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2009-04-09朱雪峰
朱雪峰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由于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的不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差异似乎更明显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更应重视和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运用差异教学法,改善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各得其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悟性,在操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不敢动手实践。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2.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特长都不尽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尝试;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对电脑畏首畏尾。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在兴趣方面,有学生喜欢玩游戏,有的则喜欢电脑绘画等等,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去认真学习,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应付了事。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罗万象的网络、惊险刺激的游戏、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等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包括:思维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等等。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产生差异。
面对学生诸多方面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差异教学手段,改善差异现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深入观察,鉴别学生差异
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评定学生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有效鉴别。
3.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多种社会需求,具有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的环境,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
4.形成小组,发展学生专长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弹性设计,预留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学生可施展的空间,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情景评估,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化标准,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弥补弱项,逐步消除弱项。
三、差异性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释放学生的思维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能力弱的学生敢于提问,让能力强的学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都学有所获。
2.加强课堂内教学的互助
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和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互助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助。
3.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层推进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平时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察,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让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活动分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相应的分层活动,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进度、教学速度、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课堂练习分层。在课堂练习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巩固不同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层次性。通过分层的练习设计,就避免了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自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
(5)教学评价分层。如果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水平和提高的幅度,还可能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分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差异性教学,就是要在综合了解、评价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承认差异、鉴别差异、发展差异,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课堂氛围,加强教学互动,实施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2]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差异性教学[DB/OL].http://www.scjks.net/Article/Class11/Class121/200512/676.html.
[3]信息技术学科的差异性教学[DB/OL].http://www.blog.edu.cn/user2/qiwde/archives/2006/1265093.shtml.
[4]浅析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DB/OL].http:// www.teacherblog.com.cn/blog/3383/archives/2006/52903.html.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