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

2009-04-13邓丽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有机系统。从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本质与表现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思考来看,精神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及其建立的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发现,大学生不同方面的精神压力源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压力源;心理健康;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09)03-0039-05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有机系统。从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本质与表现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思考来看,精神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强,大学生学业、择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日常生活的精神压力源也逐渐增多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轻则是适应不良,重则引发心理困扰、甚至心身疾病的发生。本研究拟对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起大学生精神压力与日常适应、心理困扰的关系模型,以便为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日常压力问题、改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概述

长期或过于激烈的精神压力,是大学生出现日常适应不良、引发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Selye的生理压力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压力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状态下会造成其身心的伤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都会成为其精神压力源,使个体产生紧张情绪反应即压力。selye曾提出,适度的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激活机体的非特异性适应系统、增强适应能力,但过度的精神压力也会导致个体的适应不良。Holmes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精神压力源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有不少学者倾向认为,精神压力有维护心理健康和导致心理障碍的双重作用,适度的精神压力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但强而持久的精神压力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和生理机能失调,进而发生心理困扰、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校园精神压力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并与心理障碍呈正相关。长期的或过度的精神压力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精神压力状况,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此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可以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着手点和目标。

从大学生精神压力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上看,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因素可以被看作刺激(或“先行因素”),适应和心理困扰症状可以被视作最终的反应(或“后果变量”)。即不同的大学生在遇到不同的精神压力源事件时会在情绪、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情形,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或心身后果(精神和躯体症状)。很多研究者已将大学生的在校适应状况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进行研究。从心理健康的表现即从反应变量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表现为能够较好地认识和处理在校期间所遇到的一些精神压力源事件,在情绪、人际、学习、择业等各方面适应良好且没有持久、强烈的行为与情绪困扰。从以往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大,适应状况就越差,心理困扰就越严重,也更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但是,以往相关的研究所采用的工具往往是非本土化的研究工具,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会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来看,中国大学更强调集体,而西方大学更强调个人。如,中国的大学生住集体宿舍,基本是同一班的学生在上课,很少有选择专业的权利,有专门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品德等进行管理,等等。另外,以往研究多从心理症状的角度探讨精神压力与各种心理障碍的关系,较少将精神压力、适应与心理困扰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而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是一个先从精神压力影响日常适应状况、再引发心理困扰的动态关联过程。并且。对于不同的精神压力源究竟对大学生不同方面的适应有何影响、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适应不良如何引发心理困扰等问题,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和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利用本土化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考察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二,考察精神压力的不同方面对大学生不同方面的适应状况、心理困扰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校适应不良如何进一步引发心理困扰。大学生精神压力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假设模型见图1。

二、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共调查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2130人。学生以自愿和不记名『的方式参加。回收有效问卷2035份,问卷回收率为95.53%。其中,男生974人,女生1061人;文史类696人,理工类993人,文体艺术类346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1172人、为农村的863人;大一841人,大二516人,大三472人,大四206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所用到的工具包含三个量表,分别是:①大学生心理困扰。采用郑日昌、邓丽芳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该表量由104个项目组成,整个量表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另外还包括检测作答可靠性的4个项目。对每个题目描述的症状按出现的频率采用5点记分方式,从1(没有)到5(总是)。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4-0.893,与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大部分达到显著水平。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达到0.906。②大学生适应状况。采用方晓义、沃建中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CCSAS)。整个量表由7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前6个量表又各自包括两个小维度,分别为这6个方面的适应现状和适应调节。整个量表共

有60个项目。60个项目均采用自陈作答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是1至5,其中1为“不同意”、5为“同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在内部一致性系数方面,7个维度除校园生活适应和满意度略低于0.70以外,其他5个维度的信度系数都较好,总量表的信度系数高达0.93。2周后的再测信度系数也非常好,分量表及总量表的r系数都在0.90以上,其中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更是高达1.00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仅系数达到0.883。③大学生精神压力。采用梁宝勇、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hina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Scale,CC-SPSS)。该量表由85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家庭和发展等5个领域常见的精神压力源,包括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对应激事件的评价由三个等级组成,分别是:A=好事,B=中性事,C=坏事。根据这些事件各自造成的心理影响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来评价心理影响的大小,共分成7级,其中1为“无影响或极小影响”、7为“极大影响”。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2周后重测,总量表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介于0.97和0.98之间,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达到0.99。总量表和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80以上,其中总量表则达到0.96,说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达到0.878。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获取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级、性别、专业、来源地。

(3)研究程序。由主试在被抽取的学校进行团体测试,所有被试全部匿名,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在测试之前,告知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只作科学研究之用,如有需要可以提供测试结果给本人查看。所有测试结束之后,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工作,删除无效数据。最后,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l2.0和AMOS4.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利用SPSSl1.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工作;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验证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结果与分析

