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TAD策略优化教学
2009-04-09李远航秦丹
李远航 秦 丹
STAD被称为“学生小组—成就型合作学习”,是对合作学习的新发展,也是当前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关注的合作学习策略之一。STAD策略具体包括一个常规的教学过程、混合能力分组的合作学习、小测验以及对超过自己过去记录的小组成员给予认可和奖励。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分支,STAD策略不仅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强调以“成就变化”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实施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绩效评价理念。
依据STAD策略,可以将合作学习过程划分为6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其中,“分组”、“合作探究”和“测验”环节保持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而STAD合作学习策略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呈现课程材料”、“介绍STAD”和“认可小组成就”3个环节中。在“呈现课程材料”环节,教师应依据情况给每个小组发放材料,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载体。“介绍STAD”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将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认可小组成就”环节是STAD策略最突出的特色,它要求通过测验的方式认可小组成就,即以学生的成长或变化的分数记录每个小组的综合发展情况,针对发展变化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个人学习认可(如上次测验分数为91分,合作学习后的测验分数为94分,则成长分数为3分;若上次测验分数为91分,合作学习后的测验分数为86分,则成长分数为-5分)和小组学习认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变化分数进行计算)。本文以《图文混排》为例,探讨该策略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一、设计思路:STAD策略应用基础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其适用并擅长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STAD也不例外。根据对STAD策略的尝试实践,我们认为STAD适用于那些有一定探究性、扩展空间的问题,只有这类知识才有必要通过整合不同学习者的观点,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图文混排》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采用STAD学习策略的原因有三:第一,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图文混排》的教学目标灵活,可以设置多样化的任务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不同的目标。第二,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在Word中输入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这节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进行部分内容的深入探索。第三,通过本节中“插入图片”及图片版式设计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将学到的技能迁移到艺术字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等内容的学习中去。
二、教学准备:STAD实施的材料
在《图文混排》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依据STAD合作学习策略的要求,教师需要准备两份材料供学生使用:一份KWL表格用于学习者特征分析(见下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知识状态、学习预期以及对学习过程检查的预期;一份用于评价学生成就的量规。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成就的评判建立在作品评价、同伴评价以及个人评价的基础之上。在应用STAD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事先提供用于最后评价的量规。同时,告知学生STAD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在STAD中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互相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得高水平的小组认可。
三、学生准备:STAD实施的小组形成
为了避免由于分组不当或学生对各自责任的不明确而造成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应用STAD教学策略时,我们采用了学生能力分组的方式,即以多次成绩为依据进行分组。在《图文混排》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每组4~5人进行分组,依据学生过去成绩、测验分数等方面的测量将学生从高到低排序,并将该等级排列分成4等份,分别从每个等份中各选一名学生组成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小组。在形成学习小组后,要求学生用3~5分钟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并确定小组的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小组内成员明确小组学习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如当小组内有同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其他成员有责任向其提供帮助。只有保证小组内所有的成员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才算小组合作学习结束。
四、学习过程:STAD应用
基于对《图文混排》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设计了“主讲+合作+迁移”的学习过程。“主讲”部分针对的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在本课中,我们选择“插入图片”和图片版式中的“嵌入”版式设置作为主要讲授内容,由教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的方法进行操作步骤的分解讲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跟随操作,掌握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将其设置为“嵌入”版式的方法。“合作”部分是STAD的核心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探究与讲授内容相关,又高于讲授内容的技能操作,如在掌握了插入“剪贴画”的技能后,自主探究从文件夹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合作探究如何在Word中修改图片的大小;在掌握了对“嵌入”版式的设置后,练习其他几种常用的图片与文字环绕方式等。为保证学生在“合作”部分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将学习任务以文件的形式发送给各小组,并将可能用到的图片、文件存放在指定文件夹中,以方便学生随时选用。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那些存在问题的小组给予帮助和问题解答。“迁移部分”可以作为小组合作的课外延续,在本课中学生熟练掌握了插入图片和图片版式的操作之后,我们将“艺术字”与“文本框”的操作作为学生技能迁移的内容,留在课后供学习小组探索。
五、评价过程:STAD特色
STAD策略中的评价关注小组的“成长变化”,而非静止的测验分数,是一种更有效的关注学生发展和绩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收集各小组的基础分数(如原始测验分数、平均分数等),通过“对比分数”描述学生的发展。在STAD策略中应注意,评价的对象是小组成就而非学生个体成就,因此,在课程准备中介绍STAD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认识自己在小组成就中的作用。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们分别从学生个体评价和小组成绩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工作。对学生个体成就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分数=小组作品评价*50%+伙伴评价*30%+个人自我评价*20%。根据该分数与学生前面学习分数的对比,得到改善分数,从而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对小组成绩的评价,是根据小组成员的进步程度来确定的,具体方法为: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改善分数相加,用这个总分数除以参加任务的小组成员人数,得到的分数记为小组的成绩。通过个体评价和小组成绩评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学习状况,还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小组成绩所做出的贡献。
STAD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理性分析之上,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该策略。同时,在进行《图文混排》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认为应加强教师角色的讨论。在STAD策略中,教师的作用从讲授过渡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做到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有目的地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李来,邵景进. STAD型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2]耿夫相.小组成绩分工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地理教育,2004(5).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