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 打造教育数字舟山
2009-04-09杨忠华徐志平
杨忠华 徐志平
舟山市地处浙江东部,是全国唯一的群岛城市。全市有中小学校119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近几年来,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舟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本市教育现代化进程,规划区域教育的高标准均衡发展、高质量内涵发展和高水平特色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中小学拥有电脑14,147台,生机比6.5:1,计算机房178间,多媒体教室1,694间(不含学校综合多媒体教室),有23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全市所有学校都通过专线光缆上网,98%的学校建有相对完整的校园网,100%的教研组完成电脑配备。全市乡中心校以上的所有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市有278名计算机专兼职教师,98.2%的学科教师(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通过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考核,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全市有2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8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总投入达1.5亿余元。
抓住机遇,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舟山作为群岛地级市,有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天然屏障。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克服海岛“瓶颈”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抓住创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机遇,一方面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把发展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管理轨道。
目标既定,牵动全局的增长点在哪里?促进整体推进的突破口又在哪里?2001年,市政府制定并下发的《舟山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2005年前,全市所有乡镇以上中心学校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每校均要建设一个讲授型的多媒体教室,70%以上学校要建立校园网,并要求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还专门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更加具体明确了全市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坚持效益原则,全面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当我们寄望于“打造教育数字舟山”之时,审视的目光定格在“效益”环节上。舟山教育人意识到:效益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根据舟山市的经济发展和学校具体情况,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的要求配足、配好基本设备,遵循适度超前与经济实用的原则,建立学校大宗物品采购申报制度。同时,按照《规划》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先后开展了电脑进教研组工程、多媒体建设工程、城域网改造建设工程等,以项目促建设。每项工程进行前,我们会对学校的教育装备情况先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硬性指标,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采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学校自筹、社会赞助为辅的原则,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紧锣密鼓地开展网上教育资源建设。199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教育网站。2000年,全市4县区相继完成了教育网站建设。近几年,教育网建设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完成改造了教育城域网、网上资源平台、远程教学平台、信息数据中心等的设计与开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网上资源建设,并利用自主开发研制、购买等方式,我们不断地充实网上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舟山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行动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我市职能管理部门始终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制定了舟山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管理办法,按照《舟山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方案》的7大课题有选择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均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抓应用队伍建设,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整体水平
调整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软硬件环境,实现校际均衡,另一方面要整合人力资源,力求师资均衡。
舟山地处海岛,人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僻远小岛,留住人才让他们安心工作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我们通过“就地培养,适当引进”的原则打造专属的现代教育技术队伍。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外,我们从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一方面由职能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县(区)职能部门参与考核,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中设立电教专业系列,评定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这一系列措施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市86%以上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是半路出家,仅有极少部分是科班出身,渔农村学校尤为如此。我们从对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突破口,除了省二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外,我们继续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岗位辅导和培训,重点落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上。2009年,我们还将出台《舟山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岗位培训实施办法》,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实行“先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的新政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我们从1998年起就开始进行全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计算机硬件维护技能培训。之后又组织了骨干教师的高级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从基本操作到课堂应用,从骨干到全员,全市中小学已经形成了从硬件维护维修到日常教学应用的教师队伍。
一个高度留在了身后,又一个高度矗立在前方。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网络建设,计划用2~3年时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初步形成网上虚拟教学研究和学习环境,初步建成全市教育的网上大课堂,成为教育和社会沟通的有效平台。继续提高渔农村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水平,满足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到2010年,全市所有学校班级都安装多媒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广大渔农村孩子能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收益评估研究,努力开展学校、区(县)、地市之间的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发展“长三角”区域城市间教育信息化的互动,提升本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电化教育馆浙江舟山蓉蒲学院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