(1)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正式验证假设模型之前,先对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统计,以获得初步的信息、为下一步的检验做好准备。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精神压力与适应、精神压力与心理困扰、心理适应与心理困扰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发展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与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106与-0.368间;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发展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131与0.409间;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174与-0.692间。

(2)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摸分析。相关分析已表明,精神压力各变量与适应、心理困扰各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以往理论和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概括为:在不同的精神压力状况下会有不同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困扰表现,且不同的适应不良状况会进一步引发不同的心理困扰。通过进一步采用协方差结构方程建模的分析方法对前面图1所示的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模型(注:实线箭头表示各路径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水平)。

本研究用AMOS4,0软件对精神压力、适应与心理困扰的关系进行了结构方程建摸分析,各项拟合指标见表1。通常情况下,理想的GHI、IFI、TLI、CFI均应大于0.90,RMSEA应小于0.1。由于每一项指标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参考多个指标的一致性及构想概念上和理论上的合理性来判断模型的拟合程度。多数学者认为,GFI、IFI有较好的稳定性,RMSEA也是常用的值,x2df值比较容易受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它更适用于嵌套模型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整体模型的各拟合指标良好,其中GFI、AGFI、IFI、TLI、CFI都大于0.97,RMSEA=0.076(<0.08)。尽管X2/d值不太理想,但因为样本量较大,综合分析比较多个拟合度指数,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接受。另外,从图2中模型的各路径系数来看,精神压力对适应、精神压力对心理困扰、心理适应对心理困扰都具有直接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1、0.22和0.58。除了上述直接影响心理困扰的路径外,还存在一些间接影响路径:精神压力→心理适应→心理困扰。综上所述,大学生精神压力与适应、心理困扰的关系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精神压力可直接影响适应,适应可直接影响心理困扰;其次,精神压力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困扰又可以通过适应间接影响心理困扰。

三、研究小结与建议

在本研究的现实条件下,可以得到两条结论:①大学生精神压力对适应、心理困扰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体的精神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反之则更容易适应环境;个体的精神压力越大,产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②精神压力还通过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在校适应状况引发心理困扰。大学生面临过多的精神压力来源时,可能会先在人际、学业、情绪等方面出现一些暂时的适应不良的状况。如果这种状况没能及时得到调节,则会进一步引起各种心理困扰。

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紧张和压力,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有的出现了来自学业、人际、情绪、择业等方面的适应不良状况,有的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出现了自伤和伤人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的,而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来源于各个方面的精神压力、个体适应能力等都是与心理困扰有关的重要因素。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困扰在学业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为人际交往、学习、情感问题;三年级集中在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四年级则以择业问

题为多数,兼有情感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都提示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兼顾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过渡和适应、减少心理困扰的发生。另外,在应激与心理困扰之间还存在许多中间调节变量,如性格因素、社会支持、先天体质、情境因素、个体应对技巧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人个性特征、情绪反应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产物。因此,当大学生个体遭遇到心理应激时,他们的人格特征、个体应对技巧等也会对他能否适应环境或会否产生心理困扰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开展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探讨和验证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事件与适应、心理困扰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可以为高校开展心理干预、指导学生工作实践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本研究,可以给予我们三点启发。①要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人事制度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分配格局、生活方式也在产生剧变,而当代大学生成为这些变革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放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弱点泛浮出来,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进而形成心里疾患。一些学生反映,“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经济难以负担”。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这些精神压力状况,关心和接纳每一个学生。另外,还尤其需要关注内向学生群体和贫困学生群体,这两类学生的精神压力问题通常更为突出。他们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要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大学阶段的几个关键适应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目前的大学生多是“80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及长辈的关爱、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这使他们容易变得任性、依赖和骄横;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又限制了他们其他能力的发展,因而变得对新生活难以适应、社交技能缺乏、无法应对挫折;同时,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的过分看重,又使他们容易变得恐慌、焦虑、内疚,进而导致适应不良和心理问题的出现。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大学生成长中所伴随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情感、求职择业等几个方面。因此,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学会积极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磨合中保持自身与外界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并使其思想和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注点。⑧对大学生加大应对技巧与日常适应训练。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来源、适应状况、心理困扰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机制是一个“由精神压力-心理适应-心理困扰”的动态关联过程。这些都提示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做到两点:一方面,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提供相应的辅导策略;另一方面,既要从问题角度出发、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产生,更应从发展角度入手、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压力事件应对技巧与日常适应训练,如情感教育和社会交往训练等,从正面提高其压力应对技巧和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总之,应当通过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心理问题或轻微精神疾患的学生进行诊断和矫治。这里面的问题既有发展性的问题,也有适应性的问题,还有一些障碍性的问题。要让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处理,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全面做好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关注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危机事件的干预,更应把发展性心理辅导与训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课堂、讲座、社团活动、编演心理剧、编辑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等形式,帮助师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教师应主动理解、关怀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由其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网络。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