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特点的研究
2009-04-08陈秀敏
陈秀敏
[摘要]采用情绪表现问卷对170名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存在性别差异,教龄、职称对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影响不大,初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其情绪表现有一定的预测效应,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更倾向于正性情绪表现。
[关键词]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44-03
1.研究目的
情绪表现是指一个人情绪的外显行为,其对自我和他人都具有重要影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积极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积极情绪情感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关于教师情绪表现的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又多以理论描述为主,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为了解初中教师实际的情绪表现状况,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2.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4所中学(绥化二中、绥化三中、绥化四中、绥化六中)选取初中教师210名,其中有效被试170名(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主要是两种问卷。
①情绪表现问卷。该问卷共分为5个维度:表达性自信、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和掩饰。
正性情绪表现度:指个体兴奋、愉快、欢乐、满意等积极情绪的表现。
负性情绪表现度:指个体愤怒、沮丧、不满、忧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的表现。
掩饰:指个体对其真实情绪的隐藏。
表达性自信:指个体对其情绪及情绪表现的肯定。
冲动强度:指个体缺乏理性思考,在情绪冲动下行动的频率和程度。
②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申继亮、辛涛编制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
(3)数据收集
研究人员在征得校方同意后,发放问卷,待教师答完后马上收回问卷。
(4)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人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如表2所示,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除了在表达性自信上没有性别差异外,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掩饰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上,初中女教师的均值明显高于男教师;在掩饰方面,初中男教师的均值明显高于女教师。
初中教师在表达性自信方面没有性别差异,说明男女教师对情绪表现的自信体验大体相同,无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认为他们有能力以灵活、积极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现,能够很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
初中教师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上,女教师明显高于男教师;在掩饰方面,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我们认为这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这与男女两性对情绪的生理体验不同有关(Halberstadt,1986)。有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在情绪意识上要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强烈(Fujira,Diener,sandvik,1991),因而,情绪表现度也要高于男性(Shields,1987)。第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特殊的文化和群体标准规定或制约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情绪表现。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一般认为男性不应该有太多的情绪化的表现,但是一般可以接受女性的各种情绪化表现。第三,社会期望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对男性的成功期望较高,为了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男教师对于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可能就表现为掩饰的行为。
基于此,建议初中学校管理者更加关注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宣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因负面情绪的累加而影响身心健康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管理者应引导女教师注意把握情绪表达的适度性,学会情绪控制的一些方法。
(2)不同教龄、职称的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的差异比较
我们以情绪表现的各个维度作为组内因素,以初中教师的性别、教龄段、职称作为组间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性别有显著的主效应;教龄段、职称没有显著的主效应;性别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职称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教龄段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由此结果可知,不同教龄、职称的初中教师,其情绪表现的差异不明显。对此,我们认为可能是初中教师的个性因素对教师的情绪表现影响比较大。比如:性格外向的人正性情绪表现比较多,表达性自信也高;而性格内向的人负性的情绪表现会比较多,掩饰的表现也会多一些(Gross,John,1998)。同时也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教师是以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为人师表、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要求教师在学校中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大部分教师也的确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包括情绪表现的。
上述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在关注教师情绪表现特点时,要更多地关注其稳定的个性特征。
(3)教师的情绪表现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表现的表达性自信、正性情绪表现度、掩饰呈显著相关,与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内部情绪与外部情绪的表现越一致。在很多情况下,掩饰多与负性情绪相联系,人们对正性情绪一般很少加以调节和控制的。一个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会越趋向于正性情绪表现。
这个结果提醒初中管理者,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养成其健康情绪表现行为的关键。
(4)初中教师的整体情绪表现特点
对被试进行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初中教师在情绪表现上更倾向于正性情绪表现和一定的冲动性。
初中教师更倾向于正性情绪表现,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笔者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期望效应。社会期待教师具有积极健康正性的情绪表现,要充满活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或是在公共场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师形象,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初中教师更倾向于冲动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教师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有许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赞成师生关系应民主,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把自己当领导者、权威,所以,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凭个人的情绪来控制课堂(欧小松,2000)。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个性特点使然。有些教师性格比较急躁,难以有效控制其情绪。
初中教师情绪表现在统计学上没有倾向于表达性自信、负性情绪表现度、掩饰。负性情绪表现、掩饰都是我们不希望教师表现程度太强的维度,这两种情绪表现越少越好。如果教师负性情绪表现的程度强,那么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掩饰多是与负性情绪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想要隐藏负性情绪,才会有掩饰的表现。
在表达性自信方面,我们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时,能充满自信,能够运用适当的策略灵活自如地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初中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对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进行分别引导。在学校中,可适当开展一些情绪控制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获得一定的情绪控制技能,养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习惯。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