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木桶效应”:整合“短板”谁补?
2009-04-09阳燚
阳 燚
不管是在教育信息化专家的讲座上,还是在中小学信息化校本教研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词绝对是个“大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然而,我们的实践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有为了整合而整合,失教学之精髓的;有公开课整合了,常规课“涛声依旧”;有用信息技术只为锦上添花,与教学貌合神离的。是我们的整合思路错了,还是我们根本没有为整合铺平道路?
整合:不仅仅只有课程
对于学科教师而言,若要上网搜索教学资源,那就Google、百度吧。打开众多网站,搜集到一个个下载与所教单元有关的课件,可最后发现下载了一大堆,能用的却是凤毛麟角。既然好的教学资源不好找,那就尝试在课堂上应用一些社会性网络平台吧,比如Blog、Moodle等。结果又发现类似的平台太多了,新的Web2.0技术层出不穷,一般教师有些应接不暇了。
如果各个信息系统能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行整合,让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能“一键式”地高效教学和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需要人为地去号召,更不需要学校制度强行要求了。原来,所需要整合的,不仅仅只有课程!
“孤岛”:教育信息化的切肤之痛
泛着一叶孤舟行驶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之中,除了网络搜索引擎这个传统导航仪之外,你有更高级的GPS定位吗?特别是伴随着众多Web2.0技术的诞生和应用,网络资源使用者成为了网络资源的制造者。信息量激增的同时,重复、雷同、低效的资源也不计其数。一个个信息“孤岛”正在悄然形成。它不仅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更成为阻碍航行的暗礁!
一些教育工作者们在抱怨信息“孤岛”带来不便的同时,却在制造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君请看——
“学校校庆了,旧的网站不要了,重新建个新的网站。至于旧网站的信息,先放在那儿吧……”
“学校要加强无纸化办公,以前开发出来的管理系统需要更新功能。什么?以前帮学校做管理系统的公司倒闭了?看来又得重新找人开发一套新的管理系统了……”
“期末考试结束了,大家要加强信息录入工作,以便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大家要按时登录教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更新学籍信息和考试分数。另外,学校自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需要分数录入和更新……”
新的系统完全代替旧的系统,旧的信息从此尘封。各级管理系统不同,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输入相同的信息。为什么就不能实现信息的连贯性和系统之间的整合呢?试问,究竟是我们驾驭了信息,还是信息奴役了我们?
整合“短板”,补之有道
看来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仅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在于信息“孤岛”之间的整合。那么,在教育信息化这个木桶中,整合的“短板”如何补齐?
首先,需要教育部门的管理者整体规划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开发新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分析哪些信息是现有的,而不需要重新再建设和输入的。据笔者所知,教育部门需要应对各种教育信息的汇总统计,有时是统计教师的职称或者年龄,有时是整理学校各项收费,有时是统计外地学生的来源地。这都需要教育部门能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各种管理系统一个接一个开发,这就更需要管理者运用整合的原则来指导工作,深入考虑这些系统今后如何升级,各个管理系统之间是否能信息互通,是否对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开放性接口等等。
其次,学校校长要运用整合的思路指导学校信息化,让技术整合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只是在课堂。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校长要能够通过技术营造民主平等的文化交流氛围,让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中不可割离的一部分。让技术整合于日常管理和互动之中。学校的领导者不仅是技术的倡导者,更是新技术的实践者。
再者,教育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采取整合方法搭建系统体系。技术上,可借鉴Mashup。这个单词起源于流行音乐,即从两首属于不同流派的歌曲中混合演唱和乐器的音轨而构成一首新歌,通指采用混合技术搭建,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块与不同的外界API接口对接实现。Mashup产品形式有很多种,既可以是一家服务商把自己的多个产品或多个功能模块,通过各自的API接口,在自己的平台上实现统一的服务整合,也可以是服务商搭建一个通用平台,将其他服务商的服务转化成统一的服务接口,供用户在平台上自由组合调用。这是从技术层面上对整合理念的一种描述。
我相信,通过整合多方面的努力,一定能从整体上提升整合的深度,让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实现全面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