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发育不良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09-04-05指导
,指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卵泡发育不良综合征(follicular maldevelopment syndrome,FMS)是指除多囊卵巢及黄素化不破裂卵泡综合征外的一类异常发育的卵泡,很多文献称之为“小卵泡”或“卵泡发育不良”。该病在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中,这种未成熟的卵泡排卵的发生率高达68.7%[1],与不孕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笔者综述了近十年来中西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以供大家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认识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属祖国医学“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范畴。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气亏虚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夏桂成[2]认为其病因在于肾阴不足,癸水不充,精卵失养,不能发育成熟。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多产导致血海空虚,肾阴不足,癸水不充,血阴水失调,不能涵养子宫,使其顺应月经周期的演变,则精卵不能发育。亦有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常兼夹心肝气郁或郁火,气滞血瘀,痰脂湿浊,脾胃虚弱等。毛凤仙[3]认为须主要抓住虚实两端。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养,属虚;气滞、血瘀、痰湿及湿热阻滞,冲任失调,属实。无论虚实,只要影响冲任,致使其失养或失调,均可使卵巢功能异常而卵泡发育障碍。张晓春[4]认为肝失疏泄为本病重要病机。肝经与冲任二脉相会,肝主疏泄气机,冲任得其所助,血脉通畅,不仅维持周期性的阴阳消长转化,也使卵子顺利生长排出,构成胎孕。另一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血虚者精不得充盛。同时肾主封藏,肝主疏泄,构成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之势,有利于冲任气血之畅达,气机升降有司,子宫藏泄有度,这是卵子发育成熟并能顺利排出的枢机。刘涓[5]认为肾气亏虚,胞脉瘀阻是重要病机。卵子作为生殖之精,它的成熟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气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若肾亏精少,肾气不足,则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畅,气血易停滞而瘀阻,瘀阻胞脉而影响二精相合,故不孕。
1.2 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卵泡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原始卵泡开始发育到优势卵泡的形成大约要1年的时间,依次经过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排卵前卵泡4个阶段。卵泡的发育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主要依赖促性腺激素,下丘脑分泌适量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垂体及卵巢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比例协调,适量的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雌二醇受体(E2R)、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睾酮受体(TR)且功能正常等,卵泡发育主要依赖促性腺激素,但雌激素是卵泡生长和成熟所必需的调节因子,若全身性疾病影响卵巢的功能或卵巢本身发生的器质性疾病使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会导致卵泡不能正常发育。另外,LH凭借卵泡内膜细胞上的LH受体起作用,该受体数量的多少体现着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LH受体表达规律的紊乱也是卵泡不能正常发育成熟的重要原因。谭晓珊等[1]研究发现FMS患者卵泡募集过程正常,成熟障碍出现在卵泡选择或优势化阶段及以后的发育阶段过程中。李玉哲[6]研究认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能刺激颗粒细胞增殖,抑制FSH对颗粒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排卵前(优势)卵泡的终末发育过程中。武秀峰等[7]的实验研究表明IGF-Ⅰ或当它与LH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卵泡内膜细胞LH受体的表达。此外,周卫琴等[8]研究卵巢局部调控因子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INH-ACT-FS)系统与卵泡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认为INH可以直接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也可以通过改变垂体内INH-ACT-FS轴的变化,进而调控FSH的表达,以便对垂体功能作精密的调节。陈小平等[9]认为ACT能提高FSH受体表达,增强垂体分泌FSH的能力进而促进卵泡的生长。其推测认为不孕患者中异常高的INH及FS和降低的ACT的变化,会过度抑制能刺激颗粒细胞增殖分化的FSH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影响了卵细胞的生长发育,直至发生排卵障碍。
2 诊断标准
2.1 临床表现 结婚两年以上,或有孕产史两年以上,夫妇同居且性生活正常,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孕者。可伴有月经失调的临床表现。
2.2 基础体温 测定体温曲线呈持续单相型者。
2.3 宫颈黏液 评分4~7分。
2.4 B超检查 于月经周期第11 d开始,每日1次,B超连续监测3个月以上无成熟卵泡(17~18 mm)或卵泡≤5 mm,即闭锁。
2.5 测定雌二醇(E)、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低于正常。
以上2.2~2.5条为必备。
3 治疗
3.1 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多采用补肾为主。夏桂成[2]分为阴虚证和偏阳虚证。多用归芍地黄汤补肾养阴,融合了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以及养精种玉汤、左归饮在内。在经后期服用此方,采用动态补阴的方法,加入适量的补阳药,经后早期加入静止性的助阳药,如菟丝子、覆盆子一味即可;经后中期加入续断、菟丝子、覆盆子、肉苁蓉等4味药;经后中后期加入相等量的助阳药,如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或紫河车,或锁阳、巴戟天、黄芪、党参等,选3~4味,顺应阴阳的消长转化。以促进精卵的发育成熟,丰富子宫内膜,为受孕着床做好准备。张晓春[4]认为在补肾同时应施于疏肝解郁,敷阳化气,活血通滞,从而达到气机调畅,清升浊降,藏泄有度,常以四逆散加减,在经间期给药,加入适量桃仁、红花、川牛膝之类化瘀通经促排卵。刘涓[5]采用补肾活血助孕汤,方由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覆盆子、桃仁、泽兰、刘寄奴、茺蔚子、赤芍、鸡血藤、白芍、柴胡、怀牛膝共13味中药组成,起补肾填精,养血活血,调经助孕之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补肾药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获得雌激素样反应,改善低雌激素环境,补阳药能使卵泡活跃,促卵泡发育成熟,提高卵巢对LH的反应,为排卵做好准备,亦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能改善盆腔血流,使卵巢子宫的供血加强,内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卵泡的发育。补肾活血药不仅可促进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的同步升高以及生长激素分泌的增加,还有对雌孕激素受体的直接作用。
3.2 西医治疗 常用药物有:氯米芬、尿促性素、促卵泡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但此类药往往子宫内膜与卵泡发育不同步,受孕率不高。
综上所述,卵泡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率高,发生机制复杂,受多种激素及因子的共同影响,治疗比较棘手,而中医药在补肾促进卵泡生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1]谭晓珊,谭兵兵,刁 英,等.卵泡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21(7):651-654.
[2]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5-402.
[3]毛凤仙.调理冲任促排卵[J].中医杂志,2000(8):469-470.
[4]张晓春.疏肝活血法促排卵作用机制探讨[J].陕西中医,2002(5):424-425.
[5]刘 涓.补肾活血助孕汤对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0(10)14-16.
[6]李玉哲.BFGF与卵泡发育的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6):472-474.
[7]武秀峰,李红真,范正红,等.IGF-I对卵泡内膜细胞增殖及其LH受体表达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2,22(2):84-87.
[8]周卫琴.沈宗姬.不孕患者INH-ACT-FS系统的改变及其卵巢储备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644-646.
[9]陈小平,沈宗姬,李 红,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NH-AXT-FS系统的改变[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9):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