体制改革也前进得很快,而别的方面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却滞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攻坚”也缺乏应有的政治支撑。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逐步确立和初步实现的过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内在的要求——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健康运行,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和健康发展,需要强大而有效的政治支持。这不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选择的特殊性对政治制度领域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一切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要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要营造出现代化进程所亟需的政治制度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选择及其进一步实践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所营造的政治制度环境的优化程度,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究竟能够为整个改革提供多大程度上的政治支持”[4]。改革启动不久,邓小平就反复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 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3]116 他还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3]164今后,政治体制的瓶颈能否突破,将决定着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大业能否从深处最终突围而出。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制改革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杨立新,井建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69.

责任编辑 谭 焰

Deepening Political Reform Need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Thoroughly

and to Make Overall Consideration

PENG Xian-bing

(Nanbo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DongguanDongguanGuangdong523083)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lagging behind in political reform is that a clear objective pattern is not made just like the economic reform. China's 30 years of reform is to take emancipating the mind as the guide, in the period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t also take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thinking as the guide, especially the making of objective pattern of the economic reform is another direct resul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by “the South Talk”. A new round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persisting in overall consideration are needed in deepening political reform and making clear about the objective pattern of political reform.

Key words: political reform; objective pattern; emancipating the mi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革命老区摆脱贫困的关键
解放思想努力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
鼓励全民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初中语文磨课教学探究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