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制教育的思辨

2009-04-09陈桂霞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内容发展

陈桂霞

在崇尚人性和自由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开放式教育成为教育界中的新宠。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传统教育因其限制学生的发展和潜力节节败退,而教育中的“限制”也被打入冷宫,成为众矢之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在今天的教育实践领域,传统的限制教育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我们是否可以排除任何的教育限制,完全地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保留学生发展的独立空间?我们是否可以一味地批判、否定限制教育的合理性因素,而突出它对学生的禁锢与束缚?

一、非此即彼——限制教育的尴尬处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的学习”“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等呼声渐高,而与之对立的限制教育,则被冠以阻碍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恶名,被大多数人否定了,而“限制”这个本为中性的词也变贬义了。

人们反对传统的限制教育的理由之一是压抑学生的潜能,并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限制教育的教学往往死守着教参、教材,照本宣科;讲课时则盛行“一言堂”“满堂灌”;教学设计来来回回都是那“三板斧”。当学生有异议时,我们更是以自我和书本为准,压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认知。有人称在传统限制教育中的学生是被困在笼里的小鸟,它们失去了自由,纵使有高飞的本领也是徒然。学生本来思维是活跃的,看法是独特的,感情是丰富的。但被老师约束着,除了做“听众”外,没有发挥的余地。于是,他们越来越讨厌学习,有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完全放弃了。

反对传统的限制教育的理由之二是不尊重学生,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的自由价值观,包括自由地选择所学的知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地思考,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方法……而传统的限制教育明显不能让学生如此“自由”。“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天然规定,它要求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创造力总是那么低呢?这自然又归咎于长期以来传统的限制教育对学生诸多的“限制”,以至于学生学“呆”了!

这几顶大帽子扣在了限制教育的头上,自然使得限制教育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无法抬头,似乎与流行的“开放式”教育非此即彼了。

二、被忽视的贡献——限制教育的申辩

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东西。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传统的限制教育之所以存在那么久,必然有其合理积极的一方面。

1保护学生的成长

毋庸置疑,人应该是自由的,当法国18世纪70年代的启蒙运动第一次倡导人的理性精神的时候,就提出人是主动地、自由地存在,他们有自我决断和选择的权力。只是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无法想象没有限制的社会是怎样的。

在倡导学生人性、自由的今天,教育领域这个应该为学生提供终极关怀的场所更应支持学生的这种“自由”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教育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是加以限制的“自由”。因为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我们不能为了遵循学生的天性而任由他们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学生往往认知能力不成熟,不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容易受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走向歧途。所以限制教育通过约束学生的一些行为来阻止学生不好的潜能肆意生长与发展,保护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神圣且义不容辞的责任,限制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2培养良好的习惯

事实上,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出于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它能使行为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很多人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都是学生时代养成的。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明辨是非的能力尚弱,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行为的好坏并没有概念,这个时候学校的限制教育就发挥它的职责了,限制他们不能做一些损害别人、损害自己、损害社会的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也许当时学生并不理解这些限制,但渐渐地。他们的某些行为对外界环境约束的依赖越来越小,行为的情景性和随意性逐渐减少。稳定性则越来越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行动而自然符合道德的要求,即达到所谓“无律”的阶段,好习惯就这样养成了。当学生逐渐成熟,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这些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一辈子受用。

3提供学习、发展的捷径

开放式教育主张破除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倡导让学生自由地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这一出发点甚好,可是,一个潜在的事实却被忽略了,这就是学生并非与生俱来就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让那些自主能力尚不完善的学生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既可以将蕴含真善美特质的文化精华作为学习内容,也可以将体现假恶丑特质的文化糟粕作为学习内容。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目的,就意味着他们想为了什么而学就为了什么而学,那么学习已然没有了目的,因为当什么都可以成为日的之后,目的本身就沦为虚无。

学生自主能力的不完善,就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进行限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人类文化的精华,并以有效的方式快速地掌握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内容,以及先辈们实用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具体选择,进而让学生在选择这些内容和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选择较有价值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确立适宜的学习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自主能力。这样,限制教育又一个积极意义便凸显出来,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捷径”。

三、理性的限制——限制教育的新发展

由此可见,限制教育并不如现在大部分人呼喊的那样一无所取,虽然有弊端,但它的积极意义也不言而喻:对学生行为的适当监督,对学生举止表现的正确引导、约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认真培养、细心教化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才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是传统的限制教育如果不加以新的发展,将成为一壶烧不开的水,永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1限制的原则掌握

限制即约束,字典上原始的意思是用绳子扣住,是一个中性词,但限制什么就有褒贬含义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限制学生,要理性地限制学生,要保证限制的内容遵循两个原则: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学生的良性潜力。

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指的是限制学生不良潜力的发展,使学生不受侵蚀。比如对于学生不做眼保健操、打架斗殴等行为要加以限制;对于学生铺张浪费、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也要加以限制和改正。积极发展学生的潜力是指教师要通过提供一些限制,以促进学生全面有效地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自主选择能力尚不完善,他们很难从异常丰富的文化中选择较有价值且适合自己的内容作为学习对象。也不知道哪些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并授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良性潜力。

2限制的转化:外限到内限

不管是学校的、家长的还是社会的限制,都是外在的限制,学生也许会一时遵守,但心里却不一定认同,也许还会有抵触行为。我们要适时地将对学生的外部限制渐渐转化为学生心里的内在规定,即达到所谓“无律”的阶段,这样,他对限制的接受往往是轻松自如的,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意志努力。

职业学校的不少学生卫生习惯不好,乱丢东西,有的还非常恶劣,将校园弄得狼狈不堪。学校三令五申,甚至于限制学生吃带壳的食品。学生表面遵守,可到了周末变本加厉,校园更加脏乱,让打扫的工人非常头疼。后来学校搞了一个活动,周末不再让清洁工人打扫校园,每个班轮流清洁校园。看到满校园的垃圾,学生终于喊起来了:谁那么没道德?丢得到处都是……这时候班主任适时地教育:这都是你们的杰作啊!学生们不说话了。这样一学期下来,大家明显感觉学生的卫生习惯好了很多,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减少了。当外在的限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定时,限制就不再是限制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而养成的这些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育,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吗?只要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品德和能力兼优的人,不管是传统的限制教育还是流行的开放式教育,我们都是支持的。那现在就让我们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教育改革中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猜你喜欢

传统内容发展
区域发展篇
少年力斗传统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