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相关自然科学知识释义五行相生关系
2009-04-05,
,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五行相生是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1]。它是指一种新事物产生过程,因为旧事物在时间上的量变而达到事物内在质变的突然过程。其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被阴阳家和墨家所确立[2]。然而,这种关系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总结,是一些物体形态直接改变的过程。至于木为什么能够生火,水何以生木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又是什么,这在我们的祖先没有也不可能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知识引进。21世纪的人们,是在现代科学概念训练下形成的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从认识方法上已经为学习、理解和运用中医产生了某种隔膜。要克服这一难题,必须科学地引进自然科学知识,“把中医理论用现代语言系统整理和准确阐述出来”[3],有层次地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逐渐地打破现代人们思维和中国古代知识之间这一隔膜,焕发和增强现代人们对于中医的兴趣与研究力度。
1 木生火
木是草木类的代表,属于高等植物,以细胞为生命单元,需发生有氧代谢;以细胞分裂延长、组织器官分化为基本的生长原理,通过三羧酸循环进行能量的生产与储存,通过合成与降解的基本生理现象,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即CH化合物。根系摄取土壤中的无机盐与水,以支持生物化学反应与代谢过程;枝叶在吸收光能的过程中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解后制造氧气予以释放,此过程固化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并予以贮存。这就为木的燃烧奠定了物质基础。
木生火的自然现象是具有可燃性的草木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焰火的现象。是以CH键连接结构为基础的可燃物质[4],在温度升高极化以后能量集中释放的典型形式——可见光和热气流,是介于气态、固态和液态以外的等离子态。英国物理学家Sirwillian Crookes称之为物质的“第四状态”。物质分子或原子运动的频率决定于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分子活动频率达到能够使某种其他分子起化学反应的量,于是开始燃烧,从而释放大量的热能和光能,当光波波长在770~400 nm时可以被视觉发现,这就是人们常言之“火”。
2 火生土
火,总体上可以被看作是物质发生某些变化时的表征,它的发生过程是一种激烈的氧化反应过程,能够使物质的结构能瞬间转化为光辐射而释放于大气中。燃烧就是破坏键能值大的形成键能值小的结构性物质,从而释放大量的热能和光能。火生土就是依赖于可燃物质经过充分燃烧以后产生的炭灰粉,融入土的过程。其实,灰粉仅是土的构成部分,真正成为土者,要经过数以千年的演化过程,而且要在水、光、热等条件下方可形成。它的发生,可以使非土物质加速衍生为土质物质,使诸多物质内在结构与性质发生彻底改变,或使万物变为一物,或使一物变为万物,既可以使宝物为废,也可以使废物为宝。
土是土壤的简称。传统概念上还有地球之意。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土壤形成过程,是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土壤。土壤也有种类和质量[5]的差异性。从严格意义上讲,火焚物质为土,是土生成的一个方面,而其自身不能直接为土。
3 土生金
土生金的自然现象是伴随着星体的自然形成而存在,是同一类物质构成的不同部分。古代人们对于土的认识仅局限于地球表面,历史而直观地发现,地球是以土为主而夹杂着矿石的实体,故有土多石(矿石及金)少、以土生石(金)的思维逻辑,也得出了“土生万物”的结论。在生产实践中也有挖土寻石和冶石成金的做法——“冶金”。近现代科学家提出了“吸积”[6]学说,认为地球的形成是星云逐级收缩的结果,首先是尘团聚在一起成为颗粒,颗粒变成砾石,砾石变成小球,然后变成大球再变成“星子”,最后终于变成了较大体积的各种星球。……在物质位能向热能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地内上层的岩石也相继发生熔融,较轻的铁镁硅酸盐等向上集中,导致了原始地幔的形成。用现代思维分析,土能生金,既是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人们的生产行为,其方法是冶炼升华,提高纯度。
4 金生水
“金”的原意可以理解为既有金属类属性的一面,同时还包括矿物质属性的一面。金生水是远古的自然现象,是陆地表面水的来源之处和水流较多之处,均为石沙最多之处,故而有水石相伴,水从石出和“山(石)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认识和概念。《五行大义》述及“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得雨以润,故金生水”。现代研究认为: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即外圈、软流圈和内圈。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从碳质球粒陨石含有大量水的事实证明,水的来源可能是小行星本身自带。巨大的碳质粒陨石冲击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汽,绝大部分凝缩为水而形成了小溪、河流和湖泊,并终于形成海洋。现在地下取水,也是因为沙石集中之处水源旺盛,其它地质中测水量很小,难以满足取水的需要。金生水的第二种现象是金属类的液化,从状态上类似于水的属性。
5 水生木
水生木的自然现象是树木的生长代谢有赖于水湿的滋养。纯质水的成分为H2O,但自然之水是含有诸多物质成分在内的一种溶液,这些成分通过水的运动而被运输到包括树木在内的其他地方,以供生命物质代谢的各种需要。树木体外如此,体内更是如此。宇宙学研究发现,所有星体表面惟有地球生有树木,根本原因在于地球是惟一有水的星体,况且随着水的分布而有林区林带与黄土高原的区别。古人把这一现象认为是水能生木。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据统计有数以万计的种类。现代研究认为,天然树木的生长及其形态特征和地区分布,除与自身基因特点有关外,还与环境温度和水分条件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它最适宜的水分条件是年降雨量在350~2 400 mm之间,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为-2~26℃,因而在我国大陆地表,从南向北依次有着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暖带落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的分布[7]。据研究,一棵雨林树木,在其一生中会经根部吸取300万加仑约合3 000吨的水,在这一过程中,树木能够充分利用水中的矿物质以强化木质。但如果地下水中的盐分过高,则不仅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反而会毒害树木而使之死亡。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从五行相生关系的研究水平状况分析,可以发现,其学术内涵及其表述尚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尽透彻之处,特别不适应当代中外学者们的理解与学习要求。我们必须沿着“另一种途径即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传统中医理论及内容”[8],并对中医各个层次进行整理、开发和利用。
[1]张登本.内经的思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9-160.
[2]王洪图.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8-299.
[3]边海云,陈得国.反思中医现代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39-342.
[4]陆时万.植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34-137.
[5]http://www.soil.csdb.cn/stdc.htm[EB/OL].中国土壤数据库,2007-12-10.
[6]张存法.地球[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57-256.
[7]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6-101.
[8]孙爱云.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1-3.