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远工程光盘资源“本土化”思考
2009-04-09赵彦俊
赵彦俊
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天网”、“地网”,缓解了农村师资匮乏、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为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但是,农远资源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农远工程光盘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土化”缺失
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播放模式是“为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和初中配置大屏幕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电视机和DVD机播放教学光盘进行授课或辅导”。光盘内容主要是以小班教学课堂为实例。笔者通过对渝东南地区农村的实地调查发现,农远工程光盘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光盘教育资源闲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并存,二是对光盘资源“整体搬家”和“片段搬家”的现象严重。这两方面倾向消解了农远工程的效果,影响了农远工程的有效开展。这实质上是光盘资源“本土化”的缺失。从光盘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讲,光盘资源的“本土化”就是为使用者提供有针对性、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资源和本土服务,将外来资源“化”为本土资源。
1.现有光盘资源闲置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并存
据统计,2003~2006年,农远工程为中西部地区23个省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免费发放了6,500多万张教学光盘。农村小学和初中每校平均拥有光盘225张。由此可见,电化设备较为齐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笔者在渝东南一所农村中心小学考察时发现,其电化设备上面布满了灰尘,光盘资源使用率极低。当地教师认为,光盘资源虽然很多,但在课堂上能够用得上的却很少。有关调查显示,近21.4%的教师觉得现有的资源不够用、不好用。
国家虽然为农村配备了丰富的光盘资源,但却不是量身订做。从现有光盘资源来看,光盘资源的内容主要是以优秀教师的实时授课为主,城市化倾向明显。多数光盘资源是针对城市教师和学生制作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经验的光盘资源稀缺。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信息化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与农村地区丰富的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资源现状不对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这也导致了资源开发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光盘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的需要,光盘资源出现了结构性匮乏。这是农远工程光盘资源开发和建设中需要认真对待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光盘资源的“整体搬家”和“片段搬家”
与光盘资源闲置相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西部师资缺乏的教学点,光盘资源被“整体搬家”或者“片段搬家”的现象严重。
(1)光盘资源的“整体搬家”
在西部边远农村地区,国家虽然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但是许多教学点师资仍然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只能采取复式教学的方式。即便如此,有些科目也不能正常开设。农远工程光盘资源正是根据这一特点而设计。
有学者提出使用光盘资源的方式之一就是“整体搬家”,农村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大多采取“整体搬家”的播放方式。这种方式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因为光盘资源中的优秀教师是城市中的教师,学生是城市中的学生,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风格、兴趣和态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适用于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农村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光盘中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固化了的课堂,而后者则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课堂,是教师根据现实教学情境与学生互动而生成的课堂。尽管虚拟课堂中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替代不了现实的互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农村教师在使用光盘教学资源时越发不能过分依赖甚至迷信,而应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师只有熟悉她的每个学生,她才能有指望去发展任何一种教育方案,使之达到科学的标准,或者符合艺术的标准。如果教师不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假定计划是否有价值。”
(2)光盘资源“片段搬家”
播放光盘资源中的某一片段或者是某些片段,对学生来说较“整体搬家”容易接受。农村教师如果将所选取片段有机地“嵌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并融入教学过程,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光盘中的虚拟课堂与现实中的课堂相脱节,农村教师不能处理好光盘中师生与现实中师生的关系,虚拟课堂中的教师与现实中的教师“两张嘴”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教师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段而不选择别的片段,如何将所选取的片段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往往缺少深入的思考。
二、农远工程光盘资源使用“本土化”缺失的成因分析
农远工程光盘资源使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光盘资源本身的原因,也有农村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缺陷的原因。
1.光盘资源的缺失
尽管农远工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光盘教育资源,但总体来看基本是“单一型”资源,主要表现在:其一,以优秀教师的实时授课为主,只是呈现了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而缺少优秀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讲解与指导;其二,光盘资源呈现形式单一,如优秀教师的整体教学案例较多,而“积木式”、“模块化”的教学素材不足,没有给农村教师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留下足够的空间,即只起到了“输血”的作用,却缺少“造血”功能;其三,光盘提供的技术单一,课件流程固定,其内容不能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更改,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地播放和观看。加上资源内容城市化倾向明显,而对农村中小学真正需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课改的多样性需求。
2.“二次开发”不足
光盘资源是课程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作为纸质文本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分,作为光盘资源也应该有国家光盘资源(国家给农村中小学配备的光盘资源)、地方光盘资源和校本光盘资源。但是就现有的光盘资源来看,缺少与农远工程光盘资源相配套的地方光盘资源(即光盘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校本光盘资源(即光盘资源的“三次开发”),有研究表明,只有21.3%的学校自己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资源。这自然难以满足起点各异、条件不同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不仅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反而会使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
3.农村教师资源整合能力欠缺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教师使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将不断提高,不会成为影响光盘资源使用的障碍。但是,农村教师资源整合能力则是光盘资源效果能否正常发挥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农村教师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即使光盘资源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资源,一线农村教师对其不能合理地取舍和应用,光盘资源的效果依然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光盘资源“本土化”的条件及其策略
光盘资源的“本土化”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光盘资源应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和能够将光盘资源“本土化”的技术,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光盘内容进行编辑、调整、添加等。二是本土教师具有将光盘资源进行本土化整合的能力。要想使农远工程光盘资源成为本土的优质教育资源,必须改变光盘资源的“单一性”,多维度开发教育资源,发挥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建立共建、共享、互补的长效机制,提供积件化、模块化的教育素材,使光盘资源具有易整合性、易添加性等功能。
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本身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如何在繁杂的资源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并对二者进行重组和优化,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等,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对光盘资源采取“本土化”策略,并不意味着颠覆光盘资源,而是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光盘资源的作用。
1.“本土化”的重心
首先,基于本土实际。光盘教育资源毕竟是外来资源,并不能完全符合农村教学的实际。如果忽视农村实际,光盘资源就势必是“无的放矢”。农村教师只有对当地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实事求是,自主地对光盘资源进行选择、加工,或者是解释,使其成为符合本土教育实际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整体搬家”或“片段搬家”这样一个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过程。
其次,研究“结合点”。这是真正达到“化”的阶段。本土教育资源只有与光盘资源相结合,才能提高其质量。同样的,光盘资源只有植根于本土教育资源之中,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然,光盘资源与本土教育资源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或者迭加,需要我们研究和找准光盘资源和本土资源的结合点,即光盘资源在本土教育资源中的生长点。比如,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风格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等等。
2.本土化的方法
不同的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本土化的方法不尽相同。笔者试图探求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移植。这是对光盘资源的初级本土化,即主要采用“整体搬家”式地“移植”光盘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具有更加重要的主导地位,不仅控制光盘播放进度,而且还要进行播前指导、中间点拨和播后总结。
第二,借鉴。这可以看成是移植的更高级形式。但不同于“整体搬家”式的移植,而是“片段搬家”式的移植。虽然表面看来是“借”,但其背后是“鉴”和“化”。而这“鉴”和“化”则是基于对为什么要移植这一段而不移植那一段、为什么这样“借”而不那样“借”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第三,融合。这是光盘资源和本土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从外形上使用光盘资源,而是把光盘资源与本土资源重组、整合和优化,使光盘资源“化”于“无形”,有机地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西部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实际,光盘播放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存在。光盘资源如何凸显其优质的特点,又如何使其符合农村实际,发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作用,的确是值得大家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宏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2]陈至立.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08-03(1).
[3]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关于实施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Z].教基厅[2003]6号.
[4]曾杰.我国中小学光盘资源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5]张新明等.农远工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赵呈领,王艳丽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8]刘志波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4(8).
[9]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